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學科如何建設?人才如何培養?一起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在第五屆全科醫學大會上,特別邀請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領導、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全科醫師分會會長、世界家庭醫生組織(WONCA)前任與候任主席、美國家庭醫學教師學會候任主席、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會副主席、日本基本醫療學會主席、韓國家庭醫學學會主席等做大會報告。下面,請跟隨小全一起來聽聽全科學會“大咖們”介紹全科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等相關話題。

講者: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主任委員 於曉松

全科學科如何建設?人才如何培養?一起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於曉松教授

學科建設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學科方向、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

為更好地推進全科醫學學科的發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要建立全科醫學科,同時,各個基層醫療機構也要優化全科醫學科的建設與設置,共同完成學科建設的目標。

大醫院建立獨立的全科醫學科是學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必然選擇

全科醫學定位為臨床醫學二級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大醫院建立全科醫學科有利於師資隊伍建設、全科醫生培養及提升培訓質量、增強規培全科醫生的歸屬感。大醫院建立全科醫學科可以滿足基層學科建設和隊伍水平提高的要求,提供全科醫生進一步職業發展的平臺,引領基層全科醫學科的建設、提高基層全科醫生團隊的綜合服務水平,構建三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協同發展模式。同時有利於促進醫療資源整合與共享,包括優化區域內衛生資源佈局,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資源不足的現狀等。

強化基層全科醫學科建設是學科發展的必然要求

強化基層全科醫學科建設可以提供全科醫生職業服務的平臺、職業提升的實踐基地、基層全科醫學學科建設模式的探索平臺,是提升基層全科醫學骨幹師資的場所、開展全科醫生培養的基地、探索居民簽約服務模式的實踐場所以及開展全科醫學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加強學科建設,提升全科醫生的職業吸引力

講者:中國醫師協會全科醫師分會會長 杜雪平

全科學科如何建設?人才如何培養?一起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杜雪平教授

全科醫學科的定位

《關於印發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綜合醫院)全科醫學科設置指導標準(試行)的通知》指出,要求全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綜合醫院)設置獨立的全科醫學科,設置目的是培養合格的全科醫生;設置原則是獨立設置全科醫學科,要求為一級臨床科室,即應當滿足獨立科室建制的必備條件,例如需要有規範的全科醫學教學查房等。

其基本職能是滿足全科教學要求,承擔全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任務,開展全科教學、科研,推動基層適宜技術,開展健康管理及健康促進。

提升全科醫生崗位的職業吸引力

我們在全科醫生培養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氣,因此,一定要提升全科醫生崗位的職業吸引力,提高職業認同感,留住全科醫生。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高等醫學院校要高度重視全科醫學學科建設,面向全體醫學類專業學生開展全科醫學教育和全科臨床見習實習。全科醫學畢業生在選擇做全科醫生或選擇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的時候,一定要自信。在我國大力發展全科醫學事業和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的大環境下,全科醫生的地位會越來越高,職業發展平臺也會越來越好。

我們對全科醫學從不瞭解到了解,從被動選擇到“因為熱愛所以選擇”。

醫學院校的全科醫學專業應該關注的問題

講者:WONCA前任主席 邁克爾·基德(Michael Kidd)

全科學科如何建設?人才如何培養?一起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邁克爾·基德(Michael Kidd)教授

提升課程質量

與所屬醫學院領導分享全科醫學的貢獻;確保全科醫生參與學生課程的設置;課程目標應與所培養醫學生應達到的初級醫療核心能力目標一致;增加醫學生跟隨社區醫生實習的經歷。

在醫學院中提高全科醫學專業的學術影響力

與其他部門合作,共同參與教育研討會;促進大學為強化初級醫療做出貢獻;提供全科醫學碩士和博士課程;為地區和國家醫學學會和(或)協會做貢獻。

吸引學生選擇全科醫學

招收和錄取所在醫學院對初級醫療和社區衛生服務感興趣的學生;在醫學院的課程中強調初級醫療的重要性;在整個課程中讓學生了解到家庭醫生的角色;提供多樣的全科醫學職業機會。

對現有的全科醫生進行再培訓

建立核心課程,併為再培訓提供激勵機制;培養成為全科醫學專家的必備技能;提供職業機會和獎勵;制定靈活的培訓方案;技能培養因每個學員的背景和經驗而異。

提供連續高效的醫學教育

評估學員的教學需求,明確培訓的學習目標;選擇恰當的教育方法;平衡講座與研討會、小組學習等主動學習的比例;在臨床中培養學員的新技能,同時儘可能讓全科醫生成為教師。

以結果為導向有效的教學和評估模式

講者:美國家庭醫學教師學會(STFM)候任主席 貝亞特·施泰納(Beat Steiner)

全科學科如何建設?人才如何培養?一起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貝亞特·施泰納(Beat Steiner)教授

我們建議,無論在大規模的講座、小組研討會、醫院教學、社區教學、培訓新教師等多種培訓模式中,都應該應用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以結果為導向的定義

在教學之後,根據當地的需求和資源,學生需要學會什麼、擁有什麼樣的能力、執行關鍵工作所需的可測量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以及學生創新所需要的超越目標的能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通常應用“SMART”原則來定義教學目標,是指具體的(S)、可以衡量的(M)、可以達到的(A)、與其他目標具有一定相關性的(R)、有明確截止期限(T)的目標。

改善評估模式,以適應結果為導向的教學

評估最重要的目的是學生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有效的評估應該是可靠的、可簡單完成的,且多重評估效果更好。

以往的評估多是將某個學生與其他學生比較,在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學中,其評估參考標準應是與預定義的標準相比較。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不同的路徑和選擇,但是無論走什麼樣的路,只要可以到達最終目標就可以。

應用以結果為導向的教育,改進教學

有效的教學需要在初始時評估並進行定期反饋,以找出學習者的起點,並使其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營造一個支持性的學習環境來幫助學生,同時不會強迫學生在飢餓、睏倦、情緒不好的情況下去學習。

整理:扈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