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日本民艺运动开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创者柳宗悦是民艺理论家、美学家,他提出的美学理论富有哲理:

“美,必须是生活的产物。”

“一个国家或许可以只推出少数几个非同寻常的人,然后再去夸耀其名声。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程度实际状况如何,则应该根据普通民众的生活进行判断,最显著的反映就在于民众平时使用的器物上。”

“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难道不应该感激这些能够抚慰人类心灵的艺术美吗?”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柳宗悦(1889-1961),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1936年创办日本民艺馆并任首任馆长,1943年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1957年获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功劳者”荣誉称号。“民艺”一词的创造者,被誉为“民艺之父”。

这三段话,在当时是有明确指向的。

“生活”,是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活,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生活。

为什么这么解释呢?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是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混乱的,而民艺运动,正是为传统文化进行价值定位的一个努力。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柳宗悦开创了日本的民艺运动,并组建了“民艺协团”,与众多日本学者和工艺作家,大量搜集造型优美的日用器具,指导民间艺人和匠师恢复传统工艺。

自古以来,日本接受外来文化都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于是,要寻找传统文化的价值,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走向民众的生活。

柳宗悦是通过日常物品来发现传统审美价值的。他把这类物品限定为实用品和普通品,主要是手工批量制造的、价格便宜的、贴近日常生活的物品。而对这类物品的价值发现,集中于“民众的工艺”,简称“民艺”。

据说,从民众生活用品中发现美,在当时是划时代的想法。但对同样一件物品,因着人们审美价值的不同,感受也不尽相同。

柳宗悦的审美来自禅。

柳宗悦进入日本贵族学习院后,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就是当时在该校教英语的老师铃木大拙。之后,他与这位世界的禅者保持了一生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并且深谙禅道。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左起为铃木大拙、柳宗悦

柳宗悦在1941年《工艺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总结道,他所要阐述的真理都可以归结到“无事”二字上,在此之外的任何地方都无法找寻出工艺的美之归宿;在任何时代,对任何民族来说,这都是恒古不变之原理;这虽是禅语,但是也同样适用于阐述美之场合。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铃木大拙《无事》

下这么一个普遍性的结论,是否妥当呢?也许,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也存在这么一个现象:日本人与禅宗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尤其是挖掘日常审美的时候。

随南宋禅宗传入日本的茶文化,在日本最初兴起时是书院茶道,其功用主要是鉴赏来自中国的文物,甚至是权贵们通过展示自己拥有的中国文物,来炫耀财富和权力。后来发展出的草庵茶道,是在茶道走向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出现的,形成了茶禅一味的茶道。

可以说,以禅者的角度发现日常美,在日本有很长的历史,连绵至今。

柳宗悦在《杂器之美》写道:“正是朴实无华的器皿,才蕴藏着令人惊异的美。

要想使器皿呈现朴实无华,工匠在制作时应该是无欲的,仅仅是为了实用,而不是要成名成家。

一个工匠如果只一味迎合别人,就会事与愿违,也不会成为优秀的工匠。因为,如果工匠的表现欲太强,就会使作品表现出不自然,甚至矫揉造作;而一旦沉浸于磨炼自己,对其他事情视而不见,进入无我的世界,就会创作出“朴实无华”。

从日复一日制作出大量民艺品的工匠身上,柳宗悦感受到了工匠的无欲无求,并且从纯粹的造型中发现了美。

无心于事,无事于心。

无欲无求的心境,会更净化器物之美。

于是,毫无矫饰,成为民艺的起点。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柳宗悦书法《无有好丑》

所以,在柳宗悦眼里,“无”是“好”的,而一旦“有”,就会“丑”。

其实,这种工匠文化并不是柳宗悦最早提出的。在江户时代,就流行诸业如禅的理念。在铃木正三(1579—1655)提倡的职业观里,就有“农禅一如”、“工禅一如”、“商禅一如”。石田梅岩(1685—1744)提出著名的职业观——“石门心学”,其核心思想是“诸业即修业”。

不过,从民艺品中发现并且提倡“禅”,就是无心之美,是开始于柳宗悦。

从柳宗悦的民艺理论构成看,“用之美”,同样也是中国古董收藏的审美;突出素材之自然美,是日本传统;只有无心之美,才是他的思想特色。

不过,柳宗悦领导的民艺运动不单是理论倡导,更要用物品来进行诠释。1936年,他创办日本民艺馆,为首任馆长。他说:“民艺馆的使命在于提示美的标准。”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东京,日本民艺馆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柳宗悦诞辰120周年之际举办的特展

怎么才能看出器物上的“无心之美”和“用之美”呢?

从民艺馆选出六件代表性藏品,我们来看看。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刷毛目茶碗,朝鲜半岛,15世纪后期-16世纪前期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染付秋草文面取壶,金沙里窑,朝鲜半岛,18世纪前期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志野铁绘粟文平钵,日本,16世纪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铁绘苇文壶,日本,17世纪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染付山水文钵,日本,17世纪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染付草文猪口,日本,17世纪

这六件藏品都是出自民窑。外形简单色彩质朴,仿佛这就是我们日常身边之物。如果仔细品味,却发现每一笔草纹、每一处冰裂,淡泊寂寥;一点一线,皆有不同。

尤其这寥寥数笔,却藏着匠人熟练到极致,在一个接一个的批量生产中表现出的自由和忘我,在产品上凝结出的无心之美。

随着时间推移,器皿上呈现的染渍、裂纹以及一些使用过的痕迹,使这些日常之物真正成为艺术品:一件由匠人传递到使用者共同完成的艺术。

并且,这种美一直在岁月中传递与延续。

穿过茶碗,看到了某个晴朗的下午……

在民艺馆里,还有一件作品值得关注,就是木喰和尚雕刻的地藏菩萨像。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地藏菩萨像,日本,木喰明满,木雕,1801年

木喰是江户时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和尚,他曾发愿走遍日本的灵山圣地。在途中,他看到佛像信仰非常普遍,但佛像在偏远地区却十分缺少,便立下随处雕刻佛像的志愿。

他对雕刻佛像的木料没有特殊要求,既雕刻大型系列佛像,也随手将一些边角料制作成佛像,而且每完成一尊,他就在佛像背后刻下铭款,记录完成的时间和地名,并送给当地的寺院或者百姓,为他们祈福。他不为取悦任何人而进行雕饰,佛身的台座和衣服的纹路都有钝角的刻痕,每一刀的位置和力度清清楚楚,犹如禅者墨迹的笔触,耐人寻味。

尤其到八十岁后,他的修行觉悟留在每一尊佛上,就是每一尊佛像都有一张纯稚的笑颜。这笑颜曾经慰籍过许多人的心灵。

木喰和尚送给百姓的佛像,不止被供奉着,因为和蔼可亲,有时也被小孩当成玩具玩耍,留在佛像上的划痕,更表现出佛的慈悲。

柳宗悦惊喜于这些佛像上拙朴无心的刻痕,更感动于木喰和尚的菩萨心肠。

这是真善美高度统一的民艺。

时至今日,柳宗悦的民艺思想对许多工艺美术创作者都有着深刻影响。在NHK《美之壶•民艺》里,举出一个漆器工艺家伏见真树的例子。

伏见先生从年轻时就受柳宗悦思想的影响,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总结出的感悟是:只有不断重复,忠于基本,才能呈现出极致的美;简单的、毫不矫揉造作的漆器,正是无心创作的结晶。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伏见真树的漆器作品

其实,柳宗悦民艺思想的影响不止在手工制作,他所建立的美学,无论理论还是用来提示美的民艺品,对日本民用品工业的设计理念同样具有深远意义,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无印良品”。甚至可以说,“去矫饰”已然成为日本日用品的一个特点。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柳宗悦美学精神的传承:无印良品

总之,日本民艺运动是在禅的引导下,发现日常用品的美,创作日常用品的美,拓展禅意生活,帮助人们安心地活在当下,面向未来。

甲和灯禅意生活平台独家特约专栏

来自日常的“无心”之美,孕育出极致简素的无印良品|雪月花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