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街是一條簡單而不平凡的小街,收藏著許多綿竹人的記憶

小西街是一条简单而不平凡的小街,收藏着许多绵竹人的记忆

漫山梨花的季節,微風穿過陽光,攜著暖意撲面而來,女人們心甘情願地被春小子剝去冬衣,梨花擁著山巒,一片銀裝素裹。論賞花,梨花的品相不算好,花瓣透著慘淡傷感,梨花也談不上香,即使漫山遍野,也蓋不住油菜花醉人的芬芳。遊山的美女,哪怕見到一枝嬌豔的桃花,都迫不及待的擺起PS。辦不辦節並不重要,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窩冬的人們早就盼望春天的暖陽,誰願意放棄春遊踏青的好時光,清明要去掃墓,以表對故人的尊敬與懷念,除草培土間完成與親人的對話。這兩股人流匯合,足以讓沿山人頭攢動,水洩不通。

綿九路是觀山賞花的捷徑,小西街便是田園到都市的紐帶,匆匆下山返城步入小西街,這條曾經熟得不能再熟的小街,現在很少來,短窄的街道,幾分鐘便可過穿行而過。熟悉的街道變得如此陌生,找不到一點兒時的記憶,確實有點悲哀。

小西街是一条简单而不平凡的小街,收藏着许多绵竹人的记忆

圖注:梨花節

小西街,其實並不通向西,它與大西街幾乎垂直,從大西街中部,呈丁字型指向九龍山,小西街北高南低,全長不足300米,在綿竹的街道中很不起眼,更不能與大南街,大東街相比,但只要在這條街生活過的人們,都會將它永遠留在記憶裡。時光流逝,以在小西街生活了近二十年的經歷,追述當年的街景,既是對當年休閒生活的緬懷,更是對街坊鄰里的思念。

小西街的街口與其它街道一樣,以城門為起點,因大西街也有城門,故稱“小西門”,是綿竹城五個城門之一,城門外同樣有一條不寬的護城河與灌耳河相連。小西門城牆近2丈,城牆基礎以大青磚砌成,上部由三合土夯築,內填夯土,城牆上有垛口、望孔、射孔和旗臺,非常堅固。從沒見過小西門的城樓,不應毀於戰火,綿竹是和平解放的,也許城門並非門樓結構,具體不得而知。

小西街是一条简单而不平凡的小街,收藏着许多绵竹人的记忆

圖注:老街

小西街介於街與巷之間,近300米的街道由三合土夯成,僅一丈多寬,卻非常堅硬光滑,街沿是以青石條做邊,大小不一的石板蓋排水溝而成,基本夠兩人並行。晴天不曬,雨天不淋,即使遇到暴雨,很多“龍門子”足以遮風擋雨。小西街房屋建築以前門面後院落的方式修建,臨街面由木板拼裝而成,通常叫它“鋪板門”,大戶人家鋪板還透著暗硃紅,一般人家則用桐油作防水處理。小小的“鋪板門”,卻承載了不少孩子快樂的童年,有一種叫“丟片子”的遊戲,以向“鋪板門”的凹槽丟“片子”的多少決定勝負。

小西街帶有典型的川西民居特點,清晨,青瓦屋頂透著炊煙,隨著門碗子發出的吱吱嘎嘎聲,晨煉的,倒馬桶的相繼出門,收潲水的農戶也來街上,聰明的主婦總是把潲水盆子端出來,順手攪動一下,再討價還價。街上的人慢慢多起來,匆忙行走的應該是兩支筆,一是書包裝筆學生,再就是上衣兜撇鋼筆的幹部。小西街是居民聚集地,但錯落有幾個單位,很有點行政街味道,政府機關和兩百多戶居民平靜相處。這些單位,拿現在來說也非常牛,城關鎮政府、工會、農水局、民衛局、公安局、財稅局,絕對是實權部門,哪個今天不牛氣沖天。

小西街是一条简单而不平凡的小街,收藏着许多绵竹人的记忆

圖注:老街

小西街並非市井之地,毫無商業特色,唯有“時代照相館”還算時髦,金婚老人當年的結婚照應該出自這裡,其技術非今天“攝協”可比,店堂裡的黑白照片既有歷史的厚重,又不失潮流,堪稱經典。8角錢4寸的結婚照,拍出多少夫妻恩愛一生,今天,幾千元的婚紗照,卻照出不少短命姻緣。

照相館是公私合營的,另一家商店就是與大西街口交匯處的副食店,除了鹽和醋醬油和草紙,好像啥子都憑票,綿竹大麴、呈色酒、冒殼子糖、魚皮花生,今天想來,只有懷念。現在買東西能砍價的叫“砍爺”,當時都是政府定價,不能砍,但偏偏有神人,花同樣的錢能多買盒火柴回家,當時食鹽是每斤壹角柒,火柴2分,神人每個鋪子秤2兩鹽,四捨五入3分錢,如此五次壹角五,剩下2分再買盒火柴劃半個月,這才是精打細算,理財高手。

小西街是一条简单而不平凡的小街,收藏着许多绵竹人的记忆

圖注:老街

小西街的個體經營者也有兩家,一家是北頭的徐大娘,賣針線的,另一家是農水局隔壁楊家,賣炒貨和水果,夏天兼營用紅紙、糖精加井水泡製的涼水,那個年代,兩家個體戶能生存下來,還養活一大家人,值得尊敬,也算市場經濟先鋒。

小西街有七、八座大院,說明解放前在這裡居住者非富即貴的地位,院落大小不一,大的院落套院落有“五進”之多,大部分被政府徵用為機關駐地,但仍有兩個大院子住有數十戶居民。最有特點的院落有兩處,一個是當時的城關鎮政府駐地,“雞公樓”是當時綿竹城最高建築,閣樓式木質結構,共四層,飛簷斗拱,樓頂一旗杆直插雲宵,鶴立雞群,氣勢磅礴,樓腳花園、假山魚池頗有江南園林風範。

小西街是一条简单而不平凡的小街,收藏着许多绵竹人的记忆

圖注:老街

另一處名氣更大,就是“聯診所”(今中醫院),大門屬中西合璧式樣,高於街面約1米,進入診所,右邊是專治瘡癤癬症,無明腫毒的高人“王鏟子”,據說他下手穩準狠,凡此類症狀一鏟子下去,以秘製瘡藥敷之,幾日便可痊癒。左邊是注射室,不時傳出小孩撕心裂肺的哭聲。前行至“二進”迴廊,最具特色的骨傷專科“夏騾子”,牆上“華佗在世”的錦旗,讓人心生敬意,沒有X光,沒有無影燈,卻演繹了一個又一個妙手回春的傳奇,夏氏家族奠定了在綿竹骨傷醫治領域無人撼動的地位。從“二進”向左經幾十米長廊,巨大的假山水榭前有一閣樓,鐵老太爺座堂應診,求醫者絡繹不絕,老爺子氣定神閒,手託蓋碗,三指號脈,望聞問切,拿到藥單子者個個虔誠而去,盼著藥到病除。

說道小西街,不得不提及一個人,巴蜀鬼才魏明倫在《綿竹賦》中道“助康梁變法維新,灑熱血染紅菜市刑場者,綿竹人楊銳君子也。”楊銳1857出生於書香門第家,22歲時就考中了舉人。1874年到成都參加院試,四川學政張之洞認為他是蜀中奇才,受張之洞重用,是亦師亦友關係。1894年中日交戰,他堅決支持對日宣戰。1895年春夏間,他與在京應試的康有為等人聯絡各省舉人一起上書清廷,請求變法,此為“公車上書”。光緒帝宣佈變法令後,他領四品卿銜,擔任軍機處章京並參與新政。戊戌政變時被捕,與譚嗣同等同時被害,年僅41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小西街是一条简单而不平凡的小街,收藏着许多绵竹人的记忆

圖注:戊戌六君子之一楊銳像

楊銳的靈柩由鄉人黃尚毅和其子楊慶昶運送出北京,顛簸千里回到綿竹,在南門外的南軒祠旁安葬。楊先生祠在小西街的故居,是為紀念楊銳而建,落成於民國五年(1916年),坐西向東,面積約2600平方米,內有“紫微山館”“說經堂”“楊銳紀念館”“崇經壁”“聚書樓”“愛蓮水榭”等建築。堂中有民國四年袁大總統題匾“成仁取義”,袁賊的東西肯定難以保留,但刻於石柱上盈聯頗多,其中清史館館長王闓運所提“丹心報國死何辭,恨未血濺帝衣,明臣非罪;青史垂名期不朽,果能書忠董筆,做鬼亦雄。”很是霸氣。楊銳故居雖為得到保留,但用作博施於民,懸壺濟世之地,隨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意,也是對先生的最好告慰。

小西街還有其獨特之處,一是婚姻登記,結婚辦證在城關鎮政府,雖然結婚自願,但一定得有單位證明、戶口本,那時“扯證”並非一蹴而就,得一二再,再二三的叫你考慮,所以,花幾個月時間領證很正常,如果換成今天,可能妹妹不急肚子急,怕都遮不住了。離婚在百步遠的民衛局(民政衛生當時合一),大門口經常是哭流打涕,倆口子鬧娃娃哭的,總之不敢動手,對門就是公安局。離婚也不簡單,工作人員奉行“寧拆一座廟,不破一門親”古訓,苦口婆心叫雙方以感情,以孩子將來重,還真勸和了不少扯皮的夫妻,看看現在,發張離婚證比賣3D電影票還容易。

小西街是一条简单而不平凡的小街,收藏着许多绵竹人的记忆

圖注:老街

另一個獨特之處就是綿竹監獄,緊鄰公安局,在財稅局對門,那大門一般很少開,只要一開,不是公審大會,就是縣中隊的“解放軍叔叔”,荷槍實彈押著拉架架車的“勞改犯”到磚瓦廠,拉紅磚去了。

小西街就是這樣一條既簡單,又不凡的普通小街。如果那些院落尚存,楊銳故居依舊,定會為綿竹增添更多的文化底蘊,也用不著去修大北街那四不象的仿古街,並與劍南老街一起見證綿竹的往事今生。

撤掉條條小街老巷,又重修古街廟宇,既是退步,又是進步。可惜,小西街只能留存我們的記憶裡……(愚夫fjb/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