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第一黑店」賣人兩年賺2億,夾縫中生存之道值得敬畏

中超“第一黑店”賣人兩年賺2億,夾縫中生存之道值得敬畏


中超賽場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河南建業有三寶,保級,賣人,學到老。對於熟悉的球迷而言自然不必多提,但對於稍有陌生的球迷或許應該再科普下。保級,是因為河南建業幾乎每年都會要在保級圈徘徊一段時間,但基本都能化險為夷(只有2012年降級過一次);賣人,是因為在中超諸多勁旅開啟瘋狂買買買模式時,他們卻在賣賣賣以維繫生存;學到老,這其實是個梗,因為河南建業主帥賈秀全碰到任何球隊都會提到“抱著學習的心態來”,所以人送綽號“賈學習”,河南建業自然也就成了中超“最擅學習”的球隊。

中超“第一黑店”賣人兩年賺2億,夾縫中生存之道值得敬畏

賈秀全雖然也曾因為過去的種種江湖恩怨曾引起過爭議,但不可否認他接手建業兩年半以來的功績:大膽啟用新人,堅持防反的策略,讓建業成為了中超聯賽小成本運作的典範。甚至在2015年還取得了聯賽第五的成績,成了投入產出比最高的球隊。小成本運作的河南建業,非常簡單而直白地呈現了他們的生存之道,除了憑靠防守反擊的戰術打法(當然也不得不說主場的菜地,但如今已不復存在了),還依靠著精明的球員買賣之道。

自已培養成名後出售、低價買入後高價賣出,這是河南建業在轉會市場的固定套路,其實跟早期的阿賈克斯,當今的波爾圖都是同一種方式。比如當年買入伊沃才花費220萬人民幣,只有同期於海轉會費的1/22,但是從聯賽中的貢獻率來看,於海跟伊沃完全不是一個檔次。外界一致認為,伊沃30萬歐元的轉會費,踢出了千萬歐元的水準(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麥克格文身上)。儘管伊沃私自宣佈加盟北京人和的做法讓建業很不爽(因為本可以賺取數倍數十倍的差價),但是這些年河南建業在其他球員身上已經賺得衣缽滿滿。

中超“第一黑店”賣人兩年賺2億,夾縫中生存之道值得敬畏

雖然在“頭號黑店”的競爭中,建業也遇見不少強敵,比如當年的申鑫(姜至鵬、朱寶傑、陳志釗三人合計賣了5000萬),比如當年的申花(王大雷、戴琳、宋博軒三人賣了6000萬),比如當年的舜天(孫可6600萬賣給天津後又白用了半賽季),比如當年的阿爾濱(于漢超、李學鵬合計總價5000萬賣給恆大),其實回過頭來看,這些錢都不算花的貴了。只有北京人和8000萬將張成林賣給恆大,這筆買賣還有待時間的檢驗。而這些“黑店”跟建業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不妨看看河南建業這些年來的大手筆賣出。2013年1月,隊長趙鵬轉會恆大,轉會費2000萬元(說到這又得唏噓一番,誰能想到日後他會成為范志毅口中‘根本沒這個能力’的球員)。2014年12月,張璐轉會上海申花,轉會費同樣達到1800萬元。在中超市場還沒有完全泡沫化的當時,這兩筆轉會費已經是非常高昂了。到了2015年末,整個中超都已經陷入了近乎瘋狂的狀態,而河南建業的賣人標價也開始攀升,畢津浩轉會上海申花花費了7000萬,一舉超越了此前孫可的轉會費紀錄,與此同時李智超加盟江蘇蘇寧,轉會費同樣高達1500萬。

中超“第一黑店”賣人兩年賺2億,夾縫中生存之道值得敬畏

在這個愈發瘋狂的市場,尹鴻博以過億轉會費轉投河北華夏,再次證明河南建業在賣人方面的“魔性”。合計算下來,單是這兩年的轉會市場,河南建業賣人收入便超過兩個億。毫不誇張的說,對於財力並不雄厚的建業而言,賣人完成支撐起了一支球隊的存活。建業不僅能把球員賣出高價,而且非常敢賣。幾乎每年賣的都是隊內最具市場號召力的球員,更要命的是,賣完後的第二年建業又總有人及時地頂上來,而且頂的效果都還不差。

相比於恆大、上港、蘇寧、申花、華夏這些一擲千金的中超土豪們,河南建業在整個中超的影響力顯然要薄弱不少,但是這種夾縫中生存之道理應被尊重。並不是每一支球隊都有實力去揮金如土般買球員,也並是每一個揮金如土買球員的球隊就一定能取得滿意的結局。參照河南建業這種模式,曾經的阿賈克斯,如今的波爾圖們,也都在各自的聯賽中締造了屬於他們的神奇。當然了,如今中超這個巨大的泡沫,可一點不比全世界各路豪門所締造的小。遙想C羅締造的9000萬歐轉會費紀錄,直到如今7年過去了都不曾被改寫,而中超的標王、轉會費紀錄幾乎每個賽季、每個窗口都要被改寫。拼命燒錢的時代沒有真正的勝者,但至少可以說,河南建業在中超是活得最明白的球隊之一,“黑店”這個詞用在他們身上,絕對不是貶義。

中超“第一黑店”賣人兩年賺2億,夾縫中生存之道值得敬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