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轄未必需要,一線卻應布局

我國現有直轄市設立原因主要在於政治、經濟或文化方面的特殊重要性,現有直轄市都是意義重大的國家中心城市,如首都北京,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天津,重要經濟中心,地理位置拱衛京畿;上海,中國重要經濟和文化中心,長三角經濟發展龍頭;重慶在西南地區也有著較大的經濟、文化意義。

直轄市算是市一級的最大“烏紗帽”了,有了“直轄”二字,城市的社會政治地位、意義無疑會大大提高。因此,希望有著相當條件的個別城市升級為直轄市的呼聲也常有耳聞,甚至當有謠言上網,官方還得出來闢謠。

當然,若是新增直轄市,應當在國內外具有很強的經濟作用或貢獻,具備重要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但從全國來看,一兩個市升級為直轄市,其經濟能量或輻射、拉動作用畢竟有限,實際作用和意義不算太大。

直轄未必需要,一線卻應佈局


直轄未必需要,一線卻應佈局。

直轄市的建立也只始於民國。我們從不妨從歷史上借鑑經驗,汲取智慧。

上古時期,大禹治水確定了九州(一說為黃帝確定),《禹貢》中的九州包括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從“東西南北中”構成了中華大地的主幹部分。

九州,一是百姓選擇山水而居、從事農林牧漁的自然集聚區,二是最早系統的行政區劃和行政定位。確立了九州,也就全方位形成了中心治理、輻射周邊、多點開花的政治經濟局面。

古人的簡明區劃本身並不需要我們借鑑,我們要學習的是開闊的視野,統籌的方法,以及多中心區域治理、多輻射效力發揮的創新思維。

如今我國的行政區劃沿革於悠久的歷史,又依託於當代國情地情,已經相對穩定:首都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轄市、省會是當地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顯然,還需要更多、更強、更均衡、更具示範性的中心城市來帶動全局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產生了特區、計劃單列市等具有特殊經濟意義的城市。現在看來,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雖然有先天資源稟賦的作用考量,但在城市發展的總體佈局上有失偏頗。

而古人的智慧是五湖四海,東南西北中。

直轄未必需要,一線卻應佈局


目前,一線城市的認定一般來自社會媒體、研究機構和大眾的共識,中國大陸一線城市只有北上廣深。

而一線城市“擴容”的呼聲始終不絕於耳,社會民意也積極傾向於更多的一線城市,甚至有些機構還發明瞭新一線城市的概念,並推出了相應得排行榜。

從政府和社會的層面來說,一線城市“擴容”好在哪裡呢?

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是能全國一盤棋,以大手筆佈局,在東南西北中各方位挑選代表性城市作為一線城市發展,並可制定國家一線城市發展規劃,形成多點開花的發展“引力波”,帶動周邊地區乃至全國的發展;

二、以一線城市為抓手,優長定位,特色定位,因地制宜地制定針對性政策措施,發揮區域利好,激發城市間競爭,推進創新發展;

三、分解北上廣深人口匯聚壓力,避免東西差距拉大,調節沿海內地發展失衡。

那麼,哪些城市可以列為一線城市“候選人”呢?

輿論、民意和機構推選出來的新一線城市都是候選,如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瀋陽、青島、寧波、東莞、無錫、佛山、大連、廈門、福州、濟南……

直轄未必需要,一線卻應佈局


生命本悟,快樂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推進國學創新,倡導價值閱讀,

提升人生境界。

——經行天下光未央歡迎交流,

歡迎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