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开篇

功夫茶开篇

细瓷核桃盏,紫砂柿子壶。莫道器具小,此茶藏功夫。

这功夫茶源于唐末宋初,在那时的潮州,泉州、漳州一带最为盛行。之所以有“功夫”之称,是因为在操用的器具,沏泡的技法,品饮的程式上都有独到的讲究。

大宋有个皇上宋哲宗,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闲时尤好喝茶品茗。苏东坡苏学士从岭南贬谪归来,说是带了一种仙茶要献给皇上。这苏学士可不是等闲之人,他就是写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那个大名家。他推崇的仙茶,想必不同寻常。

皇上急巴巴地等着喝茶呢,那苏学士却不慌不忙地摆着茶具。红泥小火炉,白泥小水锅,紫砂托盘是船形的,船上载着柿子形的冲罐和核桃形的小茶盏。皇上瞧着那小茶盏不禁笑起来,这小玩艺儿,还不够朕一口闷儿的。

烧水了,白泥小锅里装的是山泉水,红泥小炉内烧的是晒干的橄榄核。木炭臭,不堪用,潮州一带出橄榄,橄榄核清香。好不容易等到水开了,就见那苏学士先将沸水冲入壶中,却又不放茶叶。过了一会儿,即把壶中之水倒入茶船,然后才向壶中装入茶叶。茶是凤凰茶,叶如凤羽,紧实厚亮。茶叶放得奇多,眼看着快把小壶装满了,这才向壶中沏水。接下来,又是用竹筷刮沫,又是用茶水温杯,又是对着壶身浇浇淋淋,又是拿起壶把提提点点地浇注……

皇上耐不住了,喂喂喂,你这是搞什么名堂?让朕看得眼晕。

苏学士道,这叫八仙献茶。钟离权煮水,张果老洗茶,吕洞宾温壶,李铁拐拂沫,何仙姑烫杯、蓝采和巡城、韩湘子点兵和曹国舅敬神。经此八道程序,皇上,此茶方得入口哇。

皇上听说能喝了,伸手拿过茶盅就往嘴里灌。谁知道一口茶进去,又卟地全吐了出来。

哇塞,苦煞朕也!你好大胆子,竟敢骗朕!皇上龙颜大怒。

苏学士笑道,皇上休怒,此茶须慢饮细啜,饮至八道才能品出仙韵!

皇上将信将疑,复又把那核桃大的小茶盏捏在手心里,耐着性子慢慢地品。果然果然,这茶是越喝越有滋味,饮至八道之后,但觉津香满口,让人神清气爽,飘飘欲仙。

皇上醉酒一般眯了眼儿,叹道:此茶煮着费功夫,泡着费功夫,喝进去还得要功夫……,真乃功夫茶也!

皇上这么一感叹,传出去,这功夫茶就天下闻名了。

好,咱们开篇说了一段儿“功夫茶”的趣话。其实呢,咱们中国还有一种名扬四海,让老外们直竖大姆指的功夫,那就是“中国功夫”。

“中国工夫”也就是中华武术,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的远古先祖与天斗,与兽斗,与人斗,逐渐发展起了原始的搏击之术,造出了最初的攻防武器。历经千年演进,经由一代代武林高士精心研探,终于形成了流派林立,技艺纷呈,蔚为壮观的大格局大气象。

你就瞧这拳法吧,有长拳、短拳、南拳、北拳、太极拳、形意拳、圆功拳、大洪拳、小洪拳、通臂拳、罗汉拳、六合拳、七星拳、螳螂拳、鸡爪拳、白鹤拳……,据咱们权威的中国武术协会统计在册的就有一百三十多种。

在咱们“中国功夫”里,不但要用拳头,还要用掌。少林掌,八卦掌,铁沙掌,黑虎掌,罗汉阴风掌,……掌来如风,掌去似电,掌推树倒,掌拍石裂。咱们常见的武功表演,弄块砖头放在那儿,呀——,一掌劈断,好生了得!其实呢,那只是掌技的基本功,小菜儿。

手掌上有指头,指头也有功夫啊。一指禅,食指伸直扎地,支撑着全身倒立而起,这功夫绝吧?你再看这叫什么?

V字形,表示胜利的意思,耶——!

错,那是老外的说法,咱们中国功夫里叫“二龙戏珠”,这是要直取敌手双眼的。

说完手了,咱们再说腿脚上的功夫。腿脚稳固是搏击取胜的根基,地基不稳楼会倒,底盘不稳车容易翻,所以中国功夫里最讲究稳住下盘,稳住腿脚。练站桩,要练得脚下生根,象桩子一样打进地里。

站桩练好了,再走梅花桩,碗口大的木桩像梅花一样散布开来,人在上面腾挪跳跃,不摇不晃还得使出招式来。腿脚的招式多了,脚有跺,踩,震,勾,泼,绊,铲,金钢脚,千斤脚,飞天脚,鸳鸯脚,穿心脚……,腿有展腿,踢腿,摆腿,扑腿,撩腿,砸腿,冲腿,架腿,弹腿,勾腿,扫腿……。

功夫茶开篇

肘上有功夫,前冲肘,后顶肘,内锁肘,外锁肘,钻心肘,鹤点肘……

膝上有功夫,旋膝,摆膝,砸膝,顶膝,魁星膝,弯月膝……。

头上有功夫,铁头功。天圆地方,阴阳之气在头顶交汇,凝于额首,然后向敌方胸腹或头面部碰之、撞之,顶之,砸之。这个招式,法国球星齐达内在世界杯的赛场上用过,对方球员嘴里不干不净地骂人,齐达内恼了,脑袋一磕,将对方顶翻在地。幸亏这个动作只是形似罢了,如果老齐真会咱们的铁头功,只怕对方就爬不起来了。

不光这脑袋上有功夫,就连屁股上也有功夫,那叫“铁身靠”。任、督二脉汇通,气贯腰臀,然后狠狠向后这么一靠!击小腹,击会阴,击腿胯,让背后来袭之敌猝不及防。喜欢晨练的朋友不知道注意过没有,那公园里,那河边上,时不时会看到有人背依着大树,身子向后一靠一靠的,撞得砰砰直响,那就是练“铁身靠”健身呢。

说有个小偷喜欢晨练时在公园里转悠,就趁这个时候掂人家的提兜。他老远地瞄着一个老头儿在树底下用屁股和背蹭痒痒,提兜就挂在树叉上。这小偷悄悄摸过去,伸手将提兜摘了下来。正待要走之时,冷不防那靠树的老头把屁股靠过来,顿时将他靠翻在地。老头捡起自己的提兜,教训那小偷说,小子,爷爷这还是没发力呐。记好了,以后别胡乱伸你那脏爪子。

好了,说了半天,说的就是咱们“中国功夫”的一个特点,叫做身尽其用。把人身体的每个可能利用的部位都充分地开发出来,成为攻防的利器。

“中国功夫”除了利用人的身体自身之外,还注重了身体的延伸——,也就是各种兵器的使用。有句老话,叫做“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指的就是那时常用的十八种兵器。这些兵器之中,排在首位的应该是棍。

棍,是人类使用的最原始的武器,人类在那些最初的搏击中,顺手拿起一根树棍,自己的手臂就得到了延伸和扩展。

孙猴子手里掂的是棍子,少林寺十三和尚救唐王拿的是棍子,英雄武松用的最顺手的是棍子,甚至官府给衙役们的标配武器也是棍子。

在“中国功夫里”,棍术招式众多,套路精细,少林棍、武当棍,云阳棍,六合棍,猿猴棍、大圣棍、夜叉棍、风火棍,杨家棍、俞家棍……。杨家将大破金兵时,杨家的烧火丫头杨排凤耍一条烧火棍,打得金兀术魂飞魄散。当时,还有一个伙夫也掂着烧火棍跟在后面。那伙夫是杨排凤的“粉丝”,对排凤仰慕已久。一员金将欲从身后偷袭杨排凤,那伙夫连忙冲上去,用足力气朝那金将照头便打。金将用刀杆一架,伙夫手里的棍子断了,断掉的第二截折个弯儿,正中金将的后脑勺。啪,这第二截再次断开,断成的第三截狠狠地打在金将的脊背之上。金将受此两击,当即呜呼。

这伙夫后来成了杨排凤的夫君,成了研练三截棍的一代宗师。

不光三截棍是由棍演化而来,还有枪,那是在棍子前端装上了一个铁矛尖。梅花枪,六合枪,连环枪,杨家枪,罗成枪……,青龙缠柱,彩凤点头,仙女抛梭,流星过月……枪法的招式和套路那可是多得很。

棍的前端如果装上铁铲头,就是月牙铲;装上铁叉子,就是三股叉;装上斧子头,就是钺。这铲,叉,钺,又各有各的招式,各有各的功夫。

上面说的都是长兵器,其实近战还要靠那些短兵器。短兵器中最重要的功夫是剑术,挑剑、撩剑、剌剑、点剑、劈剑,斩剑、抹剑……,达摩剑、龙泉剑、武当剑、武夷剑、七星剑、梅花剑……,剑术的招式和门派那才叫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啊。

说了剑,咱们再说刀。刀是最常见的兵器,刀法有劈、砍、截、挡、撩、拨、舞、甩……之分,刀术有少林单刀,武当环刀、梅花刀,白鹤刀、猿猴刀,六合刀,三星刀……之别。无论是单刀的功夫还是双刀的功夫,都有许多武林的宗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至境。

刀、剑皆是锋刃上的功夫,而锤的功夫却是另辟蹊径。锤法有砸、敲、顶、挤、架、压、碰、抡、冲……,威猛强悍,以力取胜。著名的门派有李家锤,岳家锤等等。李是唐朝的李元霸,《说唐》这本书里把他列为天下第一好汉,使一对铜锤,力大无穷,无人能挡。岳指的是岳飞的儿子岳云,岳云锤法精妙,他跟着岳飞抗金,历经战阵,所向披靡。

板斧,本是寻常农家砍柴之物,延做兵器,仍旧保持着简单、实用的特点。梁山好汉李逵使一对板斧,勇不可挡。大唐开国猛将程咬金使的也是斧头,有人取笑程咬金只有三斧的本事,细想想,大多数对手在三斧之内就被做掉了,这斧上的功夫该是何等的厉害。

其实,在中国功夫里所使用的许多冷兵器,原本就是身份各不相同的人们各自的随身器物。沙僧和鲁智深是和尚,所以他们的兵器是禅杖,猪八戒在高老庄种地,所以用的是钉钯。其他的像铲、鞭、叉、勾、镰……,也都是由生活工具和劳动工具变化而来。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英雄之器亦不问出处也。

寻常的工具到了中国功夫这里之所以显得如此神奇,除了对兵器的招式和套路精心研练之外,更因为强调了内功的修为。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内力浑厚”。气到拳到,气到剑到,这浑然之“气”指的就是气功。

中国的道家有“内丹”的修练,身体即是丹炉,意守丹田,炼的是丹田之气。那丹田之气以意引领,打通任、督二脉,然后发至全身。每遇格斗,内气疾发,至手、至脚、至膝、至头……,气至力至,功力非凡。

大家见过武术表演,运气至食指,能把砖头钻透;运气至手掌,能把砖头砍断;运气至腿脚,能将木桩踢烂;运气至头顶,能以头破石……,这些都是硬气功。

纵身越墙,疾步上房……,这些是轻功。

其实,“中国功夫”里还有许多以内功为基础的独门绝技。民国年间,天津卫那地方常常有民间武师摆坛设擂,以武会友。有个山东来的青年,长胳膊细腿,脑袋又小,模样长得像只螳螂,江湖上叫他个名号,螳螂赵。这螳螂赵打的是螳螂拳,脚法轻捷,出拳迅疾,连战连胜,无人能敌。这天来了个外国水兵,人高马大,壮得像头牛。这外国水兵练过西洋拳击,他见螳螂赵瘦弱不堪,心想打翻这个中国男子应该不费力气,于是他就跳上了擂台。

这外国水兵气势汹汹,左直拳,右勾拳,连连出手。螳螂赵并不接打,脚下移着螳螂步,只管蹦跳躲闪。外国水兵以为对手胆怯,兴奋地啊啊大叫,自己给自己喝彩造势。螳螂赵瞅准了空子,一个“螳螂架刀”,把外国水兵的左臂抬了起来。

外国水兵正待发力抽回胳膊,只觉得左肩胛一阵酸麻,那半边膀子就像断了似的松垂下来。那水兵不及多想,急出右勾拳来掀螳螂赵的下巴。螳螂赵一个“螳螂跳枝”,闪到了那水兵的背后,那水兵觉得右肩胛也是一阵酸麻,右膀子又跟着松垂下来。

那水兵再出不了拳,两条胳膊晃来晃去地悬在那儿,就象桅干上吊晒的两条干巴鱼。那水兵还不服输,朝着对方的心窝抬脚就踢。螳螂赵曲臂一合,“螳螂勾臂”,早把那水兵的脚搂在了怀里。就见那“螳螂赵”五指勾拢,在对方脚踝处一捏一拉,那脚竟然松脱下来。他嘴里喊声“去----”,轻轻一推,那外国水兵就踉跄倒地,再也爬不起来。

螳螂赵使的这招在中国功夫里叫做“卸法”。卸下巴、卸膀子、卸手腕、卸膝盖、卸大腿、卸脚……,螳螂赵还算手下留情,没有把他给卸零散了。

好了,今儿咱们的功夫茶就先喝到这儿。今儿个算是开篇,各个门派的中国功夫,仅仅是点到为止。下回呀,咱们再细细品味,一一详聊。

功夫茶开篇

(作者杨东明,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作家协会顾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