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爲何?我們將重新選擇兩種結局

人生為何?我們將重新選擇兩種結局



王建平:《人生存的目的是什麼?》

人是為自己生存的,人生存的目的決不是為了某種具象的存在,所有具體的事物都是人生存使用的材料,人使用生命和物質達到抽象的目的。人具有的所有抽象的意識、思維、觀念、思想都來自於感知,感知是一切抽象內容的起點和終點。

一般認為:人感知世界是為了生存,生存是終極目的。這是一個初淺的表象認識,如果生物僅僅是為了能夠生存,它們就不必進化出生存以外的機能,如果人僅僅為了生存,也就不會產生出精神能力和諸多與生存不甚相關的意識機能。一隻蠕蟲的自身機能已經足夠它生存,微生物與細菌等低等生物的生命力超過高等生物的生命力,這證明生物進化過程不是一場生存能力的競賽,而是感知慾望的發展與擴張,是感知能力不斷升級的過程。生存是獲得感知的前提與需要,是參與感知運動的必備條件,生存不是生命的目的,是感知存在的過程和條件。

對於人的生命,生存的時長和生存的狀態都不是衡量生命價值的要素,生命的價值在於生命的質量,生命的質量更不以具體物質來衡量,生命的質量就是人的感知總和,感知的多與好才是生命質量的衡量標準。所以,人生存的目的不是生命的存在,而是生命存在的感知。

如此,生存目的不同導致人生意義的重大區別:

以生存為目的的存在是具象的存在,是以物質為基礎的存在,這種生存以個人生命存在為最終目的,生存中以個體性競爭為基本模式,個人行為、個人利益、個人生命為出發點,一切圍繞生命中心,一切服從於生命利益,因此,佔有物質是生命利益的可靠保證,整個人生是以生命為圓心,物質為半徑的活動範圍,由此建立的人類社會是生命利益共同體和經濟利益共同體,其本質就是生命與物質。人類文明史就是生命與物質的不斷流轉過程。

以感知為目的的存在是抽象運動的存在,存在的起點和終點是感知,生命和物質是感知的載體和運動過程,生命個體是感知的基本單位,相同的生命組合成共同的感知世界,這個世界是感知聯合體,生命的意識、行為都服從於感知,生命與物質存在的全過程就是感知的全過程,生命與物質的轉換就是感知運動的方向轉換。世界就是感知的產物,存在就是感知在運動。感知的數量與質量是衡量人生命價值的標準,人生始終以感知為最終目的。人類社會是感知共享和互享的聯合體,人類文明史就是感知力不斷增加和完善的發展史。

這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生存,在同一個世界上,人將獲得兩種不同的命運,有不同的生存形態和不同的命運結局。

人在這兩種生存模式中選擇,人將怎麼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