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还在慨叹旅途千景一面,这座江南小城却用“非遗”震撼了华夏!

当你还在慨叹旅途千景一面,这座江南小城却用“非遗”震撼了华夏!

当你欣赏一场池州傩,是否感受到它蕴藏着多少古老时光?

当你赶一场九华山庙会,是否想过它历经风霜,传承至今?

池州,一个“一城山水满城诗”的江南小城,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不仅有名山大川,更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包括国家级非遗4项,省级27项,市级51项。

当你还在慨叹旅途千景一面,这座江南小城却用“非遗”震撼了华夏!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历经千百年的精神记忆,延续了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是一个地方的文脉,更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今天,小编就跟您唠一唠池州的4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

池州傩戏

当你还在慨叹旅途千景一面,这座江南小城却用“非遗”震撼了华夏!

当你还在慨叹旅途千景一面,这座江南小城却用“非遗”震撼了华夏!

池州傩戏,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它起于明代、盛于清朝,主要流布在九华山麓方圆百里的贵池、青阳、石台等地。

池州傩目前是中国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是研究古代文化、地域风情、民俗工艺的文物。如今,池州傩不仅在春节期间活跃于池州山野乡村,而且还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青阳腔

当你还在慨叹旅途千景一面,这座江南小城却用“非遗”震撼了华夏!

摄影:程昭

青阳腔,因产生于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被誉为京剧鼻祖”。

青阳腔是在明嘉靖年间,由江西的弋阳腔流入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九华山佛俗说唱及民歌小调相结合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明万历年间,青阳腔红遍全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徽剧、赣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为“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东至花灯

当你还在慨叹旅途千景一面,这座江南小城却用“非遗”震撼了华夏!

摄影:程昭

东至花灯由“六兽灯”、“磨盘灯”、“八仙过海灯”、“五猖太平灯”等十余种形式各异的花灯组成,其历史可上溯到唐代后期。

东至花灯以家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祈求太平为目的,是把扎彩灯,唱文南词、黄梅戏、敲十番锣鼓汇集于一体的传统艺术大荟萃。通过玩花灯,人们既可欣赏到精湛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又可再现一些古老的戏剧表演艺术形式,也展示出皖南山区人民豪爽、乐观、刚健质朴的性格。

九华山庙会

当你还在慨叹旅途千景一面,这座江南小城却用“非遗”震撼了华夏!

九华山庙会,即地藏庙会,是为纪念地藏菩萨生日而兴起的大规模民间朝觐节日活动,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庙会期间,不仅举办地藏法会、水陆法会等多项庄严隆重的佛事活动,同时还有文艺演出、龙灯狮子灯会等丰富精彩的文娱活动、旅游活动。庙会时长少则半月,多达月余,各项活动尤其在七月三十(地藏诞)这天达到高潮,目前已发展为融佛事活动、旅游、商贸项目于一体的地方特色节庆活动,每年都吸引着大批信徒、香客及海内外游人等前来。

当你还在慨叹旅途千景一面,这座江南小城却用“非遗”震撼了华夏!

历经岁月的洗礼、情感的沉淀和智慧的凝聚,“非遗”已酿成我们内心深处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也成为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担当。让我们一起来精心呵护,将文化之根扎牢,让远古的声音世代相传,也让更多人在传统文化浸润中“走心”地回归。

摄影 | 杨银龙、杨洪轩、庄凯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