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這個村好「洋盤」

蓬安這個村好“洋盤”

上月底,徐家鎮的老鄧打來電話,邀我去唐家祠村看看。

他說這個村有點洋。

這讓我有些好奇。“洋,洋在哪裡?”

“鄉下的夜晚,黑咕隆咚,伸手不見五指,未睡覺的人們,家中點點亮光,閃閃爍爍,幾千年來,蓬安的農村或許大都如此吧。”老鄧說:“最近,徐家鎮唐家祠村幾公里的村道路兩旁,立起了路燈杆子,到了夜晚,也像城裡一樣,燈火通明,走在鄉間的道路上,呼吸著新鮮空氣,鄉下人也享受著城裡人那夜如白晝的生活,難道不洋嗎?”

聽老鄧這麼一說,我覺得唐家祠村還真不一樣,是有些洋!

“我住在徐家街上,近來去南充帶孫了,所以也沒法給你拍這裡夜晚的圖片給你。”老鄧甚感遺憾。

蓬安這個村好“洋盤”

前幾天,一個陰雨的上午,我抽空去了。

唐家祠村離徐家場鎮不遠,從203省道拐進去,就看到第一根嶄新的太陽能路燈杆子矗立在路旁邊。

而讓我更欣喜的,是路兩旁那一棵一棵半大不小的桂花樹。

村道上有兩位行人,離我很近,我快步上前,與他們同路。一打聽,原來是唐家祠村的一位唐姓男子陪著母親去徐家街上轉了一圈後,現在悠閒著回家去。

“桂花已經謝了,你來晚了些,如果早十多天來,更香呢。”唐大哥說。

村道兩旁的桂花樹栽得還很密集,隔兩米一棵。唐大哥告訴我,這樹一直栽到唐家祠村委去了。

“村上栽的?”

“不是呢,村上哪有錢栽呀,這是村上一位在外發了財的老闆出資栽的呢?”唐大哥指著太陽能路燈說,“這路燈也是他出錢弄的。”

“這老闆真不錯,發了財還不忘鄉親。他叫啥名呢?”

“也姓唐,小名叫青**,書名叫啥,不太清楚,我問下。”唐大哥很熱心,立即朝著在路邊一位挖土準備點豌豆的大娘喊:“青**書名叫啥子呢?”

“好像是叫唐盛清。”大娘回答說。

“記得了,就是叫這個名,輩分和我同輩的,聽說他等幾天回來,還要出幾十萬修建唐家祠堂呢。”唐大哥說。

唐大哥要陪老母親,走路慢,我得趕時間,就與他們母子道謝告別。

在路上,還遇到了幾位路人。

一對老年夫婦,男的拿著水杯,女的拿把雨傘,看他們穿著,不像莊稼人,一問,他們是徐家街上的人。他們告訴我說,“唐家祠村空氣好,每天都會來這邊轉轉,現在有了路燈,有時晚上也會來轉一圈。”

蓬安這個村好“洋盤”

還遇到六七位老人,他們是結隊而行,邊走邊談,甚是歡喜。走在頭裡的一位大叔告訴我,他們是徐家養老院的老人,沒事情幹了,就愛出來轉轉。

真的能悠閒自在轉路的並不多。在路兩旁的紅苕地裡,在山上或者山下的空地裡,總有一些閒不住的老人,有的自個兒,有的帶個小孩子,在割苕藤,在翻地。

蓬安這個村好“洋盤”

其實,唐家祠村也無特別之處,它和蓬安幾百個自然村一樣,沿村道而建的是三座兩座或新或舊的房屋,視野開闊處,見到的就是山、柏樹、桑樹、房屋、莊稼地或者那些在莊稼地裡、半坡上的墳。

特別之處在於,唐家祠村出了一位老闆,就像金溪鎮走出去的羅氏三兄弟一樣,辦企業發了財,願意拿錢出來支持家鄉建設。

蓬安這個村好“洋盤”

“我們村也沒有什麼產業,更多的是靠年輕人在外務工掙錢,老人在家種地留守。”唐家祠村主任龔存太說,“真的很感謝企業家唐盛清,他出資給村道兩旁共栽了800多棵桂花樹,還安裝了30盞太陽能路燈。”

唐盛清辦的啥企業呢?

“說的好幾家企業呢,青海寧靚鋼結構有限公司也是他的,還在河舒工業園區辦了分公司。”龔存太說。

我回去在網上搜了搜,還真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