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哲思」那些年巴菲特錯過的機會

「價值哲思」那些年巴菲特錯過的機會

「價值哲思」那些年巴菲特錯過的機會

要論過去幾十年美國真正的成長股,肯定非科技股莫屬。而巴菲特卻並沒有涉足,為什麼巴菲特不選擇科技行業?科技行業投資的難點在哪裡?

根據筆者個人分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巴菲特沒有科技方面的知識背景,對科技行業理解覺得不夠有把握。如果他投資了科技股,收益率肯定會更加驚人。這可能也是他最近幾年開始反思並嘗試科技股的原因之一。但是科技股投資確實有它獨有的難點。

美國的科技行業都是領先者,但是科技行業的生命週期是比較短暫的。尤其是相較於金融和消費,科技股往往都有天花板,而且在生命週期末端往往面臨新技術的顛覆挑戰,而金融和消費卻是永遠隨貨幣水漲船高的行業。最典型的莫過於柯達,諾基亞,諸如此類。科技行業本身充滿著跳躍式顛覆,而真正漸進式創新的行業,大部分已經處於市場飽和狀態。美國60年代就已經完成重工業化,機械和化工行業基本都處於天花板。之後大多是跳躍式創新,尤其是電子、半導體、互聯網,這是一個非常尷尬的狀態,尤其在美國。要成長,就得找跳躍式、顛覆式的新科技,而這些新科技充滿了不確定性,而且還沒有參照物,因為美國的科技股都是全球領先的。漸進式創新的行業,不怕顛覆,強者恆強,但問題是,這些行業往往已經飽和了。

「價值哲思」那些年巴菲特錯過的機會


除非一種情況,就是某些漸進式創新行業找到了新的應用。比如藍思科技,從手錶的蓋板做到智能手機的蓋板;比如英偉達,其實是圖像處理器找到了人工智能這個新興應用;比如科大訊飛,未來語音識別的應用面可能會越來越廣;比如舜宇光學,其實是汽車攝像頭的應用打開了更大的應用空間。而CPU行業的英特爾,在移動時代,其實就是受到了ARM的顛覆式創新。

可惜,真正的創新是非常非常難的,不確定非常大。VC做的就是這個尋找從0到1機會的工作。而二級市場是可以找到1到N機會的。但是,一方面,科技企業往往都是有生命週期的,成長期相對短暫,並不適合長期持有,期間還不斷受到各種競爭和挑戰。比如費雪的兒子曾經提到,費雪年輕時在摩托羅拉上掙了很多錢,那時候摩托羅拉是真正的新興科技成長股,但是晚年的時候還一直堅持持有摩托羅拉,其實業績非常一般(當然摩托羅拉後來在功能手機時代又呈現新一輪的急劇成長)。另一方面,即使是漸進式的創新,新的應用領域的不確定性依然非常大,同樣存在著0到1,1到N的過程。筆者仍然傾向於去吃1到N那一段。0到1那一段,只能不斷觀察。

「價值哲思」那些年巴菲特錯過的機會


除此之外,科技股還有一個難點,年齡會形成障礙。新興科技,往往很複雜,也往往都是被年輕人所首先使用。基於科技股這種特點,長期投資者到了後期會面對很大的困難。我想,巴菲特和費雪應該也遇到了這方面的問題。比如IBM,當時的雲計算技術趨勢其實已經非常明顯了,但是巴菲特顯然是用消費行業的思路去投的。而金融、消費行業,尤其是食品、飲料,就不存在這種問題,因為古老的行業其規律一直不會變化。

幸運的是,中國的科技股具備了一個特別的投資機會,這就是進口替代。

這是在國外的投資書籍和投資大師的腦子裡不存在的東西。因為他們生活在美國——一個一直處於技術領先的世界裡。關於科技股的投資邏輯,其實很重要的就是進口替代,替代順序是從整機、到零部件、再到最上游的材料和設備。進口替代在投資上有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優勢,就是它有參照物。

「價值哲思」那些年巴菲特錯過的機會


一方面,被替代的國外公司、國外行業當年從0開始,到最後的競爭格局,這個演化過程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另一方面,中國最近20年,大量的科技股都是進口替代的產物,這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參考系。更加可喜的是,進口替代的週期很長,中國很多行業已經完成了整機的替代,比如工程機械,比如家電,甚至包括智能手機。但是零部件還有不少機會,而材料和設備的替代,其實才剛剛開始。因為進口替代不是新興科技,這對於技術知識更新的要求降低了;再加上,大量的進口替代其實都是to B業務,年齡的障礙其實也是大大減輕了。比如明年的智能手機,到底是華為、小米、oppo、vivo哪個牛,可能較難判斷,但是裡面的核心零部件哪個公司牛,卻要相對容易一些。

「價值哲思」那些年巴菲特錯過的機會


「價值哲思」那些年巴菲特錯過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