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瑰寶 潛山桑皮紙走進故宮的幕後

千年瑰寶 潛山桑皮紙走進故宮的幕後


潛山縣官莊鎮世傳的一種全手工製作的桑皮紙,為2004——2005年故宮大修時的特選材料。根據《潛山縣誌》記載:早在漢代,潛山縣周邊地區就生產皮紙,迄今已有1770多年的歷史,是當地的土特名產。該紙因時代而名,稱為漢皮紙。規格分“大漢、中漢、小漢”三種,全為手工工藝生產。工藝流程為選料、蒸煮、揀皮、製漿、簾撈、焙烤等。特點是柔嫩、拉力強、不斷裂、不褪色、防蟲、無毒性、吸水力強。主要用於書畫、裱褙、典籍修復、包裝、制傘和文化工藝品。潛山的桑皮紙在故宮文物修復中,已成為專家們的首選。潛山縣官莊鎮劉同煙,生產的桑皮紙樣品通過中國紙張研究所檢測,已達到了乾隆時期的工藝水平。

桑皮紙製作工藝是一門古老的手工技藝。它是古人集體的科研成果,經過數代多家造紙作坊的秘密傳承,縝密改良,精心保護,至今仍在不斷延續傳承和完善。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工藝價值和經濟價值非其他技藝可比。兩縣已制訂保護規劃,採取具體措施,進一步保護傳承好這項古老的手工技藝。

千年瑰寶 潛山桑皮紙走進故宮的幕後


製作工藝流程:選料、蒸煮、揀皮、製漿、簾撈、焙烤等。特點是柔嫩、拉力強、不斷裂、不褪色、防蟲、無毒性、吸水力強。主要用於書畫、裱褙、典籍修復、包裝、制傘和文化工藝品。

央視大型紀錄片《故宮》爆出內幕:潛山桑皮紙破解了倦勤齋修復難題。民間的桑皮紙怎麼會和皇家有了瓜葛呢?桑皮紙,在這工業社會里,顯得如此另類。身上埋藏著眾多傳奇的桑皮紙走進故宮,無疑更為傳奇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1500多年前,金紫山下的一個小鎮裡,匠人們在簡陋的作坊裡辛勤地勞碌著。

匠人們將桑樹皮剝下,在場地裡曬乾,這只是第一步。在豐水季節,人們將這些曬乾了的樹皮取出,用清水進行長時間的浸泡,撈出後再用沸水進行24小時的蒸煮。

煮爛後的桑樹皮被放置於打漿池內,完全用人工將樹皮打細、打碎至絮狀。絮狀的桑樹皮隨後被放於撈紙池內,匠人向內添加一種神秘的藥水。

用簾架將已分解均勻的紙漿撈起,紙漿充分地吸收在模具上,一張桑皮紙已初步成形。此時再送往烤房內用火焙乾,成品桑皮紙就這樣造出來了。

一樣的工序,一樣的桑皮紙,槽旁的人卻換了一代又一代……斗轉星移,官莊鎮壇畈村村民劉同焰從父輩那裡繼承了這門手藝,每年他都會重複著這不知道重複過多少遍的勞作:剝皮——曬乾——浸泡——蒸煮——醃料——踏揉——舂爛——抄紙——牽紙……

發源于山野之間的土製桑皮紙又怎麼會與帝皇之家“結緣”呢?在紀錄片《故宮》中,找到了答案。

原來,在古建築中,裝修最豪華的是清代,清代裝修最豪華的是乾隆時期,而乾隆時期最豪華的便是故宮東北角的倦勤齋。倦勤齋是乾隆成為太上皇后,為自己晚年娛樂而修建的一座殿宇,其間的奢華可想而知。

在豪華的倦勤齋內,室內頂棚及西牆、北牆上繪滿了圖畫,據專家考證,為乾隆時宮廷畫師王幼學所繪,而王幼學是意大利畫家郎世寧的弟子。畫面巨大、畫工精美、中西合璧,這使得倦勤齋的通景畫成為罕世珍品。自通景畫落定至今已經二百餘年。由於長期以來對倦勤齋的保護採用保守的消極做法,出現室內漏雨、通風條件差、塵土清理不力等諸多問題,導致通景畫上斷裂的地方隨處可見,纖維的老化、黴變、水漬、蟲蛀、鼠害均有發現。

千年瑰寶 潛山桑皮紙走進故宮的幕後


為修復倦勤齋,美國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捐贈了210萬美元修復經費。可這其中,通景畫的修復費用大約佔了其中的一半。修復的重點是畫、難點也是畫。

修復資金有了著落,但修繕所使用的材料、技術、方案主要還是靠中方出。據記載,當年建造倦勤齋時,乾隆皇帝網羅了全國頂級的名匠和建築材料。通景畫所用背紙是乾隆時期的高麗紙,由桑樹皮製成。為了儘可能地恢復原貌,這次大修選用的桑皮紙至少要達到乾隆時期的工藝水平。

為了這個“儘可能”,從2002年4月開始,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曹靜樓先後到達高麗紙發源地韓國等地尋覓,但都未能如願以償。考慮到安徽的手工造紙工藝歷史悠久,其中可能有製造桑皮紙的廠家。曹靜樓於是通過各種渠道與安徽手工造桑皮紙的廠家聯繫。然而這種工藝已經失傳多年,安徽民間是否仍有保留還是個問號。曹靜樓就帶著一批專家在兩年時間內先後6次來到安徽,終於在潛山發現了可以生產桑皮紙的小造紙廠。

潛山桑皮紙有幸成為故宮大修特選材料,使這項民間絕學受到了世人的廣泛關注,也為純手工製作桑皮紙傳統工藝的搶救、發掘、振興帶來了新的機遇。如今,官莊鎮的傳統造紙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十幾位民間造紙藝人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槽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