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升起的新星——蘇州大學

蘇州大學坐落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市,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的美景絲毫不遜色於姑蘇城內的園林。蘇州大學目前的實力也很強悍,恐怕部分985高校都無法望其項背。筆者對蘇州大學比較瞭解,現向諸位簡要介紹下。本系列分為三部分,分別是蘇州大學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冉冉升起的新星——蘇州大學

原東吳大學校門

蘇州大學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東吳大學。東吳大學成立於1900年,由其校區名字(天賜莊校區)即可知其是一所教會大學(基督教監理會創辦),同時代著名的教會大學還有:燕京大學、輔仁大學、聖約翰大學、震旦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大學、之江大學、嶺南大學。東吳大學的著名校友有:李濟深、許德珩、周谷城、榮毅仁、錢偉長、馬寅初、顧維鈞、董寅初、李政道、倪徵噢、查良鏞(金庸)、費孝通、楊絳、談家楨等。

冉冉升起的新星——蘇州大學

查良鏞(金庸)先生

由於東吳大學是基督教大學,故其校訓原為英文,即: “Unto a full –grown Man”,該訓語出自《聖經·新約》以弗所書第四章第十三節,翻譯為中文即為“成為一個完人”。1927年楊永清先生當選首任中國籍校長,1929年學校校政部會議通過第60議案,接受校長楊永清的提議,以“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為中文校訓,原文出自1923年元月國父孫中山先生墨寶。

冉冉升起的新星——蘇州大學

冉冉升起的新星——蘇州大學

蘇州大學的校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個風雨蒼黃的時代,東吳大學率先開辦法律系,主講英美法,國內法學教育形成“南東吳、北朝陽(現在的人民大學)”的格局。1946年,美國主持的對日本戰犯進行的東京大審判採取的是英美法程序。盟國要求國民政府派出法官團、檢察官團赴日參與審判。由於國內法律人才稀缺,國民政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情急之下點名向東吳大學(法學院)要人,最終中國赴遠東軍事法庭的法官、檢察官、顧問等人,幾乎全部來自東吳大學法學院。他們分別是:向哲浚(檢察官)、倪徵燠(首席顧問)、桂裕(檢察官顧問)、鄂森(檢察官顧問)、裘邵恆(首任檢察官秘書)、高文彬(翻譯、檢察官秘書)、方福樞(法官秘書)、楊壽林(法官秘書)、劉繼盛(翻譯)、鄭魯達(翻譯)。可以說,當時的東吳大學法學院是中國法學教育執牛耳者。

冉冉升起的新星——蘇州大學

東京大審判

歷史波詭雲譎,曾經的輝煌都化為雲煙,縹緲而去了。東吳大學於1952年被肢解拆分,被命名為蘇南師範學院,同年更名為江蘇師範學院,在原東吳大學校址辦學。但是,在寶島臺灣,1951年,東吳大學在臺灣覆校,重新撐起東吳人的脊樑。臺灣東吳大學和蘇州大學英文名稱是相同的:Soochow University。 及至1982年,江蘇師範學院正式更名為蘇州大學,20世紀90年代,蘇州大學成功入選國家211工程,開啟了學校建設的新起點。之後,蘇州蠶桑專科學校、蘇州絲綢工學院和蘇州醫學院、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校區等相繼併入蘇州大學。成為現在蘇州大學的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醫學部和軌道交通學院。

冉冉升起的新星——蘇州大學

蘇大鐘樓

並且,東吳大學法學院也迎來了傳承人---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現有教職工86人。其中專任教師66人。教師中有教授23名,副教授28名;博士生導師16人,碩士生導師44人。學院分別於1993年和1998年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法學教育體系完備。本科設有法學專業和知識產權專業,屬首批全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擁有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及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冉冉升起的新星——蘇州大學

中西合璧的王健法學院大樓

諸位如何看待蘇州大學呢?歡迎留言評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