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再看不懂網際網路本質,國美等將會被鈍刀子割韭菜慢慢蹂躪

像國美這樣的連鎖賣場,如果還意識不到互聯網營銷平臺改變營銷模式問題的嚴重性,繼續躺在1800個賣場資源上意淫,其後果將是災難性的。有可能就像當年國美、蘇寧割專賣店的韭菜一樣,被互聯網營銷平臺割了韭菜。不過這次不會那麼快,那麼利索,而是鈍刀子割韭菜慢慢蹂躪。

「重磅」再看不懂互聯網本質,國美等將會被鈍刀子割韭菜慢慢蹂躪

馮同//撰文

說到家電渠道的變革、轉型,筆者腦海中立刻冒出一句話,就是海爾張瑞敏說的,“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張瑞敏的這段精闢論斷,不但對家電製造企業適用,對當前的家電渠道變革堪稱更為經典。

21世紀的頭十年,在家電領域最為出風頭不是家電製造企業,而是全國性家電連鎖賣場在革傳統專賣店的命,除了3級以下市場全國性的家電連鎖賣場國美、蘇寧下不去之外,1、2線市場的專賣店幾乎被國美、蘇寧這樣的大連鎖“趕盡殺絕”。那個時代,造就了國美、蘇寧等大連鎖的成功,他們就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

然而,時代變遷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似乎正在改變這個社會。昔日家電賣場搞個促銷活動,搞個廠家領導現場簽名售機,那像國美、蘇寧、大鐘、永樂、五星這樣連鎖賣場,一定是人頭攢動、接踵摩肩。而現今的賣場,不說平時,就是節假日,也是客人稀疏、用戶寥落,往往是業務人員比用戶還多。

原因很簡單,互聯網時代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互聯網帶來的便捷、信用,已經把人們幾千年來固化的習俗加以改變。只要是標準化的產品,在哪裡買不是買?在PC端、在手機移動端,人們動動手指,就可以完成購買,還能夠預約送貨上門,完成售後服務。有這樣的便利,還有必要往賣場去跑嗎?

「重磅」再看不懂互聯網本質,國美等將會被鈍刀子割韭菜慢慢蹂躪

而現在的大家電品,哪個不是標準化產品呢?現在的問題是,現在年輕人天貓、京東已經漸成習慣,怎麼讓用戶上傳統賣場的網購平臺,大量引流才是癥結。事實上,家電連鎖賣場已經深深的體會到這一點,因此現在哪一家連鎖賣場沒有自己的網上商城和手機APP呢?

因此,包括仍然以店面數量來炫耀的國美、蘇寧,在新零售的名義下也在實施轉型。並且這種轉型是一刻也沒有停止,因為他們都是快速變革的受益者,沒有快速變革跟上時代的節奏,必然不會有曾經的規模與輝煌。問題在於,時代在變,他們也必須繼續跟進。

蘇寧的名稱幾次更改,就非常能夠說明問題。從“蘇寧電器”改為“蘇寧雲商”,再改成現在的“蘇寧易購”,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電器”改“雲商”,是為了說明上網與互聯網的擁抱,“雲商”改為“易購”,意在說明擁抱互聯網不僅僅是上個網,而是讓用戶便捷,也是容易就實現購買。

當然,事實絕非這麼簡單的字面更改更替。國美一位高管這樣描述國美轉型的邏輯,轉型的方向是“人貨場鏈”,這個鏈通過國美自我的智能、物聯網應用,打造了“三位一體”。即:1800門店家網絡+國美App在線商城+國美智能,通過IOT物聯網,三網合一,向消費者推送適合消費者服務需求的服務產品升級,實現消費者對高品質商品向高品質服務的轉移落地。

這個是不是國美這樣家電連鎖賣場的轉型路徑呢?顯然沒有抓住互聯網的本質,共享、共贏的互聯網本質有嗎?起碼現在是看不到的,與之合作的供應商痛苦像誰傾訴呢?

像國美這樣的轉型邏輯,聽起來確實挺繞的。不過簡單一句話就是,國美要通過一系列新技術應用,從賣產品轉型到賣服務上。看似邏輯沒有錯誤,似乎也踏準了時代的腳步,但本質還只是皮毛,而非精髓而言。

試想一下,雖然國美有1800多家門店,有自己的APP。但問題在於,怎樣實現引流呢?用什麼招兒才能讓已經熟悉在線購物的消費者蜂擁而至國美門店?用什麼招兒才能讓大家普遍下載國美APP並且成為國美廣告的忠實讀者呢?沒有人流,APP無人願意打開,門店再多隻是一個負擔而已,APP充其量也就是聾子的耳朵——擺設。

「重磅」再看不懂互聯網本質,國美等將會被鈍刀子割韭菜慢慢蹂躪

有專業人士就指出,把展示、銷售家電商品的傳統零售門店和消費者自主尋找商品信息的APP放在一起,是不可能自動進行化學反應的。照著這個思路下去,國美轉型的結局,是給市場提供另一個失敗案例罷了。

相比之下,蘇寧在引流上要比國美具有戰略眼光。因為蘇寧與阿里結成相互持股的戰略聯盟關係,並且還成立了“貓寧電器”。藉助與阿里的合作,蘇寧在引流上要遠強於國美,這也是兩大連鎖賣場發展至今的最大差別。而這一差別或將導致最終不同的結局。

實際上,家電連鎖賣場在人流稀薄的今天,已經不再是優質資源了,所謂依靠門店來實現新零售的落地,也是一廂情願,難以實現。

連鎖賣場的困境究竟在哪裡?其實就在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互聯網時代的電商漸趨發達,加上年輕人生活節奏原本就快,進賣場的人越來越少,鋪的店面越多,背的負擔越大;另一方面雖然賣場也有網上商城或手機APP,顯然在線上你都不不過專業電商京東,鬥不過平臺型的天貓。

具有人做過的簡單調研顯示,城市年輕人身邊有京東、天貓的人十之八九,有蘇寧易購的卻不足四成,而有國美商城連兩成都不到。顯然,在進入電商領域,用戶群體是不認可家電連鎖的轉型。

而在新零售概念出現後,似乎家電賣場抓住了一棵稻草。因而,大肆誇耀賣場店鋪的價值。實際上,連鎖賣場僅僅是一個展示場景而已,很多人在連鎖賣場看了產品並不下單。而是一出大門就在天貓上找廠家的商城,或者是在京東找相對應的產品。

連鎖賣場的困境,連自己也不可否認。該交的房租、水電還得交,營業員、導購員、售後服務人員還得養。這與沒有人流,沒有銷售成為鮮明的對比。因而,連鎖賣場只能把危機轉嫁供應商——廠家,向廠家壓榨更多的資源,或者是延長付款時間來減輕自己的壓力。如此一來,廠商的矛盾更加明顯突出。

「重磅」再看不懂互聯網本質,國美等將會被鈍刀子割韭菜慢慢蹂躪

在此背景下,廠家也在尋求改變。藉助阿里供銷平臺+菜鳥物流,直接與任何一個進入平臺的終端合作,直達鄉鎮終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不僅減少了渠道的層級,而且可以廣泛發展自己的終端售點,同時還增加了廠家和渠道的利潤空間。算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共享、共贏!

像國美這樣的連鎖賣場,如果還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繼續躺在1800個賣場資源上意淫,其後果將是災難性的。有可能就像當年國美、蘇寧割專賣店的韭菜一樣,被互聯網營銷平臺割了韭菜。不過這次不會那麼快,那麼利索,而是鈍刀子割韭菜慢慢蹂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