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近在眼前 油画 270cmx200cm 2018

作品图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画画这东西,有时候很难聊。

如果你跟肖江说,他的山的边缘线很像宋画里的某些造型,他会答:这么说起来,好像是有一点儿像;但其实又跟那个没关系。

你问他描绘那些看起来很具体实际上却有些暧昧的场景,是出于什么考虑,他的说法是:也没什么考虑。

你说他的用色也特别,画中景致既像傍晚,又像清晨,又像夜里,他说:对。

然后他不无尴尬地反问你:画画这东西,挺难聊的,对吧?

那时候我们坐在上海莫干山路50号M50艺术区的某个餐吧里,头上的玻璃屋顶蒙了层黑色遮光网,雨点正契而不舍地打在网眼下的玻璃上,噼里啪啦地作响。

其实我们应该什么都不要说,只听着雨声,喝茶就好。

——还是看看画算了。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山中 油画 80cmx60cm 2017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半山公路 油画 160cmx130cm 2017

画山,部分是因为肖江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有山的地方——1977年出生的他,老家是江西井冈山。

肖江并没有什么显赫的“从艺”经历:师范毕业后进入老家当地的文化馆当美工,画海报,做舞美,搞宣传,自己去山里写生,乱七八糟地画,直到六七年后终于跑去中国美院进修。进修完的结果就是:决定不再回去文化馆,到上海,做一名自由艺术家。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一次徒步 油画 180cmx150cm 2014

但他真正开始画这批山的风景,则是因为四五年前跟一帮朋友去徒步——也就是爬山。

“爬山这个事情是特别无聊的。因为我从小是在山里长大的,很长一段时间对山一点都不感冒。但是在徒步的过程中,你会把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对山又重新感兴趣了。”

“那你徒步的时候会想些什么?”

“什么都不会想,脑子一片空白。”肖江回答,“它跟旅游不一样,旅游是到了一个地方,你一定要看;但徒步是你一直在走路,沿途都是风景,想不看都不行——那这个时候风景就失去意义了。”

听起来很像长途骑行——有此类经验的人就知道,一旦出发,它就与闲情雅致无关,美景固然在那儿,但你不会为之停留哪怕多一分钟,大部分时间,你只是脑子空空,身体在做重复的机械运动,意识在敏感和迟钝之间,奔向终点。

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特别无聊的行为”。但对我而言,这无聊行为的产物,却有着不可言说的魅力。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水库 油画 120cmx100cm 2016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山里的水库 油画 250cmx200cm 2015

他笔下的山常常山峰锐利,山脊平滑,延绵交错又有着干净利落的线条;线条框出色块,绿色、蓝色、红色等诸般颜色或微妙融合,或结实碰撞到一起——那是经过抽象和变形的对比色,夸张而沉郁,正是在那些看似平面化的色块中,我仿佛看到了南方的家乡。

然而他并无意于描绘乡愁,只是强调徒步本身的无聊属性。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从纪念碑基座看过去 油画 200cmx150cm 2016

或者,按照我的“翻译”,这些画是徒步、爬山、看风景这一系列无聊行为的“排泄物”,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氛围的遗存,就像是上面所举的长途骑行的例子:当你结束那一段疲惫的漫长苦旅,回到家爽快地冲个热水澡,然后让身子陷进沙发里去——这个时候,那些风景似乎有意无意地回来了,它们不以具体清晰的面貌,却以一种模糊而暧昧的气氛,盘旋在你脑门之上,成为你日后人生中偶尔会回首眷恋的经历。

至于艺术家,则是提前把那种眷恋表达出来了,变成点线面,变成构图和颜色,当然,也变成图像——画中人常有其原型,他们往往静默无言,姿态单一,成为剪影般的角色。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看风景 油画 120cmx100cm 2017

与其说他们处在无聊之中,不如说,他们是在“出神”。

真正的无聊,是“百无聊赖”,需要足够的时间积累,需要散失方向,需要无聊到不能再无聊,那时候,人就出神了。

出神是一种“在”又“不在”的状态。这种相悖又相容的矛盾性,也见诸肖江的其他画作。

比如他画一个人的独处: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独处 油画 120cmx100cm 2017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独处 油画 50cmx60cm 2017

画一个人穿过类似涵洞或地下通道: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独处 油画 80cmx60cm 2017

画两个人掰手腕: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掰手腕 油画 200cmx150cm 2017

又或者如他最近在上海Vanguard画廊的个展上展出的这几张——一场球赛结束后,哥们儿几个在草地上或站或躺地休息;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休息 油画 250cnx200cm 2018

或三个男的,或坐或倚地在宾馆的床上看电视——这些场景,往往都因为不寻常的用色而让人印象深刻。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标间 油画 270cmx200cm 2018

展览期间,他说有观众欲言又止地来问他,为什么画几个男的在宾馆里,言外之意是好奇他是不是有不一样的倾向,他说:

“其实我所有的这些主题,都是挺无聊的。三个人躺在床上看电视,就像有时候我们出差,住标间,就是这么一个状态。两个人在大路上走一走,也就是无所事事地走一走。”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乡间大道 油画 270cnx400cm 2018

他说好的作品应该就像一个容器,允许读者往里面放自己的东西,允许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但说到底,类似“你为什么要画这个”这样的问题,他没法回答。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你不画这个,也会画别的,因为你总要画一个‘东西’。”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休息 油画 80cmx60cm 2017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学习 油画 200cmx150cm 2017

对他来说,现在“画什么”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

换句话来说,内容和主题无非是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眼见为实,拍照记录,某天想起来了,有感觉了,于是就画下来;但重要的是语言和形式,“它们更能够体现我对绘画的想象和认识”。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伐木 油画 270cmx200cm 2018

上面这张《伐木》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内容仍是寻常的生活场景,但当你站在这张长2.7米、高2米的画作前,你必然会留意到伐木者红色上衣和红色脑袋,他的深青色长裤和白色手套;在画廊的灯光照耀下,你也很难不留意到那些木头的横截面发出格外显眼的光: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伐木 局部

再仔细看,你会发现地上那根弯曲的木头特别有意思,它右端的弯曲角度,正好和自行车的轮子形成一个潜在的相交关系。这样,自行车圆形的轮子,就会和这些木头圆形的横截面,构成一个整体的大小、明暗的对比和呼应。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伐木 局部

肖江的画,常常使用非常粗的麻布,并刻意在画面上保留麻布的质感。这让他的画多了一种如同被磨砂纸打磨过的粗粝质地,比如下面这张《到镇上去》,天空、公路和公路两边的田地,都通过刮蹭或打磨的方式,使麻布这一材料被裸露出来。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到镇上去 油画 200cmx270cm 2018 及其局部

可以说,与手机上这些尺寸统一的图片相比,原作能给你带来丰富得多的观看体验。这些看似未完成或遭到破坏的画面,其实正是“绘画性”的体现,它们直白地在告诉你:看,这真的是“人”用手“画”出来的。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黑猫 油画 60cmx80cm 2017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黑猫 油画 100cmx80cm 2017

在肖江的这一个展上有两张猫,它们被挂在画廊两面墙相交的顶部,以一种有趣的姿态“俯瞰”着观众。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我起初以为那是肖江自己养的猫,结果他告诉我,那两只黑猫,其实都是在朋友的工作室看到的,其中一只还是流浪猫。

“这么一说之后,画就变得具体起来了。”

“对啊,”肖江接话,“有时候这样就没劲了。”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展览现场

回到无聊这个话题——跟我一起去的朋友说,现在大城市里的很多人其实是“不敢”无聊,人们会通过游戏或者找各种事情来逃避无聊,而肖江的看法是:

“不管你敢不敢,其实都会无聊,只是无聊的方式不一样。如果你觉得这个无聊,那它就无聊;如果你觉得这个不无聊,它就不无聊。”

绕来绕去,说到底,肖江要表达的意思是:反正对他而言,上班很无聊,而——后面这半句是我加的——将那些无聊的场景画下来,则显然是一件足以让他沉迷、且视之为安身立命之本的事情。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风景画前的侧面像 油画 60cmx80cm 2017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肖江的肖像

要看肖江的原作

现在仍可去看展

肖江 :近在眼前

Vanguard Gallery

地点 :上海莫干山路50号4号楼A座204

.

END

.

Ps

昨天我们也推荐了深圳的一个大展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

把艺术拉出圈外

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

和象外建立长期关系

肖江下了山,现在到镇上去

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微博@Artha象外

以及 知乎 mono Flipboard 今日头条 等

发现你喜欢的艺术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