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40年,中日還是朋友嗎?真的不是敵人嗎?(關注日媒)

今天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週年的日子。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主要內容

條約中文761個字,通過百度可以看全文。筆者歸納其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條,發展兩國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係。在相互關係中,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

第二條 任何一方都不應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或其他任何地區謀求霸權。

第三條 為促進兩國人民的往來而努力。

日媒的相關報道

筆者比較關注的是,《朝日新聞》在8月7日和8日的兩篇報道,《日本經濟新聞》8月10日的社論。

《朝日新聞》在7日的報道中,特別強調了2018年5月發表的日本外交藍皮書中的觀點:

“中國在缺少透明性的情況下強化軍事力量,在南海等地以其力量為背景單方面地持續在改變現狀。”

外交藍皮書用這樣的觀點評述中國,朝日記者認為是“安倍晉三首相希望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最近才儘可能收斂了對中國的直接批判,但內閣在5月通過的外交藍皮書則表現了對中國的警戒感。”

朝日記者採訪了在外務省做過條約課長,直接參與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談判的齋藤邦彥,他說得非常直接,“在南海強化軍事據點,現在中國的這些強硬做法說明這個國家就是霸權國家。”這樣的觀點,換句話說,中國是霸權國家,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名存實亡。

當然齋藤已經不是現役外交官,但如果去聽外務省聽那裡的高層外交官談中國的話,齋藤的發言與他們內部談的內容完全一樣。中國已經不是日本的朋友,更多的是在外交、軍事等各個方面的對手。或者用安倍回答日本記者的採訪時,不經意間說出的一句話是,“中國是日本的假想敵國。”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強調的“持久的和平友好關係”,人們已經很難從日本媒體的報道中找到,更不會在日本外交藍皮書中再次得到確認。看看外交藍皮書,觀察一下日本外交官的工作,重點是牽制中國,在南海問題,在臺灣問題等各個方面,全面與中國對峙。

在外交層面,中國早已經不是日本的朋友,不能說中國已經是日本的敵對國,但日本已經把中國定位為“假想敵國”,這樣去理解日本的對華外交,該沒有太大的問題。

走過40年,中日還是朋友嗎?真的不是敵人嗎?(關注日媒)

建立戰略互惠關係需要解決的問題

2008年,中日希望用建立戰略互惠關係,來發展兩國關係。但實際上,中日關係在2010年以後,民眾的相互厭惡成為媒體報道的長久內容,兩國關係一直未能理順。

原因在哪裡?《朝日新聞》在8日的報道中,引用了在中國做過大使的宮本雄二的觀點,他說:“未能建好戰略互惠關係的一個理由是,在安全保障方面所做的準備不夠充分,出現了很多沒有想到的問題。”

朝日記者沒有寫清楚是哪位中國外交官說的,這位外交官說得非常直率,他問記者:“日本國民真的歡迎中國(經濟)的發展嗎?”該是中國經濟的發展,超越了歷史問題,領土問題,成為讓民眾內心對中國厭惡的重要原因。有了這樣的厭惡基礎,沒有歷史問題、領土問題,那麼南海問題、一帶一路倡議也最終會成為日本輿論厭惡中國的原因。

日本某大企業的高層對朝日記者說,“現在已經不是在中國賺錢,而是和中國一起賺錢的時代了。”那麼日本會和中國一起去第三國(一帶一路)搞項目,在這個過程中增進理解,實現互惠嗎?朝日新聞記者沒有多追問一句。

走過40年,中日還是朋友嗎?真的不是敵人嗎?(關注日媒)

日經新聞希望建立穩定的中日關係

一個偶然的機會,朋友從日本來中國,給筆者帶來了一份8月10日的《日本經濟新聞》。

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讀這份報紙的機會了。過去可以從網上讀日經新聞的社論等,但這一年多時間,該網站已經不能打開,據說是因為日經新聞非常喜歡翻譯香港、臺灣的小報上對中國的報道,然後以記者獨家新聞的方式寫文章。筆者不知詳情,讀了一下8月10日的該報社論,覺得內容不錯,沒有翻譯香港、臺灣小報的感覺。也許寫社論的時候,比較認真,沒有考慮點擊量及炒作問題。

走過40年,中日還是朋友嗎?真的不是敵人嗎?(關注日媒)

日經在社論中談到,中日兩國共為亞洲經濟大國,兩國構築穩定的關係有利於亞洲及世界。雙方在條約簽訂40週年之際,有必要建設不受其他國家左右的信賴關係。

說得很有道理。

可見日經在報道中國時,並非只刊登翻譯或者從某些特定組織那裡拿到的消息,然後署上日經記者名字,把文章刊登在其網站上。

該讓中國讀者讀到日經的社論。

中日需要回到40年前簽訂和平友好條約的原點上,中日不是敵人,現在在日本外交官那裡中國算不上是朋友,但中國民眾對日本有好感,願意和日本建立友好關係,這些日本外交官也該看到。

走過40年,中日還是朋友嗎?真的不是敵人嗎?(關注日媒)

2017年,被調查者中,中國的31.5%的人對日本有好感,日本對中國有好感的人也有11.5%,如果日本民眾對華好感能達到中國的31.5%,中日關係該能夠出現很大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