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聊天你還用純中文?你不會有前途了」


“微信聊天你還用純中文?你不會有前途了”

文▏焱公子

01工作需要指點,但不需要指指點點

我的學姐莎莎是500強外企的HR總監,在業內常被邀請去上課。

她在一場面向千人的演講中說了一個親身事例,讓我印象深刻。

剛入職時,某天午休,她不經意聽到同事暗地嘲笑,說她的言談跟外企一點不相襯。

之後,同組一位女孩“好心”來提點她:“在Office也好,在微信群chatting也好,你說話的時候要有點兒腔調呀,Just like me。這樣才fashion啊!”

莎莎當時演講到這裡的時候,特別感慨:

“我始終記得,那個女孩張合著鮮紅的唇,叫我英文不行就趕快去上補習班。她說,恕我直言,微信聊天還用純Chinese的人,怎麼可能會有Future?

我很感謝她告訴我同事們嘲笑的原因,可是一想起她眼睛裡的不屑,我又並不想說謝謝。”

事實上,莎莎是英語專業畢業,等級專八。後來去國外讀書、實習過。在公司業務往來上,使用的英文規範而專業。

平時說話與微信交流,她沒有用中英文夾雜,一來是剛進公司不清楚也不適應,二來是感覺半中半英挺沒勁兒,純英文交談又怕別人說自己在炫耀國外經歷。

“這份‘好心’的‘恕我直言’,是我遇見的最大傲慢。”

新人工作是需要指點,但不需要指指點點。

很遺憾,在職場裡,我們總會遇見這類優越感爆棚的“好心人”。

溝通裡最可怕的惡意,是將自己的理解凌駕他人,還打出了善意與直言的旗。


“微信聊天你還用純中文?你不會有前途了”

02別讓進入公司的年資,變成你表達輕慢的仗恃

莎莎學姐的經歷,我也曾有過。

在進愛立信之前,我在一家外企實習。帶我的是大我八歲的小江哥,一個時髦的人。

我沒有英文名。同實習的兄弟告訴我,小江哥不只一次私下笑話:“我帶的那個trainee,土,沒文化,一看就是小地方來的。”

他總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誡我,“你啊,要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他說,他比我早入外企這麼多年,什麼門門道道,最清楚。

實習結束,我沒和公司簽約,去了愛立信,也一直沒取英文名。主要原因是懶,其次公司也沒硬性要求。

當然,可能還因為,我一想起小江哥傲慢的臉,就產生逆反心理。

他說人要與時俱進,我承認正確,但英文名這種事,他願意取是他的自由。我不願意,是我的自由。

總有像他這類人,喜歡以自己的經驗為準,高高在上,頤指氣使。

“審美不行,LOGO要放左邊。你這個PPT真醜,哎,為你好我才提醒你。”

“我說句不好聽的,你別介意。你這份年終總結,感覺像沒學過公文寫作一樣!”

“這件事不是我說你,你太蠢了。做銷售不能太實誠,不會騙的銷售能是好銷售?”

卡夫卡說:“所有的意見,我都可以接受,但希望意見不是為難我;所有的指責,我都可以接受,但希望指責不要是惡意。”

每個職場新人都是渴望並感謝提點的,但我們需要的是真心幫助,不是表面好心實則偽善的嘲諷。

過來人的經驗是很寶貴,可是別讓進入公司的年資,成為你向我耀武揚威表達輕慢的仗恃。


“微信聊天你還用純中文?你不會有前途了”

03對人提意見的初心,不應是迷信資歷而滋生的傲慢

前段時間,《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與《江湖兒女》賈樟柯導演的微博論戰,上了熱搜。


“微信聊天你還用純中文?你不會有前途了”


且不論電影質量如何,單就胡總編在微博上,對著1500多萬的粉絲群體,說出引導性主觀論斷來看:他的話拋開了事實根據,只一味基於自身情緒,詞句間全都是不經意就展現的自負。

深究原因,不過是四個字:我是權威。

賈樟柯方迅速做出了回應:


“微信聊天你還用純中文?你不會有前途了”


不難看出,相比之下,賈樟柯的話更為理性,有的放矢,句句切中要害。

胡總編是敗在水平麼?他是一個老新聞工作者,採訪過國家領導人,水平絕不會低。

正如幾個月前發文怒懟小崔,卻漏洞百出的馮導,一個產出過眾多好戲的導演,你說他沒水平?

絕不是。

他們只是太篤信自己的權威,然後直接選擇忽略了事實。

但說話不專業、無理據,對方怎會買賬?

在職場,評點別人時展現的態度與語氣,體現的不僅是情商,也是職業素養。

對人提意見的初心,是求同存異,去偽存真;不是迷信資歷,戴著傲慢光環,去睥睨眾生。


“微信聊天你還用純中文?你不會有前途了”

04提意見必備的三個姿勢

知乎上有道問題:“有哪些讀書學不來,卻很重要的素質?”

一個獲得高讚的回答是這樣的:“平和悅納一切的能力。當你的見識與廣闊的世界相接,就會發自內心接受世界之大之多元。”

善於建言者,往往都具備著平和悅納的能力。

平靜溫和,是語氣語調,也是態度措辭,是不左右別人,也不被別人左右。

這個社會,有太多人喜歡用“我說話直”來做盾牌,躲在後面肆意投擲刀槍箭矢,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兩敗俱傷。

那麼身在職場,應當如何提意見才算專業妥帖?

一、 面向對象:評估彼此,知己知彼

《三國演義》裡,關羽聽說馬超來降,就想跟他比試高低。諸葛亮立刻休書一封道:“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馬超是挺牛,但也就跟張飛一個檔次,跟咱們美髯公差得還挺遠呢。

關羽收到信哈哈大笑,放棄入川念頭。

諸葛亮建言,原因是關羽若擅離戰略要地荊州,曹魏會趁虛而入。

但他為何不直說?因為他深知關羽 “傲上不傲下”的性子,知道這樣說最有效,這叫“

知彼”。

而在蜀漢軍中,關羽除了大哥和三弟,也就服諸葛亮,因此諸葛亮篤定自己說的話他能聽,這叫“知己”。

現實中,未經評估就直言的例子很多,例如去年的“上任正非萬言書”。

一個剛加入華為的北大畢業生,給任正非上了一份萬言書,大談華為的發展戰略。

任老闆直接批示:“此人如果有神經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做企業不是紙上談兵,連工都沒怎麼好好打過,就好高騖遠,來給一個身經百戰的企業家談戰略,這當真是既不知己,又不知彼。

在職場中,當咱們打算對別人發表意見時,不妨先考量自己處在什麼位置,對方是同事、下級還是上級,咱們對整個事態究竟掌握多少。

只有做到了充分的“知己知彼”,你提出的意見才會更有的放矢,更容易被對方所接受。


“微信聊天你還用純中文?你不會有前途了”

二、面向事件:聚焦細節,指明方向

“這寫的都是什麼?你有沒有腦子?”

“一件小事都做成這樣,你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這都不懂?難怪圖做得那麼醜。”

看,當你提意見時,把注意力只放在人身上,語句就極容易變成人身攻擊。

提意見應該聚焦於事件本身,越具體越好,若能在此基礎上指明方向,那更是再好不過。

比如,對PPT做得不好提意見,你可以說:

“你這版PPT沒有提供數據和統計結果對比,根本看不出重點啊。”

你也可以說:

“總體還是不錯,如果是我做,會加入一些數據和統計對比。我記得咱們上週的銷售報表裡就有類似的,你可以找小李拿來參考一下。”

毫無疑問,前者雖也是就事論事,但並沒有給出任何建設性意見,最終很可能會被對方認定是指責;而後者則清楚給出瞭解決方案,措辭上也柔和許多,被欣然接受的可能性自然大得多。

三、面向行為:以正反饋,代替負反饋

從人性角度,沒有人喜歡被批評。就算他內心知道自己錯了,卻很大可能因為指責方的不當措辭而反抗到底。

同樣的意思,若換成積極正面的角度,效果或許完全不同。

“前兩天明明還好,現在又一直悶著不溝通,我怎麼可能知道你的工作進展?”這是負反饋。

“你前兩天的積極程度真是令人眼前一亮,若能一直這樣,我覺得下次優秀員工肯定有你啊!”

感受到區別麼?相比負反饋的埋怨情緒,正反饋更能讓對方欣然接受,做出改變,讓自己變得更好。


“微信聊天你還用純中文?你不會有前途了”


05有話直說,不如有話職說

我很喜歡劉慈欣小說的《三體》裡的一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障礙,傲慢才是。”

職場是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優越感、年資、權威、學歷等滋生的傲慢,都像障目的葉子,嚴重阻礙了自我成長和心智成熟。它讓人沾沾自喜,有話就直衝出口。

提著意見點評的燈,彷彿全知全能,僅憑著蛛絲馬跡半星燈光,就自認能完整窺知一個人和一件事情的全貌。

可是啊,這世上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別讓你的嘴暴露了你的修為,別讓你的傲慢出賣了你的見識。

尊重個體的多元,接受和而不同,本著一腔善心,有藝術有理據地提出自己的觀點,才是正確的方式。

身在職場,有話直說;不如,有話職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