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社會教育成了一場沒有贏家的「軍備競賽」?

美國作家何偉說:“即便是最貧困的人也對書本有一種信奉之情——我幾乎從來沒有遇到過對自己孩子的讀書不抱希望的父母。”我們不自覺地都被拖入了“拼娃”時代,參加了一場“教育軍備競賽”……

01

世上大概沒有比中國父母更怕輸的了。就算是那些曾經鄙視應試教育,發誓要給自己孩子一個“快樂童年”的人,在真正為人父母之後,也發現自己不得不悄悄妥協,開始和孩子一起學起奧數。培養孩子就像準備一場戰爭,一步也馬虎不得。


為什麼中國社會教育成了一場沒有贏家的“軍備競賽”?



說實話我原先是對此頗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的。在我看來,這些焦慮完全是不必要的:現在社會已大大多元化,成才的路徑很多。大學升學率遠比我們那時高得多,到十年後孩子長大,只要不是太笨,恐怕上個大學總不是難事。

尤為重要的是,從我自己周圍的經歷看,高學歷、好大學或好專業,都不足以確保一個人未來的生活就是平順的(更別說取決於相當多其它因素的“幸福”了),甚至都未必保證你事業發展得好、賺的錢多——我們大學同班同學千差萬別的遭際就是明證。那時我開玩笑說,“兩個孩子有一個成才就夠了。實在不行,哪怕他們去開出租車也不錯啊。”

值得慶幸的是,我在家裡有個關鍵的同盟:老婆在這些方面持有和我相當一致的看法,我們對如何教育子女並無分歧。

2

直到今年老大臨近幼兒園畢業,我才開始感覺到家裡的氣氛發生了變化。

由於我們前幾年都是在“散養”,除了滑冰、圍棋等“玩”的課程外,幾乎沒讓孩子去上什麼“有用”的課程,加上學區也一般,我漸漸感受到了老婆的焦慮在擴散。

那時我們一度還曾想讓孩子報考上海實驗學校試試,也做了點準備讓他去上些考前輔導,但去了才知道競爭有多激烈:3000個孩子報名,第一輪簡歷(沒錯,幼兒園孩子也要準備簡歷)就篩掉一大半,剩下的1200個孩子去參加考試,在1個半小時內要答299道題(平均每18秒要答一道題,因此許多人都沒做完),競爭120個名額。


為什麼中國社會教育成了一場沒有贏家的“軍備競賽”?


不必意外,孩子沒能進入最後一輪,似乎接下來唯一的選擇就是去旁邊的菜場小學了。當我說起“沒事啦,我小時候在鄉下,也不算多好的學校,更從沒上過課外輔導班,也這麼過來了”。

她忽然爆發了,說:“你總說你那時,現在完全不一樣了,你懂嗎?如果你覺得沒事,那是因為你根本就沒怎麼關心過現在對這些資源的爭奪有多激烈,都是我在盯著。”說到這裡,她竟然落下淚來。

為什麼中國社會教育成了一場沒有贏家的“軍備競賽”?


3

這裡面隱藏的一個根本焦慮是:外人往往覺得這些家長在拼命不知足地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然而在他們自己的意識裡,卻傾向於覺得那是在爭取“最基本”的資格——一旦放鬆下來,也許連大學都上不了,影響相當長遠的人生。

這種所謂“拼娃”的心態,也許更恰當的描述是“教育的軍備競賽”——為了預防某種更糟的可能,雖然自己在做準備時苦不堪言,但誰也不肯放鬆退出。

在這種情況下,僅僅只是說“你們根本沒必要焦慮”,那就很容易陷入這樣的指責:如果你沒孩子,那麼,“等你有孩子了就知道了”;如果你有孩子,那麼你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是因為你原本就沒怎麼管,又或者是“不知道形勢發生了變化”。僅僅是浮泛地說到“快樂童年”或“素質教育”,根本沒什麼說服力,只會被視為未能深知“水有多深”。

這種“同儕壓力”

造成一種自我封閉的社會輿論環境,認為如果你深切地認識到現實處境和家長的難處,那就一定會採取相似的做法,因為你別無選擇。

就此而言,正反兩方面其實都沒什麼解決之道,因而形成一種新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態勢——典型的心態就是,那些拼娃的家長几乎個個都無奈地說表示,“我也不想這樣啊,但不這樣又有什麼辦法?”

在這種情況下,也就不奇怪為何像百花塾幼升小培訓輔導機構門前竟會出現通宵排隊的盛況了,至於奧數班,既然小升初的擇優考試就是會考奧數題,那不管上頭如何禁止,家長們也肯定還是會去報班。

4

再說到留學,雖然許多教育家反對太小就送孩子出國,還有一些出於更為實利主義的聲音認為現在出國留學得不償失,甚至是貶值的,因為“出去幾年回來,跟不上國內變化,人脈也失去了”,然而這些年留學熱還是愈演愈烈,因為它緩解了父母的焦慮,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另類選項。

由於現在的選拔考試題目都是高度標準化的,且難度不低,別說是未受訓練的孩子,就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也未必能迅速答對。雖然你心裡或許覺得“答出題目其實也只是說明適應了這套考試製度,並不代表真的就智商高或學習能力強”,但顯然的問題是:如果你對孩子放任不管,似乎無助於他順利通過這類考試,更不會使情況變好,除非你真的有幸生了一個讓你特別省心的神童,而那畢竟是小概率事件。


為什麼中國社會教育成了一場沒有贏家的“軍備競賽”?


像《下鄉養兒》裡所寫的,原也是非常特殊的情形。一個人自己怎麼做都可以,但在沒有其他出路或更好選擇的情況下,僅僅勸別人不要拼娃,恐怕不免還會被看作是誤人子弟;而且如果你沒有這樣試過,甚至自己都會懷疑是否有為孩子盡力

正是為了免受這種瀰漫的焦慮感影響,有些人乾脆平日少和其他家長接觸。

雖然很多人憂慮這些年來社會階層在趨於固化,還有不少聲音懷疑教育公平性,或抨擊“寒門難再出貴子”,甚至把“知識改變命運”那句話倒過來用,譏諷(或自嘲)讀博後無出路才真正是“知識改變命運”;然而顯然的嚴峻事實是:如果不接受好的教育,那你更沒機會改善自己的命運。


為什麼中國社會教育成了一場沒有贏家的“軍備競賽”?


不管怎樣,那些拼娃的家長顯然沒人願意放棄希望。又有誰真的能接受子女不如自己出色?正如美國作家何偉在《尋路中國》中感嘆:“即便是最貧困的人也對書本有一種信奉之情——我幾乎從來沒有遇到過對自己孩子的讀書不抱希望的父母。這跟美國有所不同,沒怎麼上過學的美國人不大鼓勵自己的孩子上學,有些社區幾乎已經說不上還有什麼正規的學校教育。”


就算自己曾深受父母“望子成龍”之苦,等我們自己為人父母時,又情不自禁地把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難以接受一個孩子的失敗。

對孩子寄予希望是好事,為孩子付出也無可厚非,只是所有這些,到頭來都需要孩子自身的配合才能發生效力。無論你想給他一個怎樣的人生,那總是他自己的人生,他早晚會奪回支配權。他想要的或許未必是多為人矚目的人生,而只是要一個適合自己的人生。


為什麼中國社會教育成了一場沒有贏家的“軍備競賽”?


如果真要拼娃,那恐怕無論是把他們送去雙語學校還是留學,也都只是家長偷懶省力的辦法——似乎只要花了錢,送他去了夠好的教育機構,自己就算盡心盡力了。

然而,正如教育家杜威曾說過的,“

一個人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是整個教育過程中最不重要的”。確實,孩子最好的老師就是家長。就此而言,我們只要不去多做妨礙孩子成長的事,或許就已經夠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