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王陽明:人生三大困境之欲求、情緒、習性

對話王陽明:人生三大困境之慾求、情緒、習性

只有知道痛苦,才能知道幸福在哪裡。我總結出人生三困。


1

人生三困之慾求

欲求是人的本能,嬰兒不會說話的時候,就有肢體語言,伸出手來,一定是要某種東西。小孩子在家,如果玩具玩爛了,玩壞了,就不會去玩。但是如果家裡來了其他小夥伴,來玩他的舊玩具,他又不樂意了,這是小孩子不懂得分享。歷史上有個孩子會分享,那就不得了了,那是孔融讓梨,足以傳頌千年。

其實佔有本身沒有錯,是為了更好生存。但是每個階層都應該有生存的資源,當人與人之間的佔有發生衝突就需要通過談判,所以民主就出現了。

在個人身上,佔有的慾望,成為私慾,這種私慾,使得很多人“不得為完人”也。很多歷史風雲人物,都敗在自身的私慾上。袁世凱的能力很強,他非常仇日,20多歲時一個人就能把日本人耍得團團轉。他臨終時,遺言是“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中華民國建立的民主共和制,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制國家,比日本的君主立憲制先進多了,袁世凱作為第一任總統,照說會名垂史冊,但為什麼他一定要復辟帝制,歸根結底還是他過不去內心的一道坎,他怕死。袁世凱特別相信風水,風水先生說,他家祖墳有王氣,但是袁家的人如果不當皇帝,就活不過60歲,他家族14個長輩男子都活不過60歲。最後,他放手一搏,當了82天的皇帝,最終還是死在58歲。

對話王陽明:人生三大困境之慾求、情緒、習性


2

人生三困之情緒

生活中很多問題,都是相似的。前兩年股票很火,後來又不好了。兒子跟我說,準備去炒股。我說你懂嗎?他說股票不就是波浪嘛,總有高點和低點,你在低點購入,高點拋出,那是穩賺不賠啊。可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賠錢了呢?看上去道理很清晰,是因為身在門外,旁觀者清,而一旦進入之後,賺一塊想兩塊,就有了貪婪,跌了就有恐懼,克服不了貪婪和恐懼。股市是人性的煉獄,即使出發點不是為了賺錢,情緒也會跟著波動,賺了就是會高興,跌了就是會莫名的緊張。

其實情緒比欲求更糾纏,這是時時刻刻存在的,甚至一些大境界的人也是如此,比如蘇東坡。他是一個非常可愛的人,蘇東坡的詞曠達、包容、超脫,精研儒釋道,他有個好朋友是佛印禪師。一次蘇東坡在讀經,忽然覺得靈感來了,便寫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寫好之後,讓小童駕船過江去金山寺送給佛印禪師,佛印禪師看完就寫了些字在信上,等到送回去蘇東坡打開一看只有兩個字“放屁”,蘇東坡當下便非常生氣,乘船過江去上門質問禪師,蘇東坡還未到岸,佛印禪師就等在江邊對他微微一笑說了句:“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這就是情緒的失控。

對話王陽明:人生三大困境之慾求、情緒、習性


3

人生三困之習性

習性是人生最大的困境。比如歐洲人有個傳說特別精彩,宮殿中一張非常重要的藏寶圖失竊了,這張圖可以找到點石成金的石頭,據說這塊石頭觸手時會很燙。有個富家子弟得到這張藏寶圖,便傾家蕩產去尋找寶藏,結果到了那個地點,到處都是黑色的石頭,到底哪一塊是點石成金石呢?他開始一塊塊的撿,不是就扔到海里去。到了第十年,終於撿到這塊燙手的石頭,他心裡一直對自己說這塊就是,要留下來要留下來,可是扔進海里已經形成習慣,於是還是忍不住地把它扔到海里去了,這便是十年養成的習性。

對話王陽明:人生三大困境之慾求、情緒、習性


4

以儒釋道的人生智慧來對治困境

我為什麼要先說三大困境,因為需由此先入手,如果你不知道困境在哪,就不知道大智慧在哪。其中儒、釋、道三家的人生智慧對於解決三大困境各有高招。

首先解決習性,儒家最擅長。儒家要人入世,要講究行動力、執行力、領導力,孔老夫子能夠改變一個人,從生活到精神面貌。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講個人的學習和成長;“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講團隊和組織的成長;“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社會價值的操守和底線。

儒家從來不講成功,講的是成長,成長都是需要習性的改變,學習修改人的習性。王陽明的偉大在於他提倡重返孔子的儒家,提倡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塑造一個人良好習性的關鍵,從知到行,從行到合,從合到一,從“一”再進入下一個循環,最關鍵的是知行合一的合,這個合非常重要。

對話王陽明:人生三大困境之慾求、情緒、習性


孔子音樂天賦極高,他的音樂老師教孔子一首曲子,過了一段時間,孔子彈得不錯。但是孔子覺得,雖然已經掌握了技法,還沒有掌握節奏;又過了一段時間,他還要自己練習,除了節奏,還有音樂的情感;除了情感,還有思想;除了思想,還要了解是誰創造了這麼美好的音樂,以及這首曲子代表了哪個階層人群。最終,孔子把這首曲子彈得酣暢淋漓。老師聽了之後,不禁大驚失色,這是自己一輩子也沒有達到的境界,孔子這樣便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是一種和合的文化,這是儒家社會的理想。音樂裡有和聲,每個人有自己的聲音,和在一起又很協調,這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理想,君子和而不同。

其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定要培養優良的行為習慣、科學思維習慣和人生價值追求。我兒子從小愛玩拼模,最長的一次拼了8個小時,不拼完就不吃飯。我覺得他沉浸在思維中,這個習慣很重要。當今社會很多人不能夠專注,導致思維無法進入沉浸式體驗。

儒家在改變情緒上不如佛教,儒家入世,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夾縫中求生存,情緒波動很大。佛家有三大法門:戒、定、慧。情感是對外的,情緒是內在的,怎樣把心從萬丈紅塵中抽離出來?有了規範,就能出淤泥而不染。現在信息太多,一定會擠壓精神的空間,而覺悟就是慧。

對話王陽明:人生三大困境之慾求、情緒、習性


那麼人生終極困惑是什麼?時間的困惑。人的終極追求是不朽的,是要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不朽的方式。如佛陀、孔子、老子、柏拉圖等離開我們兩千多年了,但我們還在談論他們的事蹟,他們的思想使他們的生命獲得了不朽與永恆。人的生命就像一滴水,放入長江、運河,流到大海里就不會面臨被蒸發的威脅。

道家提倡的是超越的思維方式。莊子《逍遙遊》主張的是一層層修煉自我,當你遇到生活中的難題,比生活多一個維度,站在更高的視角去解讀;或少一個維度,去化繁為簡,便容易看清楚。道家提供了一種眼光,一個角度。

說到底,中國文化儒、釋、道的人生智慧殊途同歸,儒家提供一種情懷與理想,道家提供一種角度與眼光,佛家提供一種超越的智慧,最後三家都融會於泱泱華夏文明。


人生三大困境之慾求、情緒、習性,所以你需要——

尋找韓古兒,開啟對美好生活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