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見,雲亭路

好久不见,云亭路

好久不见,云亭路
好久不见,云亭路好久不见,云亭路
好久不见,云亭路

老城情懷十八

好久不見,雲亭路

今天,漫步湖口老街,從東門超市至大嶺路段,經常看到路標指示牌-雲亭路、雲亭西路、雲亭北路、雲亭巷等,雲亭到底是什麼呢?

好久不见,云亭路

(攝影:扁擔舟)

雲亭路的來由

其實雲亭就是數百年以來,大嶺雲亭的簡稱。

好久不见,云亭路好久不见,云亭路
好久不见,云亭路好久不见,云亭路
好久不见,云亭路

(攝影:扁擔舟)

舊時代的大嶺

大嶺,在古鎮的東北部。是縣城通鄉必經之路。對於今天的人來說,僅僅就是個地名稱謂而已。其實,大嶺自古以來山巒疊嶂,地勢陡竣,山上茂樹參天。今天的平坦之路是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次大的挖山降坡,硬是從山巔之上,高山峻嶺之間開出一條平坦寬敞的通途。也就僅僅數十年的時間。倘若有時空隧道的話,我們不妨搭乘一輛歷史的列車,在時空的隧道里,去大嶺雲亭穿越一回。

大嶺在東門城外。明嘉靖七年(1528),縣令沈詔建城樓、城牆。城門樓設在今天的東門超市路口對面。明代時全鎮分二坊:一坊、二坊。清代時分五鎮:朝陽坊(東門至勝利小學)、中團坊(勝利小學至勞動人事局)、義井坊(勞動人事局至西門)、名倫坊(成德上下)、孝感坊(北門街)。民國初期將上述五坊改五鎮。當時的雙鍾鎮其實就是一條街,大家習慣稱“中正街”。從東門至西門民間稱上街頭、正街、下街頭,大街全長一千五百米,寬四米,全部用麻石頭鋪成。出了迎春門(東門)就是城外。

好久不见,云亭路

東門外自民國開始稱雲亭路

。具體指東門至大嶺的一段路。是出城下鄉必經之路。民國年間,有名的店鋪有,湖口縣商會會長王道平開設的“王利興油行”。石復啟開設的“石復盛糧行”。另外常有掮客、販夫、走在此擺攤設點。湖口的商業區當時在正中路,即城內下街頭,東門至成德嶺一帶。解放前夕屬雙鍾鎮一、二保,建國後屬城關區第一選區。1958年成立雲亭居委會,1969年改為東風居委會,1981年複稱雲亭居委會。

好久不见,云亭路好久不见,云亭路
好久不见,云亭路

出東門城後兩邊開始有山,兩山之間是一條寬僅二米,坡勢平緩、蜿蜒而上通往大嶺的麻石條路,一片荒蕪,以前稱油榨衝,曾有油榨衝橋。當年養濟院、先農壇、貞潔坊先後設立在這一帶路邊。繼續行走約百米坡勢開始陡峭,然後石級越來越陡,費九牛二虎之力爬至山頂。山頂即稱大嶺。

山頂有亭。即大嶺雲亭,最早建於明代景泰中期,有邑人孫汝顏建亭於大嶺山巔,供翻山越嶺之人歇息、納涼。亭四周蒼松翠柏,相傳有紫雲環繞,故取名雲亭。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僧人妙然再次修亭,並取石板鋪路,蜿蜒而上。路好走了,過往的人更多了。大嶺雲亭逐漸成為湖口八景之一。明代九江知府童潮題大嶺雲亭:

迢迢大嶺巔,雲裡一亭鎖。

雨過澗雷鳴,風來花雨墮。

元猿隔樹啼,白鳥當簷坐。

亭畔有喬松,多節何磊砢。

清朝秦德植題大嶺雲亭:

有亭跨大嶺,禪宇鬱嵯峨。

載頌相如賦,飄飄氣若何?

從古人的詩中描述,你可以領略當年大嶺的原始風貌和巍峨陡峭。

如今的大嶺

好久不见,云亭路
好久不见,云亭路

(攝影:方斌)

大嶺左側,現在的工會旁邊,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湖口縣商會會長張仁山,在此創辦第一個利民汽車有限公司。有兩部舊客車每天與景德鎮對開。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抗日戰爭爆發,日軍飛機多次轟炸湖口縣城,縣城房屋街道破壞嚴重。西門一帶幾乎化成廢墟。利民汽車有限公司的汽車被奪走。

一九四0年,湖口被日軍佔領後。日軍為保障後勤供給,出入縣城方便,強拉民夫,開挖大嶺。在日軍刀槍棍棒威逼下,百姓不得不淪為勞工。不少百姓摧殘致死,還因土方倒塌死傷不少百姓。至今還有不少老人對此記憶猶新。開挖後的大嶺,也僅僅通過軍用汽車。抗日勝利後,國民黨縣政府對街道進行了一次簡單的修築。街道依然狹窄。

新中國成立後,湖口日新月異,高高的大嶺猶如頸瓶一般,制約湖口的發展,數十年來,歷屆政府來相當重視。 一九五六年,大嶺第一次降坡完成,降坡長度780米。由原坡度的17%,降到11%,開挖土石方11649立方米。完工後,全縣上下一片歡呼。大家奔走相告。一九七六年三月,大嶺進行第二次降坡,開挖土石方六萬餘立方。由原來的11%降到3.6%。路基寬十二米,這次降坡,大大提高我縣交通能力,成為景湖、九湖、牛湖、均橋、流芳五條公路幹線樞紐。連接九江、上饒、景德鎮以及皖南各地。一九八六年再次對雲亭路和大中路進行擴建,拓展後達到十七、八米寬。

好久不见,云亭路

(攝影:方斌)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為告慰一百多年來,為新中國成立而犧牲的革命烈士在天之靈。一九七八年冬,開工重建“湖口縣革命烈士紀念塔”,移建於大嶺右側。原塔一九五0年建於石鐘山南側,場地狹窄,不方便每年清明時學生、群眾團體前來祭悼,也不利於石鐘山景區發展。一九七九年五月二十八日,革命烈士紀念塔竣工落成典禮。重建後的紀念塔呈園林佈局。從山下蜿蜒拾級而上,大理石臺階。路邊四季冬青。山上滿是蒼松翠柏。高大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居山巔之上,直入雲霄,象徵著革命烈士英魂與天地同在,浩氣長存。

好久不见,云亭路
好久不见,云亭路

(攝影:方斌)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在大嶺腳下(現在鳳鳴園處)的塘凹裡興建農貿市場,中式古典建築,紅色外牆,牆頭飾以金色長龍環繞一圈,頗具氣勢。數年後,因進駐商家寥寥無幾而一度淪為停車場。九十年代初期,再次拆除。籌建號稱贛北最大的園林式小商品批發市場-大嶺市場,曾經轟動一時。落成典禮時,市、縣領導剪綵,熱鬧非凡。數年後,市場又偃旗息鼓。

進入新世紀,湖口發展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大嶺市場為民生讓路,二00二年十一月開工建設鳳鳴園休閒廣場,二00三年七月一日舉行竣工典禮。成為市民休閒廣場,十餘年來,數次改造升級。現如今,這裡綠樹成蔭。每當夜晚來臨,廣場上華燈綻放,休閒、鍛鍊、跳舞的居民絡繹不絕。

好久不见,云亭路

(攝影:方斌)

今天,通往老街的必經之路-大嶺,在去年被打破改變。為做大、做強湖口旅遊,大手筆、大規劃,即洋港溼地公園建成後,去年底,又成功開通象山旅遊公路。從洋港溼地公園一路江湖美景,一路風光迤邐抵達老街石鐘山下。改善了長期以來,老街人流量大,車多路堵的局面。

倘若有朋友想領略當年大嶺雲亭山巔之險,閒暇之時不妨登上紀念塔頂,可以一覽眾山小。倘若覺得不過如此,想繼續探奇追究,以前大嶺到底有多高?我不妨帶您去爬一爬小嶺澗。它位於六五0二廠衛生所背後的山上,群峰峻嶺之間。小嶺澗,以前也有小嶺亭,是城南通鄉大路。這條古道保存完好。爬到山頂,休息幾分鐘再下山,一個來回至少一個小時以上。也許爬過一次小嶺澗,就足以讓您體會知道,近千年以來,我們的祖祖輩輩,進出縣城是多麼不容易。你會深感慶幸:我們趕上一個前所未有的好時代,我們的生活多麼幸福。

今天的湖口早已經今非昔比,城區擴大了數倍。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目前正向著全省十強縣目標奮進。人民生活富裕安康。汽車早已經走入千家萬戶。今天,只需輕踩油門,輕輕鬆鬆就逾越了古人曾經歷經艱辛攀越的高山峻嶺。倘若古人看到今天的情景,定會寫出更多、更絢麗的詩篇。

長按二維碼,查看老城情懷系列文章

作者簡介:鄒勝軍,文革出生,居老街50年。醫學世家,湖口職工收藏協會理事。熱衷挖掘、收集、整理湖口人文地理,勤於文字耕耘。喜歡他的文章可以加微信交流。

好久不见,云亭路

以上觀點,不代表湖口熱線立場。

◆ ◆

好久不见,云亭路好久不见,云亭路
好久不见,云亭路

點擊“閱讀原文”4200元/㎡入住濂溪區名校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