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經典觀照現實,課堂上談高鐵霸座男、女以及瑞典旅遊的曾先生

今天,臨時給一位老師代國學課。一方面不方便和前面的內容無縫銜接,另一方面如果沿著教材新開一課,講一半又撂下,也會讓那位老師回來再上課時感到為難。於是,決定另起爐灶,獨立完整地講了一個和經典相關的內容。

這個內容,與我在國學課上的思想一脈相承,那就是用經典觀照現實。

注:想要本文視頻和聽課堂音頻的朋友,可以移步到同名微信公眾號。

在課上,我開始給學生談我們學習經典不是要從書本上來,到書本上去,不是要從紙面上來,到紙面上去。學習經典不是單純為了考試,經典不是死去的東西,它有強大的生命力,它能穿越時空,就活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

用經典觀照現實,課堂上談高鐵霸座男、女以及瑞典旅遊的曾先生


然後,我給他們播放了最近出現的熱點事件的視頻——高鐵霸座男,高鐵霸座女。接下來,我就開始給他們談《論語》中孔子如何說,如何做。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論語·鄉黨第十》

這一則《論語》雖然沒有“子曰”,但是依然和孔子有關,是講孔子如何做的,談的孔子如何乘車的問題。

孔子在準備登車時,一定是端端正正地站好,然後,拉著車上的扶手帶上車。在車子裡,不回頭回腦,左顧右盼,不旁若無人地大聲喧譁,也不會用手指指戳戳。

雖然古代的交通工具和現代不同,但孔子已經給我們做了良好的示範,最基本的乘車禮儀應該是怎樣的,兩千年多年之後,我們依然應該遵循這樣一些基本的禮儀規範。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論語·子路第十三》

樊遲是孔子的弟子,常為孔子駕車。一次,他問孔子關於“仁”的問題,也就是什麼是“仁”的表現,或者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仁人君子。

孔子回答說:“在平時,私下裡要保持莊重嚴肅恭謹的態度,在工作上,要能夠嚴肅認真,和別人交往時,要能夠信守承諾。有了這樣一些品德,即使是到了‘夷狄’之地,(我們現在可以理解為外國),也不可以丟棄。”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雖然樊遲問仁,子張問行,看似不同,但本質並無不同。要想成為一個仁人君子,僅僅是明白一些道理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真正去實踐才可以。

當子張問如何做才能成為仁人君子,如何做才能到處都行得通時,孔子這樣回答他:“言語上要忠誠老實,行為上要忠厚嚴肅,即使是到了‘蠻貊之邦’,(也就是夷狄之地,就是外國),也能行得通。反之,如果言語上欺詐無心,行為上刻薄輕浮,那麼即使是在州里,也就是守家在地、本鄉本土的地方,難道就能行得通嗎?”

孔子接著說:“在站立著的時候,‘言忠信,行篤敬’這幾個字,就彷彿在我們面前一樣,在車裡的時候,也彷彿看到了這幾個字就刻在車前的橫木上,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使得自己到處行得通。”

子張聽了老師的話,他把“言忠信,行篤敬”這幾個字寫在了自己衣服的袍帶上,他是真正的想要記住老師的話,要時時刻刻這樣做了。

後來,我又給學生們談到了一家三口到瑞典旅遊遭遇警察粗暴對待的新聞事件。把這個事件和國內的高鐵霸座男、高鐵霸座女的事件聯繫起來看,很有意思。

對在國內的高鐵霸座男,高鐵霸座女,大家的看法幾乎沒什麼不同,一直強烈強烈譴責,甚至怒罵,覺得這樣的人素質實在太低,是人渣一枚,甚至就不配被當人看。

但對在瑞典旅遊遭遇警察粗暴對待的一家三口,有相當一部分人只是強烈譴責瑞典警察粗暴執法,強烈要求他們道歉,卻對這一家三口撒潑打滾的行為視而不見,甚至認為那是一種可以原諒的所謂喪失理智情況下的本能的自我保護。

有意思的是,對同樣的耍無賴的行為,卻持截然不同的看法,這是典型的“雙標”,也就是雙重標準。孔子說“雖之夷狄不可棄也”,“雖州里行乎哉”,是告訴我們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應該採用同一標準,而不是雙重標準。

如果再簡單一點來說,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做人的最基本原則,都應該是《論語》中所講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的事情,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是無論到哪裡,都應該遵循的做人的基本原則。

【課後反思】

只讀《論語》,並不能完全解決社會上的各種問題,用《論語》作人格的自我修行沒問題,而想用《論語》對某些人有所約束,可能並不完全現實,恐怕也力有不逮,解決這些社會上的醜惡現象,還需要有法律等方面的介入才行。

但我在課上之所以還藉助《論語》來分析這些事情,把這些經典講給學生聽,是因為我相信,這有可能在推動他們成為仁人君子的道路上會起那麼一點點作用,這就足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