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秀|方錦龍 我的國,我的樂

今日廣州,始於越秀。越秀是千年廣州古城的中心地帶,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在這裡生活、探索、奮鬥、創造的人們,書寫著廣州越秀這片土地的故事。

他們或在舊城根和老街巷中出生成長,或在傳統藝術和工藝中傳承堅守,或在創意園和科技園中探索創新,或在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中逐夢前行……在各行各業中引領開拓的人們,展現了越秀區在不同領域的發展歷程和特色成就,他們的氣質,正是這片土地可感的溫度。

壹號見·見人見智”, 廣州越秀區政務微平臺“廣州越秀髮布”攜手《南方人物週刊》,一起尋訪廣州越秀的精彩人物故事,感受“領•秀”們獨特的風采和溫度。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本期人物

方錦龍,生於1963年,中國國樂藝術家、當代五絃琵琶代表人物,也是樂器收藏家、被譽為“以無法為有法,惟獨秀於諸家”的民族音樂家。

作為彈了幾十年琵琶的音樂人,方錦龍曾與大眾媒體保持著一定距離。但今年以來,一段他彈《琵琶語》的手機拍攝視頻在網上被頻繁轉發,他也頻頻登上電視節目,愛奇藝《博物奇妙夜》、央視《經典詠流傳》、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等節目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作為嘉賓的方錦龍當場拿出十幾種樂器,有傳簫、笛子,還有7000年前的骨笛、黎族的鼻簫、日本的尺八和小小的簧片一一演奏,還用自己復原和創制的五絃琵琶,飛快掃弦,彈出了電吉他一樣的聲音。他自稱會演奏的樂器多達300種。網友被他的表演吸引,節目視頻在網絡迅速發酵,轉發量與點擊量數以億計,網友驚呼“原來國樂可以這麼酷”、“給大師跪了”。是多年積累的必然,也是傳統文化迴歸的時代召喚,他迅速成了“大IP”。

此前方錦龍曾想過如何傳播國樂,他平時常看電視,也刷抖音,最後有了將更多信息融入短視頻中的想法,“當今社會在不斷地革新,年輕人要在很快的時間內獲得很多信息量,你一彈彈個十分鐘,人家早都換臺了。”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方錦龍參加電視綜藝節目錄制

比起網絡紅人帶來的名聲,方錦龍更在意的,是這個名聲怎麼樣為國樂的傳承與發展服務。

1963年,方錦龍出生在安徽安慶,父親是黃梅戲樂師。他6歲開始學習柳琴,學校演京劇他拉京胡,演黃梅戲他打板鼓。邊學邊演,到小學畢業,方錦龍已經會演奏琵琶、二胡、京胡、三絃等十幾種樂器。此後,他從未放下對樂器的操練,“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人家一個月去練一件樂器,那我要百種樂器,花百倍時間。所以,要開悟,才能一通百通、融會貫通。”至今,方錦龍已推出了將近40張唱片。

今年是他從藝第四十年,今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方錦龍感慨:“有了改革開放的國策,才成就了現在的我,不然我不可能有機會進入部隊當文藝兵,不可能有機會出國演出,不可能行萬里路,對國樂的弘揚推廣有現在這樣開闊的視野和個人的見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說高雅音樂一定是交響樂、鋼琴,國樂在大眾眼裡的地位很低。我就想為什麼同樣搞樂器,人家被捧得那麼高?其實很多人都面對這樣的情況,但他們可能發發牢騷就算了,但我不是,我從來都是很積極地面對難題、並尋求突破固有的模式。

“復活”五絃琵琶

◇◆◇

作為彈撥樂家族的一員,方錦龍從小就接觸到各類樂器。琵琶是他的強項。當兵之前,方錦龍跟著老師學習國樂,教學方式也是傳統的,學板鼓時,敲不好,師傅抬手就是一板子。

1985年,方錦龍前往日本參加由“中日蘇土”四國聯合舉辦的“絲綢之路音樂會”,看到了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唐代五絃琵琶,那是唯一一把保存至今的中國古代五絃琵琶。

五絃琵琶相傳來自於印度、波斯兩地,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盛唐時期流行於廣大中原地區,卻於北宋時期逐漸失傳。這把紫檀鑲嵌螺鈿的五絃琵琶一直被視為日本十大國寶之首,是當年唐玄宗和楊貴妃贈予日本聖武天皇的國禮。方錦龍被這把琵琶深深地吸引,從那時起,他暗下決心:復原國寶五絃琵琶、讓千年的絕響變為現實。

方錦龍一邊找資料,一邊找師傅,利用部隊探家的假期,去拜訪文史家、畫家等專家,根據壁畫和史料,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推斷,規劃設計出具有實用價值的當代五絃琵琶。

經過無數次的尋找和溝通,方錦龍終於在江蘇常州找到了一位制琴師傅願意合作。最初,他們只是在原有琵琶上把共鳴箱做大,加上第五絃,然後在演奏中一步步地進行改良和完善。繼而,他研究第五絃與其他四根弦的音程關係,琢磨出很多定弦法。1989年,方錦龍的五絃琵琶基本定型,經過一系列試驗,他加上的這根低音弦,彌補了琵琶中高音嘹亮但層次不足的問題,使得琵琶的聲音也更加飽滿了。

目前,方錦龍的五絃琵琶已經出到第五代。方錦龍讓五絃琵琶重新發聲,在演奏技法上,他還將許多樂器的技法融入五絃琵琶中,擴大了琵琶的表現力。比起單純的復原古代五絃琵琶,他更覺得自己是“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因為沒人知道那時候的五絃琵琶是怎麼彈的。樂器作為表現音樂的工具,不應該靜靜地掛在牆上,而應該是活態的。”今年10月7日,方錦龍將攜他的五絃琵琶在日本大阪舉辦“廣州文化周——方錦龍國樂世界巡演日本站”專場音樂會。方錦龍說:“盛唐時期,我們中國送給日本天皇一把五絃琵琶,而現在的盛世中國,我要讓千年前的響聲在日本變為現實。”

方錦龍一直緊跟時代的步伐,探索新方式傳播國樂。他是最早提倡讓民樂動起來的演奏家之一,“女子十二樂坊”樂團出道時,他同期組建了“芳華十八”時尚國樂團。在專業上他要求團員要做到一專多能、“十八般才藝樣樣精通”;在表現形式上,他訓練團員用時尚、動感、熱情的創新表現方式,給國樂注入新鮮活力。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方錦龍與“芳華十八”時尚國樂團

傳播國樂關鍵是找到民族自信

◇◆◇

1979年,方錦龍剛進入前衛歌舞團不久,和朋友們一起去山上練功。路上遇見一位衣衫破舊的中年人,揹著的袋子裡露出一把琵琶的琴頭,生漆早已暴出了紋路,背面有三個斑駁的金字“春夜遊”,方錦龍喜愛至極。當時每個月只有7元津貼的方錦龍東借西湊,才把琵琶買了下來。

這把琵琶成為方錦龍樂器收藏的開始。此後,他看到好的樂器就要收藏,看見不會演奏的樂器就要學。迄今為止,方錦龍收藏了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間樂器,總量已愈千件。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方錦龍和他的樂器

方錦龍稱自己是個“音樂玩家”。在他的收藏裡,有吹管樂器、拉絃樂器、彈撥樂器,還有打擊樂器,任意拿出來一個,他都可以演上一小段。“樂器的道理是相通的,只要用心體會、勤於練習,就能舉一反三。”哪怕沒有樂器,方錦龍也能夠用身邊的器物發聲,礦泉水瓶、瓶蓋他都能演奏出樂曲。什麼都沒有,他還能鼓著腮幫子,把自己的臉當打擊樂玩,就這樣,這個音樂玩家,能演奏的樂器達到了三百多種。

他隨身攜帶一個樂器包,裡面是幾十種吹管類樂器,龠、骨笛、簧、壎、箎、洞簫、鼻簫、尺八等等中外吹管應有盡有,“我現在出門,背一把琵琶,拎上這個包,幾千年的音樂文明史就都在裡面了。”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方錦龍演奏骨笛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方錦龍演奏古典吉他

對於樂器的喜愛,方錦龍自認已經“將痴狂融入生命”。在他看來,音樂是心靈的良藥。繁體字的藥是草加樂,藥未出現之前,樂就是大醫。“百病生於氣止於音。音樂滋養五臟,一曲終了,病退人安。”

在題為《放下武器、拿起樂器》的演講中,方錦龍號召用音樂來促進世界和平。“現在很多人戾氣太重,一點小事就劍拔弩張,顯得格外焦慮、急躁,身體走得太快,靈魂沒有跟上。”

多年來的樂器收藏幫助方錦龍跳出了原有視野,“我們有近萬年的樂器演奏歷史,我們得天獨厚,擁有無窮的寶藏。”

這讓方錦龍更用心地推廣國樂,在他看來,在國樂的傳承發揚中,關鍵是找到民族自信。“民族自信根植於代代相傳的古典文化之中。禮樂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習禮樂、知禮節是可以使人民謙敬和睦,國家安寧和諧,從而達致高尚、典雅和文明的境界。”

方錦龍總結了他在音樂文化推廣上遵循的七個“jing”:第一是靜,安靜、清靜;第二是淨,乾淨、純淨;第三是敬,對老祖宗要敬仰;第四是鏡,要經常照照鏡子進行反思;第五是徑,曲徑通幽,方向比速度更重要;第六是境,追求境界;第七是競,要有競爭力,從全球化的視角來看文化傳播。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方錦龍在2017廣州《財富》全球論壇爵士之夜音樂會用古琴彈奏了一曲《碧澗流泉》,此曲融合了爵士樂的節奏,本意是表現中國的大山大水、碧澗流泉,但又在世界舞臺上體現嶺南人不驕不躁、務實和勇於創新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方錦龍積極推廣傳承國樂和傳統文化並堅持付諸以行動之舉,與廣州越秀區近幾年一系列的傳統文化和惠民文化活動不謀而合。近年來,在廣州二沙島戶外音樂季,方錦龍帶領“芳華十八”樂團為廣州市民帶來了各種傳統樂器的演奏,創新地運用各種民族樂器演奏國內外經典曲目

“越秀區有大格局”

◇◆◇

Q:您多年來一直積極參與越秀的文化傳播活動,為什麼會選擇這裡?

A:越秀是廣州之心,也是廣府文化的核心。中國所有古老城市的中心都有遷移,廣州卻沒有,越秀至今也是廣州的政治文化中心。作為住在越秀區的老百姓,感受到這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地方,越秀山五羊雕塑——廣州最有標誌性的建築就在這裡。我在越秀參與活動時,總能碰到各行各業致力於文化傳播的人士,越秀區提供了一個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機會,也整合了文藝團隊孵化的資源,這就是越秀的文化競爭力,這就是一個大格局。

Q:您對越秀的文化發展有什麼建議?

A:越秀是廣州的文化政治中心,越秀區一直以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中外文化的交流都特別重視,如廣州爵士音樂節、二沙島戶外音樂季,這些文化品牌都成為市民感受多元音樂文化的平臺。未來,我希望在傳承我們傳統音樂和文化的同時,能有更多的企業、文藝團隊走出去,也將更多好的理念和外國優秀文化請進來。當然,希望有機會跟越秀有更深層次的合作,譬如做一個“國樂節”,邀請外國人來看我們的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客家音樂;再可以把日本、韓國等世界優秀的音樂請進來,讓市民感受更加多元的音樂文化,因為“國樂”的“國”,也可以理解為聯合國的“國”。

更多領·秀

1

2

3

4

5

專欄圖文版權歸“廣州越秀髮布”和《南方人物週刊》共同所有

文 / 本刊記者 甌江 攝影 / 張志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