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看的唐代科舉趣事之白居易「行卷」遇知音!

今天我們要聊的主人公名頭特大,他就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有“詩魔”和“詩王”之美譽的白居易。

不可不看的唐代科舉趣事之白居易“行卷”遇知音!

白居易

白居易自幼聰慧過人,且讀書刻苦,5歲就能作詩,9歲諳熟聲韻,10幾歲在家鄉便小有名氣。

不可不看的唐代科舉趣事之白居易“行卷”遇知音!

白居易

有志不在年高。16歲的白居易,意氣風發、揮斥方遒,懷揣濟世安邦之凌雲壯志,奔赴京城求功名,從而開啟了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追夢歷程。

不可不看的唐代科舉趣事之白居易“行卷”遇知音!

《問劉十九》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如果論才學、論德行,白居易參加國考一準能行。但按唐代的科舉制度,國家選拔人才不光看考卷,還要看參考舉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譽,二者綜合之後才決定取捨。說是參考,有時後者的分量甚至更重。當朝權貴、學界名流以及與主試官關係密切之人,都有權推薦,並參與決定皇榜的名單和名次,這就是所謂的“通榜”。

不可不看的唐代科舉趣事之白居易“行卷”遇知音!

《琵琶女》

所以,應試的舉子為增加及第的概率或爭取好一點的名次,往往會將自己的得意之作做成卷軸或裝訂成冊,獻給達官貴人和名流學士,以引起重視、贏得賞識、求得推薦。也就是通過“貴人相助”,來增加主考官的“印象分”,這就是當時風行的“行卷”。

不可不看的唐代科舉趣事之白居易“行卷”遇知音!

《長恨歌》

在這裡,有人要問了:當時閱卷不糊名嗎?這樣的制度不滋生腐敗嗎?

不可不看的唐代科舉趣事之白居易“行卷”遇知音!

《魚塘湖春行》

在考進士這一關,閱卷是不糊名的。而到了釋褐試就糊名了。也就是說京試分兩個層次:一是禮部試,舉子經禮部試及第,成為進士,僅取得做官資格;二是吏部試,經吏部釋褐試,通過“身、言、書、判”測試合格後,正式授以官職,不合格者須過三年再試。

不可不看的唐代科舉趣事之白居易“行卷”遇知音!

白居易

至於滋生腐敗,大家的擔心一點也不多餘。後來的“行卷”越來越變味,甚至完全變成了拉關係、走後門,可見吏治腐敗之嚴重。

不可不看的唐代科舉趣事之白居易“行卷”遇知音!

《賣炭翁》

白居易初到長安之時,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他對當時的文化名流、著名詩人顧況十分崇敬、仰慕。於是帶上自己的詩作前去行卷,希望能夠得到顧況的推薦。

不可不看的唐代科舉趣事之白居易“行卷”遇知音!

顧況

遞上名帖、道明來意之後,白居易恭敬地呈上了自己的作品。顧況看到“白居易”三個字,不禁打趣道:“白居易,長安米價正貴,你想居住下來可不容易啊!”邊說邊打開了詩卷。當他讀到《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時,大為吃驚,忍不住讚歎道:“年輕人有前途,能寫出如此詩句,在長安定居下來又有什麼難的呢!”

不可不看的唐代科舉趣事之白居易“行卷”遇知音!

《賦得古原草送別》

顧況四處宣揚白居易的才華,對其極盡稱賞提掖。在顧況的支持和激勵下,白居易士氣高漲、發奮圖強,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識修養,在京城和學界的名氣和聲望日隆。

不可不看的唐代科舉趣事之白居易“行卷”遇知音!

白居易

公元800年,28歲的白居易一舉及第,高中進士。意氣風發的他和同科進士一道來到慈恩寺,雁塔題名,以彰榮耀。自居易即興揮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名句,由此不難看出金榜題名的他是多麼的激動、興奮、喜悅與得意!

不可不看的唐代科舉趣事之白居易“行卷”遇知音!

慈恩寺題名

三年後,白居易得任秘書省校書郎,後官至盩至尉、翰林學士等職。

不可不看的唐代科舉趣事之白居易“行卷”遇知音!

白居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