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我們的教育該給孩子能力,而不只灌輸知識!

什麼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好教育?

家長、老師、學校分別應該秉持怎樣的教育理念?

今天,我們聽聽小崔怎麼說?

崔永元:我們的教育該給孩子能力,而不只灌輸知識!

1對孩子,陪伴永遠是重要的

我認為,孩子是需要陪伴的,但因為工作的緣故,我幾乎每天都要到很晚才回家。為了能和我女兒有更多的時間相處、溝通,我規定自己每逢雙休日一定要抽出一天的時間陪女兒。帶她去划船、爬山、吃快餐,只要是她喜歡的事情,就儘量滿足,讓她開心。

我一般不會輕易承諾,而一旦作出承諾就不會輕易改變。不管工作再忙,如果答應星期六陪女兒出去玩,就一定努力做到,不得不違約時,就會對女兒說明情況,請求她原諒,表示下次會加倍地補償她。家長和孩子之間應該是朋友關係,相互體諒才是最重要的。

2應該鼓勵孩子看書,但不必要求他們一定要看什麼

讀書是很重要的,應該鼓勵孩子多看書。

讀書能幫助一個人提高他的鑑賞能力。有這麼一句話——讀書可能不一定讓你明白,但是你起碼能知道坐在你對面的那個人胡說八道,這就是讀書最大的好處,不讀書你可能永遠是一個糊塗的狀態。

有些家長喜歡讓孩子按照推薦書單來閱讀,但事實上,別人推薦的書儘管很有用,但孩子可能看不下去。只有自己喜歡的書、感到有興趣的書,孩子才會拼命去讀它。我不覺得什麼書對人沒用,我覺得每本書對人都有用

如果非要推薦,我覺得有兩類書可能值得一看:一類是歷史題材的書;一類是人物傳記,這個也是我自己比較偏好的。讀歷史題材會讓你越讀越明白,看得越多越覺得自己是個明白人。人物傳記有一個特別的好處,當你讀完一個人的人物傳記的時候,你會覺得你跟他活了一輩子,又活了別樣的一生。我們每個人只能按照一種方式活一遍,但是當你好好讀一些人物傳記時,你就會發現你能活一百遍,能活一千遍,有各種各樣的活法,這是件幸福的事。

我知道很多孩子是不願意讀書的,我們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去鼓勵或者督促他們讀書,只能說讓孩子先試著讀一讀,哪怕是一兩本,也許他讀上一兩本,就會忽然產生興趣了。

3我的父親向太陽,我的母親像月亮

我對孩子道德上的教育理念來源於我的父母,寬於待人而嚴於律己,這是我家裡傳統的“家風”。

當我很小的時候,有一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家裡養了一隻可愛的花貓,全家都挺寵它。有一天,我早上醒來,聽到花貓在床下喵喵地叫,我翻下床一看,發現花貓不知從哪叼來了兩條黃花魚,一副洋洋得意的樣子。我當時挺高興地把這事告訴了爸爸媽媽。可父母卻帶著我們順著腳印仔細一查,發現黃花魚是花貓從牆外叼來的,而隔牆是國營菜市場。媽媽帶著我和副食品定量供應本,直奔菜市場,向賣魚的叔叔阿姨說清楚情況,把兩條黃花魚的錢付給了他們。結果是貓吃了兩條魚,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少吃了兩條魚。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組織文藝演出,我很喜歡其中一個群舞《地道戰》,但卻沒能被選上,我悶悶不樂地回到家裡,被父親發現了。問清楚是這回事後,父親儘管和學校很熟,卻沒有幫我“說情”的意思,而是哈哈一笑,說:“小小挫折算什麼呢?只要你努力,今後有的是機會。”爸爸的笑容融化我心中的疙瘩,他照樣熱心地關心著這次演出活動。

結果,另一個歌舞節目《行軍路上》選中了我,而且要我演主角——指導員。那次演出非常成功。學校演完後,又去了附近的農村和部隊演。演出結束時,父親作為部隊政委上臺和小演員一一握手,其中也有我。那次握手是我們父子間唯一一次正式握手,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因為我感到那是一次男人對男人的握手,父親的手很有力,讓我感到一種永遠的支持和信任。

我在父母鼓勵下走過了一段很長的路,每走一步,我就長大一分。直到我成名以後,談到父母親時,仍然很動情。我的父親像太陽,光明磊落,我的母親像月亮,溫柔無邊。給我們幼小的心中也注入了光和熱,不給一絲陰暗的心理有存身之地。這是一種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

4我們的教育應該給孩子能力,而非知識灌輸知識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美國世界史的一道題目: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人們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如果人們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意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意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撒克遜會提早200年強大,日耳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老師看完說:“棒,分析得好。”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人家是在培養能力,而我們只是在灌輸知識。

更何況,有些老師根本是在灌輸“死”知識。

我看過我侄子的考試試卷,讓我大為震驚。有一道題目是:一個春天的夜晚,一個久別家鄉的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鄉,於是吟起了一首什麼詩?侄子答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後面是一個大大的叉。而標準答案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理由是:因為是個春天的夜晚,就要寫這句有春風的。

還有個題目:《匆匆》這篇課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寫的,你能把自己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寫下來嗎?我侄子寫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後面一個好大的叉。標準答案竟然是:“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一篇文章,你可以喜歡這句,我可以喜歡那句,難道最喜歡的一句話也要統一麼?我覺得這個題目應該是“你能把老師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寫下來嗎?”才對。

5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們懂得匹夫有責

我十分欣賞北京十一學校,以及它的校長李希貴。這裡講4件小事。

第一件事,我去學校見李校長,去了好幾次,一次都沒去過他的辦公室。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辦公室基本上都被學生佔著。學生有他辦公室的鑰匙,所以我們只能在其他地方談事。

第二件事,他陪我到學校各處看看。有一次我們到一間教室,一開門,那裡有兩個孩子在自習,李校長馬上說:“對不起,打擾你們了。”離開的時候校長又說了句:“對不起,打擾你們了。”這是我第一次見一位校長這樣。

第三件事,那天我拿出一支菸在學校裡抽,忽然聽到有個學生說:“誰在抽菸?”然後旁邊的人就說“崔永元老師在抽菸”。但那個聲音毫不遲疑,接著說:“把煙掐了!”我趕緊把煙掐了。這雖然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我們平時很少見到。我想,這個孩子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這個學校是他們的,他們說了算!我總是在想:在我上學的過程中,如果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我會怎麼辦?我一定跑著去給拿菸灰缸了。

第四件事,我去參加十一學校狂歡節。應孩子們要求,我打扮成了一條蛇,校長則扮成了《哈利·波特》中鄧布利多校長的模樣。我們在後臺,聽到外面的孩子們在不斷歡呼。當喊到我和校長的名字時,我們跑出去,我是倒數第二個上臺,校長是倒數第一個。我很自信,我想當我和校長上臺時,孩子們的歡呼聲一定會更大。結果輪到我出去時,臺下的雪球鋪天蓋地地砸過來。而我很快發現,更多的雪球是給校長準備的。我知道,誰被雪球砸得多,誰就更受學生的愛戴。

就在那一瞬間,我真想哭,因為我覺得我沒有機會上這樣的學校。讓孩子們覺得學校是他們的,我認為這件事太重要了。

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這樣,當孩子們在學校時認為學校是他們的,當他們走上社會時,他們才會覺得國家是他們的,才會真正做到“匹夫有責”,否則,他們永遠只是旁觀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