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圈子的交友之道


上流圈子的交友之道


人這一生中會遇到許多類型的朋友,像指路型、默契型、互助型、傾聽型等。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在朋友的選擇上也不同。

如果是個初出茅廬、沒什麼社會閱歷的年輕人,指路型朋友適合他;如果是想合夥做一番事業的,默契型朋友肯定是他首選;如果是想找個分擔痛苦失意的人或有強烈表達慾望的人,他們需要傾聽型朋友;如果是個價值觀已經成熟、事業穩定的人,則會選擇互助型朋友。這跟年齡和經歷有關。

我現在更傾向互助型朋友,在互助中彼此切磋找到方向,我覺得自己身邊這種類型的朋友是最多的。二十多歲,指路型朋友很重要,四五十歲時互助型朋友更多。在我工作與生活中,與不同年齡層次的人打交道都很多,但互助型朋友變得更多些。一塊討論,一塊做事,共同尋找一些解決方式,不存在誰給誰指路,也不存在心心相印那麼重要。

比如說,我要跟一個朋友去吃飯,這個朋友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上次遇到困難最近才解決好,他想找我一起吃飯緩解緩解,或者說最近又有什麼好的新想法想互相探討下,這是我比較多的一類朋友。這類朋友不侷限在同一行業,在事業跟視野上都對我有幫助。

這些朋友都是我自己找的。比如說王石,認識十多年了,我認識他時他的公司已經快上市,他遇到一些問題,我們一起去解決,包括討論理想型企業為什麼堅持不住,要經受利益的挑戰。這麼多年我們聯繫非常密切,逐步地變成朋友。

但我們不跟他們做生意,實際上變成了精神上的指引,帶有指路性。也有互助,比如說我做紐約中國中心遇到困難時,開始他不建議我做,當我遇到困難時,他卻跟我說,你必須要做,這已變成精神上的一種支持。比如說,我們請泰達來做萬通戰略投資人這件事,當我想不明白時,我就問問他,他說必須的,這是很好的一個選擇,結果我們的確做下來了,這幾年合作得非常好。

這一類朋友是找來的,包括柳傳志柳總,我剛發展公司時,主動找柳總見我,慢慢請教、學習,逐步就變成朋友。

我們這個圈子的規則:第一,要真誠,要坦率,要赤裸裸。你不能裝,你在這個小範圍內再裝,那更不是玩意兒!你說人多沒辦法,你不裝一下會影響別人情緒,你裝一下可以,但如果就三五個人你還裝,那純粹是侮辱別人的智商;第二,是不要有功利目的,無所求是最高境界;還有一個遊戲規則,就是要謙虛。

一個人是真誠、謙虛還是裝,其實第一次見面時就能看出來。我們當時沒名氣,去求見柳總,6個人一起去,他都非常認真地跟我們探討,後來乾脆說,你們別來,我帶著團隊上你那兒,上我們保利大廈來討論,這讓我們很感動。後來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另外,跟朋友相處還有一個小的技巧:儘量背後說好話,千萬別背後說壞話,背後多說好話,當面說壞話,這樣才是真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