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裁員潮蔓延,帶量採購後醫藥代表何去何從

近期,醫藥圈的裁員浪潮不斷襲來。日前,諾和諾德發佈《轉變研發方式的計劃》,此次調整將會影響到全球約400名研發部門員工,其中中國研發中心員工30人。

除諾和諾德外,諾華、葛蘭素史克也在此次裁員浪潮中。外資藥企扎推裁員引起了市場關注。

外企裁員潮蔓延,帶量採購後醫藥代表何去何從

對於裁員計劃,諾和諾德稱,為了增加在各個嚴重慢性疾病領域的產品線,公司將加大對轉化生物學科及技術革新的研發投入,並通過人工智能等方式,提高研發效率。所以決定重組研發部門,以優化資源配置。

諾華則表示公司正在進行全球轉型,試圖更加高效和快捷,並堅持創新和為患者提供突破性藥物。

跨國藥企員工主要集中在研發和市場部門,前者源於調整研發戰略,包括介入更有前景的新領域和整合放棄業務萎縮的舊領域;後者根源在於藥企對市場推廣模式的變革和重點產品線的調整,比如更多聘用醫學事務人員,減少銷售代表數量,增加重點產品的人員配置,削減其他人員。

一直以來,跨國藥企都是通過剝離非核心業務調整研發戰略來轉型,而近年來尤其表現在企業的裁員上。

跨國藥企裁員引發裁員浪潮

  • 9月25日,諾華宣佈,將在其總部瑞士裁員2200名,主要涉及藥品生產部門和市場部門,以配合此前曾對外公佈的細胞與基因療法生產基地籌建工程;
  • 9月19日,葛蘭素史克宣佈,將在美國裁減650個職位,包括200個內勤人員,以及450個醫藥代表職位;
  • 9月18日,諾和諾德官方發佈《轉變研發方式的計劃》,宣佈在中國和丹麥裁員400人,作為其研發部門重組的一部分;
  • 9月11日,武田公司公佈了關閉芝加哥地區美國總部的計劃,將關閉1000個相關崗位,並承諾將削減約7%的合併員工;
  • 華爾街日報7月份報道,另一家瑞士製藥巨頭羅氏控股公司也計劃通過關閉其地區辦事處來重組其結構;
  • 2017年11月,全球製藥巨頭禮來(Lilly)公佈了大幅裁員計劃,目標是每年節省5億美元,約2300名員工自願提前退休;
  • 2017年10月,默沙東宣佈重組銷售隊伍,裁員1800人;
  • 2017年8月,梯瓦宣佈裁員7000人,並在2017年結束前退出多個市場,在未來2年內關閉15個工廠。

對於近來跨國藥企轉型的裁員風潮,有業內人士分析,隨著中國醫藥改革,醫藥政策的不斷落地,外資藥企裁員或已成趨勢。

外企裁員潮蔓延,帶量採購後醫藥代表何去何從

藥品專利到期,外企集中發力創新藥

一直以來,重磅專利藥是大型外資藥企業績的主要推動因素。然而,從2011年開始,隨著專利懸崖期的到來,不少重磅原研藥專利到期,仿製藥對原研藥的市場銷售構成衝擊;

而新藥研發進展緩慢,研發的資金需求量很大,且通過審批需要耗費時間較長,再加上藥企的頻繁併購,不少外資藥企開始裁員,以節約資本,集中發力創新藥領域。

帶量採購,減少中間銷售環節

目前,國家多個地方都在實施藥品帶量採購,這一政策的落實將減少企業的銷售環節、降低企業的銷售費用,企業沒有必要保留太多營銷人員。

兩票制衝擊

兩票制之後,監管部門對商業賄賂、收受回扣的督查力度加大,醫藥代表不再進行藥品銷售,製藥企業、尤其是外資藥企也逐漸減少這部分投入;此外,多年來,外資藥企在中國已經完成了市場教育,醫生和患者相對比較認可。

仿製藥競爭愈發激烈

2018年以來,國家對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紅利政策不斷落地,致力於仿製藥替代原研。目前,已有不少原研藥退出中國市場,所以,業內人士指出,仿製藥的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是導致外資藥企裁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此外,人工成本的上漲也將導致外資藥企裁員。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於去年加入ICH,這將極大縮短國際藥品在中國的註冊申請時間。以前國際創新藥物在國內上市,需要重新做臨床試驗。隨著政策的變化,外資藥企縮減在華研發人員也很正常。

而非醫藥專業人員、非主營產品人員、營銷隊伍(醫藥代表)或許是外資藥企裁員的步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