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領航名人館

陳東昇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1983年 畢業於武漢大學政治經濟系

1988年 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管理世界》雜誌社常務副總編

1988年 開創中國500家大型企業

評比先河

1993年 創辦中國嘉德國際拍賣

有限公司

1994年 創辦物流公司宅急送

1996年 創辦泰康人壽保險股份

有限公司


1

九二年:

改變國運、改變命運


1992年,對中國來說是傳奇的一年,對於陳東昇個人來說也是一樣。

彼時的陳東昇,還在《管理世界》雜誌社工作,他在80年代末首創了“中國500強企業的評選”。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他由此發現,一個國家擁有世界500強企業的數目,與它的經濟地位是完全正相關的。因此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跨國企業。”

鄧小平南巡,改變了社會的共識,給了社會主流精英一個信號:下海,去創業,是一件光榮的事。於是,一股下海試水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潮流就掀起了,這批人被陳東昇命名為“九二派”。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1992年,35歲的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陳東昇,揣著中央剛剛出臺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規範條例的文件,“義不容辭”地從體制內辭職下海了。

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光有實業報國之心不夠,陳東昇又是如何做到在1993年、1994年、1996年,短短四年內,連續創立了中國最早一批的拍賣行、物流公司、保險公司三間看似完全不相關的企業呢?

2

九三年至九六年:

既有偶然,又有必然


陳東昇的創業故事總是在尋找一個行業空白,創造一個行業標杆,帶動一個行業發展。拍賣、物流、保險,他賺的是古人、今人和未來人的錢。他用“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來形容自己的決定,用“世界經濟的雷達去看盲點,哪個地方是空白點,沒人做,我去做,我就是這方面的專家。”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80年代末的時候,中國瞭解世界只有兩個主要窗口,一個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最後的國際新聞5分鐘,還有一個就是《參考消息》。

通過觀察,陳東昇發現80年代是西方藝術品的一個高潮。那些“那麼神秘、那麼高雅、那麼刺激”,看似高不可攀的、仰望星空一般的畫面,從此深深紮根在陳東昇的心裡。

這些偶然的畫面,也在日後,當陳東昇的一個員工,拿著《羊城晚報》說“中國5000年的璀璨文明,居然沒有一家藝術品拍賣公司”,而提議這是個好點子時,陳東昇很篤定,“要辦就辦西方那樣的拍賣行”。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創辦物流,得益於陳東昇在日本留學的弟弟,說日本有個宅急便服務很方便,中國沒有,陳氏兩兄弟就決定要在中國也創辦一個,“我們兩個人,兩天兩夜都在興奮之中”,取名叫“宅急送”。

“年輕人要有衝勁”,那時候誰也沒有想過,有一天中國的大街小巷,會跑著他們一拍即合的“送貨黑貓”。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保險就更有意思了。1990年,陳東昇到日本訪問,看到滿街的“東京生命”、“日本生命”、“東京火災”很震撼,陳東昇很好奇。

在得知“火災”就是財產保險公司,“生命”就是人壽保險公司後,陳東昇很驚訝,“人壽保險公司這麼大的生意”。於是,一顆人壽保險的種子,就埋入了他的心中。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在許多人看來,陳東昇同時實現了三個不同領域創業成功的夢想,然而陳東昇的秘訣卻非常簡單:定位清晰、心無旁騖。


3

九六年:

從坐冷板凳到躋身世界500強


199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幾家國有企業聯手,向人民銀行申請創辦中國第一家財產保險公司,卻被要求改辦他們“不懂、也不敢”的人壽保險公司時,陳東昇嗅到了商機。

“這麼好的機會,你不辦我來辦”,他第二天就跑到了北京王府井的新華書店,把所有有“保險”兩個字的書,全部買了回來。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那時,陳東昇沒有錢、不懂金融、沒有政治背景,卻逢人就說自己要辦一家人壽保險公司,“所有人都覺得我是神經病”,你憑什麼能夠辦一家人壽保險公司?

當時,大家追逐的是證券公司、信託公司,“還有那個時候最時髦的,城市合作信用社,就是現在的城市商業銀行的前身”,也有人勸他改行,他卻下定決心要坐冷板凳。

“我覺得信念很重要,我很堅定”,就創辦了這家公司。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為什麼不放棄?他看好中國發展的大趨勢,看到對於日益龐大的中產階級來說,買車、買房、買保險將是最大的需求。世界五百強企業裡面,人壽保險公司有50家。“我覺得人壽保險是一個非常好的產業,就堅持我要拿人壽保險牌照”。最後可能也是執著,感動了監管人員。

坐了四年的冷板凳,1996年,國家放行第一批保險公司,泰康就是其中之一。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今天,泰康人壽,是全中國最領先、也是最國際化之一的人壽保險公司。

陳東昇認為,國際化不是在國外開一家公司,就稱自己為跨國公司,“這太膚淺了”。國際化是按國際標準、國際成熟公司的治理結構和文化來塑造的公司,“堅持市場化,就是要堅持專業,就是要堅持規範,就是要堅持國際的標準”,一點點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陳東昇有一個座右銘,“大事要敢想,小事要一點一點地做”,緣起於小時候背毛主席的老三篇的反自由主義裡,說知識分子“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陳東昇希望為今天一些眼高手低的年輕人樹立表率,要腳踏實地敢想會做。


4

零七年:

醫療養老,激情燃燒


自八九十年代開始,陳東昇到過很多國家訪問,也做過很多研究,他認為自己是“崇洋不媚外”,結合中國作為後發經濟國家的實情,提出了“創新是率先模仿”的中國企業後發理論,以模仿開始,找最好的模仿、也要最快地模仿,通俗的話說就是“今天美國火的,明天中國一定火”。他秉著這個思路,繼續尋找機會。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陳東昇說了兩個沒想到:“中國老年化來的這麼快,大家沒想到;我們的準備那麼不充分,沒有想到”。養老、醫療,在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會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美國社會養老有三支柱:政府、企業、個人,政府大概4萬億美金的養老金,企業大概16萬億,個人也有約8萬億,總共是26萬億的養老保險資金,是GDP的140%,而中國養老金的儲備只有5萬億人民幣,是GDP的5%-6%。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陳東昇去美國參觀一個養老社區中心,“我進去半小時就被征服了”,看到長者們在一流的硬件和優雅的環境中,悠然自得、幸福愉快的狀態,“當時我很震撼,這不就是我們老說的共產主義生活嗎?”

2007年,陳東昇決定進軍養老領域。

5

未來二十年:

立志解決養老難養老貴


陳東昇決定深耕壽險產業鏈,進行深度的產業整合,利用保險資金源穩定且長遠的特有優勢,將保險資金運用中的20%的不動產投資,用來辦機構養老,是一種世界級的商業模式創新,致力於在中國點燃一場養老革命。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中國有“養兒防老”的古話,或許今天還有一些保守的思想,認為把父母送到養老院是不孝的行為。但陳東昇指出,老人在養老社區中,能找到很多新的夥伴,能排解孤獨,還有有醫療保健的配套,和文化養老,能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健康、更豐富,他自己就很樂意接受。

雖然投資大、收益不高、回報慢,但這卻正好是保險公司的一個優勢。“我覺得人壽保險公司投養老社區、投醫院就相當於投了一個長期的國債。”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陳東昇舉例說,“在目前泰康管理的1.2萬億的資金中,若拿出200億去投養老社區,或許幾年沒有收益,但是還有1萬零1千800億資金的投資回報,可以覆蓋這個200億資金的短期零回報。但10年、20年後,它就會為保險公司帶來穩定的長期的現金流。”

陳東昇將目標回報控制在6%-10%之間。“養老、醫療是為人民服務的,我們不願意、也不允許在養老社區和醫院領域的投資去追求高回報。”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為了讓更多普通人能享受到好的養老社區服務,他希望之後能進一步降低成本,包括運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創新、用“時間銀行”的概念等來降低人力成本。

“時間銀行”的概念就是,一個60歲的老人,在社區裡幫助80歲的老人,社區會給予相應的積分,等到他80歲的時候,又可以用積分來換得新的60歲老人的服務,同步建立一種交流和人際關係的回饋。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所以我剩下的、未來的這個生命的時間,就是堅定地再不去做別的了,堅定地把醫養這件事情做下去。”

“雖然你賺的錢沒有別人賺得多,但老人們在這兒過著歡快的生活,老人們給你這些感謝,其實人生還追求什麼呢?”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看到陳東昇的狀態每天還是活躍在第一線,但是因為找到所愛,使命感驅使,所以不累,以一種特別亢奮的狀態去繼續做一個奔跑著的少年!


領航者|泰康董事長陳東昇: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