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這五類人不宜「秋凍」,孩子這樣「凍」才不生病

一、“秋凍”因人而異

適當的“秋凍”,能提高人們對逐漸變冷環境的耐受性,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做準備。中醫認為,秋天天氣乾燥,宜養陰,如果穿得太多,易傷陰生燥,對身體不利。但是,“秋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有些人即使在早晚氣溫較低時,也穿得非常單薄,甚至在冷空氣來臨之際,仍然盲目“秋凍”,結果染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秋天到了,這五類人不宜“秋凍”,孩子這樣“凍”才不生病

初秋時節,暑熱未消,氣溫偏高,氣候變化比較平緩,此時,少穿點衣服,使身體略感涼意,適當“凍一凍”是有益健康的。晚秋時節,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溫差增加,一旦有強冷空氣活動,氣溫急劇下降時,就應及時、適當地增衣保暖。

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南方秋涼來得較晚,晝夜溫差變化不大,甚至入冬後也不太冷,因此不必過早、過快地添衣,應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

秋天到了,這五類人不宜“秋凍”,孩子這樣“凍”才不生病

要想增強機體的耐受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加強鍛鍊。就耐寒鍛鍊而言,在身體狀況和生活環境允許的情況下,常年堅持洗冷水浴或游泳,是增強身體禦寒能力行之有效的健身方式。經常進行散步、跑步、打太極拳等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新陳代謝能力,人體新陳代謝越旺盛,耐寒能力就越強。

二、五類疾患千萬別凍著

心腦血管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注意保暖,根據氣溫變化隨時增減衣服。因為當身體受到寒冷刺激後,交感神經會比較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壓上升,心、腦負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體內缺水,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極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

秋天到了,這五類人不宜“秋凍”,孩子這樣“凍”才不生病

慢性胃病:秋天是胃病的多發季節,且深秋時節氣溫變化無常,胃腸道對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著涼,容易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復發,嚴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呼吸道疾病:有支氣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凍”。寒冷會對人的氣道產生不良刺激,從而誘發氣管、支氣管或小氣道的痙攣,使得上述疾病復發或加重。

秋天到了,這五類人不宜“秋凍”,孩子這樣“凍”才不生病

關節炎:患有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常反覆出現腿部脹痛、沉重感,受寒後可使上述症狀加重,出現關節疼痛,或伴有腫脹、行走不便等。因此,關節炎患者從秋季開始就應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後引起關節疼痛加重。

糖尿病:糖尿病常併發血管神經病變,表現為微循環障礙、手足麻木、疼痛,嚴重者可表現為壞疽。寒冷刺激不但會加重糖尿病,還可能加重微循環障礙,導致血管神經病變進一步加重。

三、孩子“秋凍”要有量有度

秋天到了,這五類人不宜“秋凍”,孩子這樣“凍”才不生病

對於孩子要不要“秋凍”這個問題,醫生建議,可以略微凍一凍,但要有量有度。夏去秋來,是從熱到冷的過渡階段,天氣雖然冷起來,但有個轉變的過程。季節更替是對孩子免疫力的鍛鍊。首先要讓孩子有暴露於冷環境的機會,包括不要穿得過於厚實、嚴密。實際上,過早地穿上厚衣,就會使身體得不到耐寒鍛鍊,使防寒能力降低。結果到了大冷季節,一旦受到冷空氣侵襲,就容易受寒感冒。此外,過早地過度保暖,會導致孩子在身體出汗時不易覺察,反而容易誘發感冒。

秋天到了,這五類人不宜“秋凍”,孩子這樣“凍”才不生病

適應“秋凍”最簡單的方法是養成用冷水洗手、洗臉及喝涼開水(以25℃左右為宜)的習慣。由於這是一個逐漸降溫的過程,小孩一般都能適應,並且效果顯著。但在“秋凍”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漸進和適度兩個原則。此外,還要防止“凍而不動”,這就要求孩子要多進行戶外鍛鍊,但要注意的是,運動鍛鍊時不宜“動”得大汗淋漓,只要身體微熱即可,否則涼氣會通過表皮擴張入侵肌體。

(本號定期發佈養生健康資訊,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