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濟南30年內消逝的50個經典場景之一


1、1990年趵突泉西路(老城一角)。 老祖母沉重的腳步聲,敲打在靜靜的小街上,敲出她生命的音符。時過境遷25 年,我們很難確定畫面中的老太太是否還健在,她曾悠然的走過趵突泉西路,一步步丈量著自己的“小街故事”。 如今,這條街被一條叫“濼源大街”的寬闊馬路取代。只見來來往往飛馳的汽車及匆匆的腳步,再也看不到那掛在晾衣繩的“生活篇章”了。

2、1990年青龍西街(過客)。多少過客在你面前走過,最終也走出了你的視線,然而終將有一天你也走出了人們的視線,留下的是一條條筆直寬闊的馬路。這幅圖中的建築曾是享譽中外的濟南名園萬竹園的前庭大門,不過它於1992年6月在拓展濼源大街的時候被拆除了。

3、1993年司裡街水衚衕(春雨)。在濟南老城護城河東南端,在三條東西向並行的小街中部,貫穿著一條南北向的水衚衕。衚衕北端直通護城河、黑虎泉,在衚衕南的司裡街一端建有漂亮的東西過街樓。這種為數不多的過街樓與老屋、青石板路在春天濛濛的細雨中顯得幽靜古樸而又典雅。可惜,這條衚衕已經在後期的建設中被拆遷了,如今我們也僅能從歷史照片中回味當時的容貌了。


4、1994年曲水亭街(泉水人家)。 這是曲水亭街的泉水人家生活場景。曲水亭街是泉城濟南一條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特色老街。曲水亭街連接大明湖、百花洲、王府池子、芙蓉街,文化氣息十分濃厚。從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來的泉水匯成河,與曲水亭街相依,一邊是青磚碎瓦的老屋,一邊是綠藻飄搖的清泉,臨泉人家在這裡淘米濯衣。現在的曲水亭街依然完整地保留著《老殘遊記》中“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泉城風貌。

5、1981年千佛山(掃雪人)。一場大雪覆蓋了濟南城,在千佛山抓拍到這張掃雪圖。厚厚的積雪壓在山路兩邊的松樹及道路的石砌護欄上,一名只留給我們背影的工人正在認真地清理著積雪。那個年代,這樣的大雪在濟南常見。孩提時,雪後打雪仗、堆雪人、滑冰是冬天常有的事,雪地裡孩子們紅紅的臉蛋上洋溢著歡快的喜悅。如今,隨著環境的變化,空氣的改變,冬雪漸漸成了文字上的概念。

6、1992年老火車站(匆匆過客)。 一家人在即將拆除的老火車站門前留影。來來往往,這裡川流不息,往來的影子被它目睹,也將時光刻入記憶,然而最終它也成為歷史,成為幾代人的不滅的記憶,在腦海裡不曾老去。這也許是對濟南老火車站的最好悼文。


7、1992年老火車站(精雕細刻的珍品)在濟南老火車站拆掉前的十多天,攝影家將它的建築形式局部分解拍了下來,有200多幅,選其之一。濟南老火車站是指“津浦鐵路濟南站”,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德國著名建築師赫爾曼菲舍爾設計的一座典型的德式車站建築。它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築群落,1992年3月起,雖受到市民和學者的強烈反對,濟南市和鐵路部門仍落實了老車站拆除方案。

8、2001年雙忠祠街(拴馬樁)。灰色老牆上的雕花的拴馬樁,是濟南古城中最為精美的拴馬樁,位於雙忠祠街孫家大院南牆上。拴馬樁是我國北方獨有的民間石刻藝術品。它原本是過去鄉紳大戶等殷實富裕之家拴系騾馬的雕刻實用條石,以堅固耐磨的整塊青石雕鑿而成,常栽立在農家民居建築大門的兩側或砌於石牆當中,成為居民宅院建築的有機構成,既有裝點建築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時還被賦予了避邪鎮宅的意義。

9、1998年壽佛樓后街題壁堂(練球)。老城壽佛堂街中的“題壁堂”,應算是濟南城中最具文化特色的古建築遺存了,這座古建築是“山東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戲樓,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不過歷經滄桑,一路走來,這座古建築慘遭多次破壞,著實讓人痛心。好在黨和政府於2013 年10 月開始對此進行了修繕。


10、1999年東華街督城隍廟(光陰)。 據載,明朝以來濟南是巡撫、府、縣三級治所在地,城中有三座城隍廟,最大的是這“督城隍廟”。在四周高樓的包圍下,這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廟內居住了九十九戶人家,堪比一個大雜院,生活場景十分熱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