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足協調整「U23新政」叫好,中超沒有「馬太效應」

為足協調整"U23新政"叫好,中超沒有"馬太效應"

——新聞評論

為足協調整“U23新政”叫好,中超沒有“馬太效應”

久古

國慶節前一天,足協突然發佈了《關於自2018年10月起調整中超、中甲聯賽、足協盃"U23球員政策"的通知》,自10月起開始執行新的U23減免政策,並將持續到本賽季結束。根據該通知,凡是徵調球員到國家集訓紅、U23、U21、U19的中超、中甲俱樂部,可減少U23球員的上場人次。具體就是徵1人、2人分別對應減少相同人數,包括徵調期間傷病期間同樣減免,但首發1名U23球員要求不變。徵調3人以上者,則U23球員可以不用。通知一出,輿論大譁,指責足協政策朝令夕改、"討好"某俱樂部之類言詞較多,也頗為激烈。

應該說,這政策的推出並不新鮮,亞運會時就曾試用,效果也不錯。可為什麼這次卻反響如此之大並且幾乎一邊倒(當然,上述得到"討好"的某俱樂部球迷可能沒有過多參與討論發言)的反對呢?無他,蓋因中超聯賽爭冠進入了白熱化階段,任何的風吹草動,可能都會影響最終的結果。聯賽冠軍爭奪,現在應該就在上港和恆大之間進行,在還剩最後6輪比賽的情況下,足協推出如此重大的政策調整,並且只執行到賽季結束,其實最後一輪比賽時間是11月11日。一個政策,僅僅執行1個半月不到就結束,確實屬於"敏感時期"的"敏感政策",瓜田李下,難怪有人說三道四。

中國足球明年最重要的賽事就是亞洲盃和奧運會預選賽,都在年初就進行。可以想象,國家隊、國奧隊肯定會在聯賽結束前至少有一至兩次集訓。而相對應的俱樂部受此影響最大的其實也就是目前的中超四強,其中又是恆大受影響最大(是不是受益最大在此不敢妄言)。說實話,除了恆大,其他3傢俱樂部目前聯賽的主力與替補之間實力相差較大,而U23球員在這幾家俱樂部之間並沒有太大的水平差距。

但為什麼會為足協這次調整叫好呢?有幾個方面原因。一是尊重俱樂部的利益,二是增加聯賽的激烈程度,三是尊重U23球員的個人利益。

為足協調整“U23新政”叫好,中超沒有“馬太效應”

一段時間以來,部分國腳參加國家隊熱身賽時的表現引來了較多的爭議,一度上升到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之爭,各種議論莫衷一是。有一種相對微弱的聲音在"國家利益"的前提下被弱化甚至忽視了,那就是俱樂部的利益也應該得到尊重。須知,任何國家利益都必須建立在一個個個體利益之上。沒有個體利益,也就無所謂國家利益。最人性化的理解,個人利益得到尊重了,集體利益會水漲船高,這是一個相得益彰的辯證關係。相應地,集體利益得到尊重了,國家利益更能夠得到最大化的收益。當然,所有的個體、集體利益,必須尊從國家利益之個大前提,這是首要條件而不容置疑。比如說,你代表國家隊出戰,那就必須全心全意、盡心盡力打好比賽,而別無他念。

關於上述第三點的U23球員的利益,在此多說兩句。舉黃紫昌為例(在此僅為假設),如果他多次被各級國家隊徵調參加各類訓練、比賽,肯定會影響他在俱樂部的位置。在原"U23政策"不變情況下,至少他不在期間,俱樂部得安排相應的U23球員參加聯賽、盃賽。等到他迴歸俱樂部後,要麼受傷病影響,要麼頂替他的球員可能也基本能發揮同等作用,則他在俱樂部的上場就會受得相應的影響,甚至失去應有的位置。這對球員本人來說,確實會有一定的思想負擔。這種心理,或多或少會影響他在國家隊的發揮。或許足協正是看到了這個問題,才會在聯賽的最後關頭,突然出此重錘。

為足協調整“U23新政”叫好,中超沒有“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有一則寓言:凡是多的,還要加倍給他讓他更多;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就是所謂的"馬太效應"。

從聯賽最後幾輪賽事來看,確保每一個俱樂部能夠盡最好能力、水平發揮,打出最好的成績,除了能夠讓俱樂部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尊重之外,球迷也能夠欣賞到最真實、最精彩的賽事。這就是足協調整U23新政的俱樂部利益最大化的體現,應該說,也是足協出臺此政策的初衷。

政策如果不能夠很好地適應現實,適時調整也是必要的。雖然出臺的有點倉促,執行的時間也比較短。但勢易時移、適時而動,變法宜矣,並非就是朝令夕改。而刻舟求劍,則更是應該貽笑大方。唯一的變數可能就是,各級國家隊某些俱樂部被徵調的球員是少了而不是多了,具體來說就是少於3人,則可能會有影響。(18、1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