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延遲滿足」實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遠不止這麼簡單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實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遠不止這麼簡單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實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遠不止這麼簡單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實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遠不止這麼簡單

“延遲滿足”對媽媽們來說應該是個比較熟悉的概念,但是故意拖延,讓孩子哇哇大哭真的真不是什麼高明的手段。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實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遠不止這麼簡單

關於“延遲滿足”有個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世紀60年代末,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招募了600多名4歲的孩子參與實驗,孩子們被帶到一個房間,在他們面前的碟子裡有一塊棉花糖,研究員告訴他們可以吃掉棉花糖,但是如果可以等到15分鐘後研究員回來,就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實驗的結果是2/3的孩子都吃掉了棉花糖,14年後,研究員跟蹤當年實驗的孩子作後續調查,那些忍著沒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注意力和推理能力都更強,在青年時期很少會過於肥胖、有毒癮或其他行為問題,他們將來的生活也更成功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實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遠不止這麼簡單

不少育兒專家就此把“延遲滿足”推上神壇,家長們也是趨之若鶩,凡事都要孩子等一等。

但是其實這個實驗是有瑕疵的, 參與實驗的孩子在後續觀察中僅有一半左右提供了自己的成績信息,而孩子吃不吃棉花糖與當時的心理活動、對棉花糖的喜好 、對實驗員的信任程度都有關係。

自控力確實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有些家長也在家裡對孩子重複這個實驗,孩子沒通過實驗就給貼上“沒有自控力”的標籤,甚至苛責打罵,這種考驗對就是非常負面的,不要考驗大人的人性,也不要考驗孩子的天性,不然只會收穫失望。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實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遠不止這麼簡單

安全感是前提

大腦中自控力相關的系統在3歲左右才開始形成,3-5歲發展最快,5歲以後這個區域的發展會慢下來,到青春期,大腦二次發育,孩子的自控力會發展出更高的水平,並在未來不斷完善。

所以低齡寶寶過於強調自控是違背生長髮育規律的,“延遲滿足”的重要前提就是安全感,至少2歲以下的寶寶的需求應該得到及時滿足,在他們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時期,放任孩子哭泣的粗暴訓練方式是在傷害重要的情感連接。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實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遠不止這麼簡單

“延遲滿足”分情況

對於孩子吃、喝、拉、撒、睡得基本生理絕不是訓練延遲滿足的好時機,在這方面的故意拖延說得嚴重些就算虐待了,甚至影響親子關係。

真正適用“延遲滿足”的還是玩具、零食、電子媒體等非生理基本需求的情況。當然這些情況也不都需要“延遲滿足”,當孩子提出合理的需求,應該給予適當滿足,在極度渴望面前自控力是很無力的,除非是吸毒、傷人等底線問題,像吃糖這種小事,孩子吃過了也不會那麼心心念念,不要因為嚴控而把“喜歡”變成“極度渴望”。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實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遠不止這麼簡單

“延遲滿足”要內化

部分家長可能過於在意"延遲滿足”的表象,不分情況地一味拖延,當孩子得到第二顆棉花糖時就有可能觸底反彈,“延遲滿足”可能只是延遲了一件事情,卻對孩子自控力的提升毫無幫助,引導更為主動的“延遲滿足”才更有價值。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實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遠不止這麼簡單

自控力能夠促進兒童的學習認知,提高他們的信息加工能力,能夠有效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在當今社會是比智力更為重要的能力。

心理學研究證實,自控力來自大腦前額葉皮質,由人大腦中的生物能量決定,是一種用進廢退的能力,雖然天生有強弱,但是它是可塑的,可獲得、可教育、可學習的認知型技能。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實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遠不止這麼簡單

信任的環境

2012年,羅徹斯特大學教授 Celeste Kidd,重做了棉花糖實驗,但在實驗前,將孩子分成兩組,成人對其中一組孩子兌現承諾,對另一組孩子沒有兌現,之後再重複棉花糖實驗,結果成人兩次都兌現承諾的那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是另一組的4倍,可見對環境的信任是影響自控的重要因素,如果我們總是隨便承諾卻不兌現,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自我控制是毫無價值的。

跟孩子說“下次買”只是延遲手段,但不是取消,如果我們無法做到,不要用這種方式轉移注意力,因為在這方面孩子的記憶力往往十分驚人。

循序漸進

對孩子的自控力訓練不可能苛求一步到位,只要不停地把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就能走到終點,自控力就在於這點點滴滴的堅持,對於孩子的等待時間,應該逐步延長,不要讓他們覺得很困難而喪失堅持下去的信心。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實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遠不止這麼簡單

玩遊戲和短暫等待訓練

所有孩子都喜歡遊戲,通過遊戲的方式訓練自控力是最容易被接納的,比較常用的遊戲比如“木頭人”看誰能忍住不動,“躲貓貓”看誰能沉住氣。

平時多創造孩子等待的時機,“這個問題你能不能再想3分鐘?”、“媽媽還要忙,能不能等我4分鐘?”......這類訓練不但是針對自控力,也是要讓寶寶學會與人相處過程中的需要耐心和體諒,他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接納共情,減少壓力

要接納孩子的原始慾望,理解他們還無法自我控制的現狀,靜下心來幫助他們分析自己內心的渴望,幫助人們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自控不是反抗自己的慾望,而是善於利用轉化自己的慾望,於大人也是如此。實驗研究表明,壓力對長官理性思考和自制力的大腦前額皮層的傷害較其他大腦部分更嚴重,給予一個更輕鬆的環境有助於發揮自控力。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實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遠不止這麼簡單

轉移注意力

在孩子自我控制的等待時間,避免孩子去接觸或者聯想誘惑,也不要去強調等待,最好不要讓孩子“乾等”,找點事情幫他們轉移注意力,陪玩或者給他們佈置一些簡單的小任務,還可以讓寶寶回想一些開心的事情,沉浸於負面情緒的孩子往往傾向於立刻滿足自己的慾望。

找到孩子的興趣

對於喜歡做的事情往往有超乎平常的自控力,對於喜歡的興趣班可以風雨無阻地堅持去上課,當孩子的內心有強烈的渴望時,他們的內驅力會強化鞏固自控能力,但是如果逼迫他們去做極度反感的事情,就是在損耗他們的自控力,美國心理學會就指出,自控力對個體來說是有限的、會被損耗的資源,我們在對抗誘惑時,也在損耗著自控力。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實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遠不止這麼簡單

制定規則

不能依據我們的喜好臨時決定孩子能不能買零食、玩具或者看電視,最好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買零食、玩具有限額,看電視也有規定時間,說好的規則就要一致執行,變來變去的原則就是沒有原則。

之所以要強調和孩子一起制定就是在有規則的前提下給予孩子尊重,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更能自覺去遵守,強勢的被動控制,更容易養出一個逆來順受的“乖”孩子。

訓練條件反射

制定“if -then”的心理聯結,"如果...那麼就...",平時就訓練孩子形成這種條件反射,如果鬧鐘響了,那麼我就起床,如果時間到了,我就關掉電視...這種反覆訓練有利於形成肌肉慣性,強化自控力。

假想自己是另外一個人

如果問孩子,“你會選擇吃掉這個棉花糖還是等一會吃兩個棉花糖?”,更多孩子會傾向於吃掉第一個,如果問“努力的好孩子,會選擇吃掉這個棉花糖還是等一會吃兩個棉花糖?”,他們則更有可能選擇後者,因為替別人做等待的決定更容易些,而孩子們也都想證明自己是努力的好孩子。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實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遠不止這麼簡單


旺妞

自控力確實是非常關鍵的能力,無論對孩子還是對我們家長自身,堅持寫公眾號也是有很多誘惑干擾的,“多睡一會兒”、“多刷會兒劇”都是我的阻礙,好在我自控得還比較快樂。分享給大家凱利·麥格尼格爾的《自控力》一書中的幾句話“

我們需要允許自己去做真正讓自己快樂的事,遠離那些與我們生活無關的壓力根源。當我們遭遇挫折時(這種情況是難以避免的),我們需要原諒曾經的失敗,不要把它們作為屈服或放棄的藉口。想要增強自控力,自我同情比自我打擊有效得多。”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實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遠不止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