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病變定位診斷

1. 額葉

額葉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隨意運動、語言、情感和智能,並與內臟活動和共濟運動有關。

1. 額葉前部:精神、情感、人格、行為和智能障礙。

2. 額葉後部(中央前回):刺激症狀為癲癇發作,破壞性病變引起對側偏癱。

3. 額葉底部:刺激症狀為呼吸間歇、血壓升高等自主功能障礙,破壞性病變造成精神障礙、憤怒或木僵。

4. 語言中樞(額下回後部):病變表現為運動性失語;書寫中樞(額中回後部):病變表現為失寫症;眼球凝視中樞:刺激性病變引起雙眼向健側的同向凝視,破壞性病變引起向患側的同向凝視;排尿中樞受損表現為尿失禁。

5.嚴重額葉損傷除痴呆外,可影響基底節和小腦引起假性Parkinson病和假性小腦體徵等。

2. 顳葉病變

顳葉的主要功能是聽覺功能。

1. 顳橫回:刺激性病變表現為耳鳴和幻聽,破壞性病變表現為聽力減退和聲音定位障礙。

2. 顳上回:前部病變引起樂感喪失,後部病變引起感覺性失語。

3. 顳中回和顳下回:病變表現為對側軀幹性共濟障礙,深部病變合併同向上1/4象限缺損。

4. 顳葉內側:病變表現為顳葉癲癇、鉤回發作,破壞性病變表現為記憶障礙。

5. 顳葉廣泛損害:表現為人格、行為、情緒及意識的改變,記憶障礙,呈逆向性遺忘及複合型幻覺環視。

3. 頂葉病變

頂葉的功能與臨近結構有重疊。

1. 頂葉前部:刺激性症狀為對側侷限性感覺性癲癇和感覺異常,破壞性病變表現為對側半身的偏身感覺障礙。

2. 緣上回和角回連同顳葉的上部:與語言有關。

3. 頂上小葉:皮質覺如實體覺,兩點辨別覺和立體覺喪失。

4. 頂下小葉:失用、失寫、失讀等。

4. 枕葉病變

枕葉的主要功能是視覺功能。

1. 視幻覺如無定形的閃光或色彩常提示枕葉病變。

2. 破壞性病變表現為同向偏盲,伴有“黃斑迴避”(即兩側黃斑的中心視野保留)。

3. 雙枕葉視皮質受損引起皮質盲,失明,但瞳孔對光反射存在。

4. 梭回後部病變引起精神性視覺障礙,表現為視物變形或失認,患者失明但自己否認。

5. 胼胝體病變

1.膝部:上肢失用症。

2.體部:前1/3病變表現為失語,面肌麻痺;中1/3損害表現為半身失用,假性球麻痺。

3.壓部:下肢失用和同向偏盲。

4.胼胝體廣泛性損害表現為精神淡漠,嗜睡無慾,記憶障礙等症狀。

6. 半卵園中心病變

1.前部:

對側肢體單癱和運動性失語。

2.中部:對側皮質感覺障礙,遠端重於近端。

3.後部:對側同向偏盲和視力障礙。

7.基底節和內囊病變

基底節包括豆狀核(蒼白球和殼核)、尾狀核、屏狀核、杏仁核。

1. 紋狀體(豆狀核和尾狀核):手足徐動症(舞蹈病)、靜止性震顫(帕金森綜合症)。

2. 內囊前支:雙側額葉性共濟失調症

3. 內囊膝部:對側中樞性面舌癱。

4. 內囊後支:對側肢體偏癱;對側半身淺感覺障礙;偏盲和聽覺障礙。

8. 間腦病變

1.丘腦部:

1)丘腦上部:病變累及松果體出現性早熟和尿崩。常見松果體區腫瘤。

2)丘腦後部:累及外側膝狀體出現對側同向偏盲,累及內側膝狀體引起聽力減退。

3)丘腦:刺激性症狀引起對側半身丘腦痛,破壞性症狀為對側半身深淺感覺障礙,還可引起共濟失調、舞蹈病、多動症和丘腦手。

2.丘腦底部累及Luys體致對側投擲症。

3.丘腦下部:

主要表現為內分泌和代謝障礙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4.與丘腦和下丘腦相關的綜合徵。

1)無動無語緘默症:下丘腦網狀結構受損。

2)間腦癲癇:腦外傷、第三腦室腫瘤和丘腦腫瘤均可引起,表現為自主神經系統發作症狀:面部潮紅,大汗淋漓等。

9. 腦幹病變

1.中腦:眼肌麻痺、對側偏癱、肢體多動、昏迷、去腦僵直、四肢癱。

2.腦橋:眼球凝視麻痺、對側偏癱、小腦共濟失調、對側半身感覺障礙、昏迷、雙側瞳孔針尖樣縮小、四肢癱。

3.延髓:舌下神經交叉癱、交叉性感覺障礙和同側小腦性共濟失調、同側球麻痺、同側霍納徵和眩暈、眼球震顫。同側舌癱和對側偏癱、全身範圍的伸肌持續緊張的強直性狀態。延髓廣泛性損害多表現為急性球麻痺和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10. 顱底病變

1.前顱窩:同側視神經萎縮、對側視神經乳頭水腫伴同側嗅覺喪失。

2.中顱窩:

1)視交叉綜合症:

雙顳側偏盲伴垂體內分泌紊亂,同時可伴有視神經萎縮和蝶鞍的改變。多為垂體腺瘤所致。

2)眶上裂和眶尖病變:

(1)眶尖綜合症:表現為視神經萎縮或水腫,上瞼下垂,眼球固定,角膜反射消失,眼神經和上頜神經分佈區感覺障礙。

(2)眶上裂綜合徵:除無神經變化外,餘同上。

3)海綿竇綜合徵:

眼球固定,瞳孔散大,角膜反射減弱,可合併突眼及眼靜脈迴流障礙。

4)巖部病變

(1)巖尖綜合徵:同側三叉神經受累致面部疼痛或麻木,外展神經受累致眼球內斜、複視。常因乳突炎症擴散、鼻咽部及鼻竇腫瘤引起。

(2)三叉神經旁綜合徵:面部疼痛。頸動脈交感叢受累致同側Horner徵。

(3)蝶-巖綜合徵:同側眼肌麻痺和三叉神經感覺障礙。

3.後顱窩

1)內耳道綜合徵:

病變起自內耳道,同側面神經外周性癱瘓,同側位聽神經受累引起耳鳴、耳聾、眼球震顫和平衡障礙。

2)橋小腦角病變:

三咽神經、舌下神經或外展神經受累症狀。

3)頸靜脈孔區:

相應神經症狀。

4)顱脊管綜合徵:

枕大孔附近的病變常侵犯後顱窩和高位椎管兩個間隔,先後累及小腦、延髓、後組腦神經和上段頸髓等結構。

11. 小腦病變

1)小腦半球:

同側肢體共濟失調,眼球震顫,辨距不良,輪替障礙。指鼻和跟膝脛試驗陽性,同側半身肌張力降低。

2)小腦蚓部:

軀幹性共濟失調,小腦爆發性語言,少有肌張力降低和肢體異常。

3)齒狀核:

運動過多,肌陣攣。

4)小腦腳:

小腦上腳病變引起同側小腦共濟失調,對側紅核病變引起不自主運動,頭偏向病側;小腦中腳病變出現額葉共濟失調;小腦下腳損害引起同側小腦性共濟、平衡障礙,眼球震顫及書寫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