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菩萨学布施 到底是学什么

今天用索达吉堪布在2013年所著《金刚经给你强大》一书中,节选了一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书中是这样写的:

向菩萨学布施

向菩萨学布施 到底是学什么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我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这是金刚经的一段原文,上师对此段进行了开示)

佛陀说:“须菩提,菩萨对任何法都不能有实执,应以无住之心而行持布施。即是说,不住色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布施。”

真正的菩萨不会有实有的执著,以六度中的布施为例,菩萨在行持布施时,并不耽著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色】

凡夫对所施之对象有颜色、形状的执著,比如,对乞丐有相貌丑陋、衣衫褴褛的分别。但菩萨却通达了空性 ,远离了这些实执。

【声】

乞丐来到家门口说:“行行好,给我点儿东西吧。”菩萨不会一听到声音,就冒出念头:“好,我马上给你啊!”

【香】

菩萨的鼻子不去执著是香还是臭。

【味】

菩萨对味道的胜劣也不加取舍。

【触】

菩萨不存在由身体接触所生的轻重、大小、光滑粗糙等分别。

【法】

法是意识的对境,菩萨没有执著法的分别念,不会认为“我今天给了乞丐十元钱,应该有很大的功德吧”。

藏地寺院经常会念弥勒菩萨的一个愿文,其中有句是:“不住一切法,无吝而行施。”《入中论》也说:“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施者、受者、所施物都是大空性,若能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行持布施,才是真正的、最究竟的布施波罗蜜多。

此处只是从布施度来讲。实际上,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余五度,也都需要如此行持。

以上就是这本书中的原文部分。

向菩萨学布施 到底是学什么

文中有许多法相名词,可能听起来有些玄妙,其实不是的,这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有些话听不懂是因为没有学习、研究过。至于从中能学到什么才是重要的,对自己有用的。 因为我们毕竟不是菩萨,我们达不到菩萨的境界,分别念肯定是有的,无论大小。

也许有些人认为这种分别念小的人是精神太过粗大,甚至是有些傻。其实不是的,难道菩萨傻吗?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因为我们过分的去分别而导致更多的错误。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了一定要分出个对与错、一定要有个输赢、一定有高与低。所以我们就在不断的判断到底是错了,是对了。非要去争出个什么来。这样的心态下,做什么都会事先问自己,心里都在衡量“做这个事到底值不值得?”。布施本来不难,就是在这个衡量的心态之下,把不难的事情变得难了。带有计较之心的布施是没有功德的。

能不能只是做了布施,而不求得到什么?

能不能只是做了布施,而不去计较?

能不能只是做了布施,同时怀有一颗不分别的心?

那么向菩萨学布施,学什么?学的是不求回报,学的是没有私心,学的是没有分别,同时修得是自己的这颗悲悯之心。

向菩萨学布施 到底是学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