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牆外城七門或毀於戰火或被拆,可惜!部分已重建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寓意為“永遠安定”。永定門甕城城牆於1950年開始被陸續拆除,1957年以妨礙交通和已是危樓為名,永定門城樓和箭樓遭到拆毀。2004年北京永定門城樓復建,其中甕城和箭樓尚未修建,成為北京城第一座復建的城門。

東便門是北京外城東南端的一座小城門,位於北京城牆東南端角樓旁邊,主要由城樓和箭樓組成。明朝嘉靖四十三年,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騷擾,增強北京城的防衛,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築了包圍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東端修建了東便門。

西便門是北京外城西南端的一座小城門,位於北京城牆西南端角樓旁邊,主要由城樓、箭樓、甕城組成。1949年後城樓被拆除。西便門城樓、箭樓、甕城於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地鐵時將附近城牆拆除。1988年市政府整修了緊靠城樓東側殘存的195米內城牆,並在外城相接原址復建了“八瞪眼”箭樓,保留了7處斷面遺蹟。


左安門是北京外城南側三個城門之一,位於永定門東面。20世紀30年代,左安門箭樓被率先拆除;1953年,甕城、城樓和箭樓城臺被相繼拆除,護城河被取直。左安門的城樓和甕城到了近代成了保存狀況最差的一個。城牆內側通往城臺的馬道在1922年夏季已全部坍塌,而其時,城牆的牆皮剝落、野草叢生。

右安門又名“南西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建成,現無存。古時候北京右安門的命名不是根據現代地圖“左西右東”的屬性,而是從內廷(紫禁城)的角度來測定的方位。因此,位於故宮西南邊的叫做右安門,而東南邊的就叫做左安門了。它體現著君臨天下的大一統觀念。

廣安門為外城唯一向西開的門,與廣渠門相對。廣安門明代稱廣寧門,又名彰義門。清朝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現名。1956年,廣安門被以“年久失修、阻礙交通”的理由拆除。

廣渠門是北京外城城牆東側的唯一一座城門,曾稱大通橋門,又稱沙窩門。廣渠門是老北京城門中比較簡樸的一個,建於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年,主要包括廣渠門城樓、箭樓和甕城,與北京外城西側廣安門相對稱。廣渠門舊城樓已經不復存在。1930年代日軍佔領時期將箭樓拆除,1953年為道路通暢拆除了城樓和甕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