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健康跑步之:步頻

科學健康跑步之:步頻

步頻,即腳步的頻率,跑步時兩腿在單位時間內交替的次數。是決定跑步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用步/秒錶示。短跑步頻可達4.6-5.1步/秒。其快慢主要決定於人體神經過程的靈活性與快肌(白肌)纖維在肌肉中的百分比,運動器官的協調性,肌肉力量及收縮速度等,是一個先天性較強的因素,被列為田徑運動員選材的重要指標之一。通過科學的訓練,步頻可以提高。

步頻是跑步時雙腿轉換支撐點的頻率,它是好的跑步技術的精髓,轉換支撐點時,我們開始自由落下,然後讓中立帶動我們前進,支撐點轉換的越快,重力的干擾機會越少,我們也就跑得越快。步頻問題是目前初跑者諮詢最多的問題之一,往往初跑者都是大步幅,低步頻,這樣造成的衝擊大,膝蓋以及腳踝處容易出現傷痛情況。

要提高步頻,需要減小步幅,用前腳掌或者全腳掌落地,落地以後快速起腳,起腳不要太高,同時手臂擺動結合起來,手臂擺動與起腳要協調一致,多訓練多觀察,每次跑完對比下步頻的變化。

步頻的增加可減輕膝蓋承受的緊繃和受力,減少膝關節受傷的幾率。同樣速度下,高頻意味著小步幅。小步幅使得騰空時間縮短,並改變落地的角度,關節承受的壓力都會比大步幅小很多。並且高頻增加落地的次數,在跑的過程中更容易調整並維持穩定的跑步姿態。最為

標準的步頻是180步/分鐘,所以,你至少應該讓你的步頻保持在170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