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整合對接,發揮稟賦優勢,構建產業扶貧大平台

生態環境為農民增收打基礎

鶴壁市黃廟溝村傳統耕作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農民田地分散,缺乏技術指導與種質規劃,以高粱、小米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要品種,技術、基礎設施等缺乏,致使農民增收較為困難。黃廟溝村位於太行山腹地,生態環境較為原始,但不均衡的降水、風化導致水土流失,土壤逐漸粘化、板結。又對農業生產造成了障礙。

資源整合對接,發揮稟賦優勢,構建產業扶貧大平臺

雖然障礙重重,但周圍無工礦企業汙染,距離國家4A級景區五巖山交通時間僅為十多分鐘,區位優勢與產業基礎適合發展山區生態種養,同時以生態修復技術兼顧水土保持,形成良好的山區生態農業發展基礎。

資源整合對接,發揮稟賦優勢,構建產業扶貧大平臺

2013年,緹香谷公司進駐山區,在溝谷地帶建立林果、畜禽等生態種養板塊,在政府支持下修建道路覆蓋3200畝土地,建立管網、蓄水池等水利設施,為農業生產奠定基礎。同時,兼顧現代化農業推廣有機肥替代、性誘劑等物理措施控制病蟲害。

資源整合對接,發揮稟賦優勢,構建產業扶貧大平臺

次年,緹香谷園區桑葚成熟上市,以其果色鮮亮、甜度濃郁等優點,在市場上迅速佔領本地現摘桑葚的市場,隨後桃、草莓、蘋果等林果產品也逐漸推出。園區採用“公司+定製+手工+貧困戶”的模式,實現山區農業的增值。

資源整合對接,發揮稟賦優勢,構建產業扶貧大平臺

公司通過建立產業扶貧基地,覆蓋貧困戶為其提供工作崗位,開放林下養殖、提供飼料桑、場地等吸引貧困戶自主創業。鶴山區西部山區將鄉村旅遊作為產業扶貧的重點工作,藉此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另一方面帶動生態種養產品、餐飲、山貨等相關產業,發揮服務業的槓桿效應將覆蓋更多群眾。

種養結合、產銷對接,組建產業扶貧大平臺

鶴山區西部山區多個產業扶貧基地,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但企業的單打獨鬥在市場中難以形成主導地位,對於建立整體形象與區域認知勢單力薄,鶴山區整合村落資源組建“北斗七星”古村落群,將山區資源納入整體規劃,為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

資源整合對接,發揮稟賦優勢,構建產業扶貧大平臺


當地按照全產業鏈的思維建立鄉村旅遊視角下的產業扶貧,從旅遊各個要素切入,完善短板效應,對於銷售產品為主企業對接電商平臺,鶴山區為企業銜接河南廣電喜買網,藉助其成熟的渠道和消費習慣,擴大產品銷量。進一步增加就業崗位與產品價值,為貧困戶增收構建多渠道。

資源整合對接,發揮稟賦優勢,構建產業扶貧大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