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護理老兵」:見過太多生命驟逝的離別之痛

李子君,一位在西安市紅會醫院工作25年的“護理老兵”。

她是該院800餘名護理團隊中的一員,也是創傷上肢病區護士長。

為了採訪李子君,記者在前一週便做了“邀約”,見到她的時候已是下午兩點,比預定的時間稍微晚了一些。

從她同事口中得知,李子君是剛剛從西安市兒童福利院看望孩子們回來,還沒來得及吃午飯,知道今天約了採訪,就連忙去換了衣服。李子君說:“要把紅會護士最好的形象展示出來。”

25年“護理老兵”:見過太多生命驟逝的離別之痛

學會溝通 給患者一劑“安慰藥”

李子君1993畢業後就在西安市紅會醫院工作,如今已經25個年頭了,剛開始參加工作是在手術室,後來才調配到了臨床科室。她說,上學的時候,就經常和老師聊天,瞭解一些醫院臨床工作的實際狀態,老師傳達給她的都是非常正能量的信息,所以在那個時候就很嚮往護理工作而且非常感興趣。

說起手術室的工作和臨床科室的工作時,她說在手術室工作的時間比較長,但工作相對單一,多數情況下是在和醫生溝通,和患者的溝通比較少。但是臨床科室的護士就不一樣了,除了必要的和患者溝通外,還得和患者家屬做充分的溝通,這其實也是很需要一定的技巧,對護士的要求也很高。

25年“護理老兵”:見過太多生命驟逝的離別之痛

創傷上肢病區是一個最接近急診的病區,全病區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是來自急診,還有一部分是從外院轉過來的。由於首次手術失敗的患者,需要二次翻修手術,這種情況下醫療肯定要跟上,護理更不能拖後腿。李子君說:“這個時候就需要護士設身處地的考慮問題,因為這些患者和普通慢性病患者不一樣,慢性病患者對自己的病情還是有一個逐步接受的過程,而創傷上肢病區所接收的患者以交通傷、意外傷居多,這些患者沒辦法接受自己瞬間發生的病變。所以,更加需要耐心的溝通和安慰。”

她說,或許一番耐心地解釋、一個真誠的微笑、一些細微的措施、一個關切的眼神,對患者來說都是莫大的安慰,可以很大程度上使他們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5年“護理老兵”:見過太多生命驟逝的離別之痛

學會理解 家庭和工作的兩難抉擇

李子君的愛人是和她在同一家醫院工作的醫生,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導致兩人都無法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和孩子身上。

“虧欠,肯定虧欠。感覺自己的孩子就跟留守兒童一樣。”在談到照顧孩子的問題時,李子君毫不猶豫地表達了自己對孩子的愧疚之情。但緊接著又自我安慰道:“換個層面來講,我覺得這樣的情況也好,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性,讓我們操心的時候比較少。”

“其實,剛開始找對象的時候父母不同意找醫生,擔心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家庭。”李子君說,事實證明父母是對的。不僅照顧不到家庭和孩子,就連老人生病了都不敢跟她們說,因為老人心裡知道說了也沒用,沒時間帶他們看病,更談不上照顧。所以,更多的時候都是給她姐姐說。

既然沒辦法照顧家庭,倆人在同一家醫院上班,總能相互照顧一下吧,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李子君告訴記者,她和她老公之間都有一種“相互理解的默契”,比如週末本來約好出去看電影,突然科室來急診需要處理,立馬就會丟下對方去忙工作。“都不用說第二句話。”李子君笑著說:“配合很默契的,有時候甚至都用不著言語。”

25年“護理老兵”:見過太多生命驟逝的離別之痛

學會釋懷 努力帶好團隊的每一員

李子君說她在醫院經歷過無數次的加班加點,無數次地搶救病人,吸痰、監護、心臟按壓、屍體料理等,每當看到患者轉危為安時,自己都會深深地為自己的職業感到自豪,也更加堅定了作為一名普通護士也能為人民健康事業貢獻力量的決心。

25年的時間裡,李子君見到過太多病癒後的喜悅,也體會到不少生命驟逝的離別之痛。

李子君認為,護理無小事。對待每一批入科實習的學生,她都親自做好入科培訓,結合實例進行分析總結,利於同學們理解,將所學的理論正確應用到實踐中來,實現零差錯、零投訴。她說,患者來醫院看病,情緒本身就比較急躁,所以一定要有耐心,要方方面面地解釋到位,如果解釋不到位,產生摩擦的幾率就會增大。比如家屬催促護士換藥的問題,有時候患者家屬會埋怨護士換藥比較慢,叫“很長時間”都不來。可能剛開始患者不理解,但實際上液體都是現配現用的,不能過早就把藥配好,而且護士在給患者換藥的時候也會觀察同病房其他患者的液體使用情況,根據情況適時進行準備。這個時候就需要多一些耐心跟患者喝家屬說明白,解釋清楚。

她希望,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擁有充沛的時間和更多的精力,把疾病康復知識宣教給患者及家屬,包括患者住院期間、術前、術後康復、出院後的護理注意事項、如何用藥、如何鍛鍊等,幫助患者達到最好的康復效果。

“我也希望能把到創傷上肢病區工作的護士都培訓好,等自己將來退休了,如果有一天生病住進病房了,看到年輕的這些護士,工作狀態和能力都很好的時候,就心滿意足了。”李子君說,這也是她一個努力和踐行的方向。

25年“護理老兵”:見過太多生命驟逝的離別之痛

後記:前輩眼中的李子君和她的團隊

“作為一家公立醫院的護理團隊,她認為這支護理團隊是合格的,也是一流的。”八十二歲的周奶奶最近在創傷上肢病區住院,她對於李子君以及她的護理團隊有著很高的評價。

原來,周奶奶曾經也是一名護理工作者。1956年中專畢業後,便參加護理工作一直到退休。她說以她一個長期從事護理工作者的身份看待李子君這個護理團隊,文化素質高,技術操作嫻熟,而且對每一個患者都一視同仁,對每一個患者及陪護都不厭其煩地解釋和指導掌握基本的日常護理知識,包括術後照護、防止褥瘡、心理安慰等,工作非常到位。

在談到護理工作時,八十二歲的周奶奶表示,護理專業,是一個高尚,非常神聖的工作。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醫療和護理是一個整體,有著緊密的聯繫,不能分開。六十多年前自己剛剛參加護理工作時,那時候的護理工作要求和如今的要求完全是兩個概念。現在來看,沒有文化,沒有知識是沒有辦法很好的掌握精尖端的護理技巧的,也沒有辦法更好地適應現階段患者對護理的高要求,所以現在的護理工作要求很高的。

周奶奶祝願李子君這支護理團隊技術上精益求精,隊伍不斷的壯大,工作上能夠有更好的成績。也祝福每一位護理工作者幸福!節日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