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穀日記:沾了美國一個邊兒

六年前,我第一次去美國,回國後,朋友相聚,讓我談談美國的事。覺得很多感受,不知從何說起;朋友見我遲疑,乾脆地說,你就說吧,美國像我們中國哪裡?我仔細回想一下,更不知說什麼。

硅谷日記:沾了美國一個邊兒

當小孫子一天天長大,終於有一天背起小書包蹦蹦跳跳去上學,望著遠去的他,甜蜜的吻還留在臉頰上,顧不得細品這天倫之樂,返回屋裡,在書桌前坐下,朋友的屢屢提問,便會浮上心頭。

硅谷日記:沾了美國一個邊兒

我的祖國,去的地方並不多,,大的地方如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去過了;江南蘇州、杭州、常州、無錫也去過;西部青海、甘肅、格爾木、當金山、崑崙山口都去過,卻不敢說哪個地方像美國,或者說像硅谷。

硅谷日記:沾了美國一個邊兒

美國我只去了七八個州,大大小小几十個城市,東部西部都去過了,好像也沒有哪個地方像中國。雖然每年都要去美國住上幾個月,卻只侷限在舊金山、聖何西、奧克蘭、硅谷灣區一丁點兒地方。我量了一下,在1︰4800000的美國地圖中,我生活的範圍只有大拇指指紋大一點兒地方。而美國地圖則像一張展開了的彩色涼蓆,我能看到的是這張涼蓆上一匹篾片上的一個小結。因此,寫了這麼多,感覺只是沾了美國一個邊兒。

硅谷日記:沾了美國一個邊兒

非常佩服一些人的博學,沒去過美國,談起美國來,汪洋恣意,信史野史隨手拈來,那感覺就象他是美國曆史的倉庫保管員;去美國旅遊了十幾天的,回來更是信心滿滿,拉斯維加斯、夏威夷、白宮、國會山之類,談得津津有味。而我也去過這些地方,由於對美國曆史文化的一知半解,看到眼前景物,感覺在美國的歷史中摸黑而慚愧不已。因知之太少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讓我置喙。於是,在我寫硅谷的這些華麗瞬間裡,沒有美國大的名勝,著名的建築,也沒有獵奇到什麼奇珍異聞,有的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日常生活觀感。點點滴滴、花花草草,為了記敘它們,一些“景點”,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路過或去過。一些風景,是出門就能看到,避免收集的故意;一些感覺,每天都能觸動我的心靈。

硅谷日記:沾了美國一個邊兒

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這些在硅谷生活的感受保鮮期長一點兒,更真實一點兒、更貼近實際一點,讓我的朋友好比照,讓他們也能感受到。即使寫硅谷,也是感性的多,理性的少。那時候,《硅谷百年史》還沒有出版,我要找一張中文版的硅谷地圖都困難。沒有能力去寫特曼教授,寫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八叛徒”;沒有能力去寫那些獲諾獎的科學家、教育家,以及企業家(硅谷獲諾獎的多達50人,遠遠多於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更沒有能力去寫扎克伯格等硅谷的偉人。我寫的只是我看到的自然美景——繁花似錦、厚厚的落葉和藝術氛圍,正是這濃濃的藝術底色,讓硅谷成為複製的難點。阿倫·拉奧、皮埃羅·斯加魯菲也說:“由此看來,藝術的重要性其實是低估了:早在成為初創公司的搖籃之前,灣區就以藝術‘瘋子’的避難所而著稱。如同世界上所有的其他奇蹟一樣,硅谷不是存在於真空的。”如果他們的這些話成立,那麼,這些記錄硅谷的瞬間與碎片,這些大樹、花草與落葉,也會告訴一些硅谷的底蘊。

硅谷日記:沾了美國一個邊兒

我知道,由於語言的障礙,交通的不便,這些記敘,也是浮光掠影,掛一漏萬。在這些浮光掠影的記敘中,自然不敢奢望讓你讀懂美國,讀懂硅谷。但在這些拉拉雜雜的瞬間裡,我不知道是否回答了朋友的那個問題:美國像我們中國哪裡?

附記:親,《硅谷日記》發至今日已經全部載完,謝謝您的關注和閱讀。從明日起將連載我寫於2012年的《綠松石寶鑑》,這是一本關於綠松石的文化隨筆,但願你能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