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古巷。石板道。

巷陌深深,錯落縱橫。

蠔殼牆。鑊耳屋。明清和民國的青堂瓦舍,嶺南特色的簷椽梁枋,巧飾雕琢斑駁出老舊時光。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各色各樣的房屋建設,巧奪天工般坐落在這裡。

曲盡其狀,任巷道纏啊繞啊,隱藏著多少故事。多少故事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多少言語來形容這些故事,但有些感覺是言語無法形容的,只能等待著人們自己去發掘,去感受。

遊人的腳步,在石板上碰撞熙攘接踵,聚了,散了,去者已去,來者又來……

沙灣古鎮始建於宋代,歷史悠久,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古老的嶺南民間建築藝術是沙灣古鎮的特色。因地處珠江三角洲中部古海灣的半月形沙灘之畔,故名"沙灣"。 這個有著800多年曆史的古鎮,獨具廣府鄉土韻味文化,有著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特質文化遺產資源,磚雕、木雕、石雕和灰塑等民間工藝精湛,沙灣飄色、醒獅、雕塑、蘭花等是古鎮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體現嶺南建築藝術風格的水磨青磚牆、蠔殼牆、鑊耳風火山牆、磚雕、灰塑、壁畫等也有較好的留存。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蠔殼牆,顧名思義就是用生蠔的殼做成的牆,古代沙灣人用生蠔的殼拌著水泥、石灰做成牆。蠔殼牆最大的特點就是:防火、防蟲,還有冬暖夏涼的效果。通過這面蠔殼牆建築構造,充分體現了古代沙灣人的聰明才智。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除了生蠔牆,沙灣古鎮還有一面奇特的"博物"牆。它是經歷了不同的朝代、由7種材料混合建造而成。北宋末年,沙灣已有零散的人居住,到了明代,人群逐漸多起來,由於沙灣是個島,建築材料很難運入,於是人們就地取材,用泥築牆,一、二層泥牆所含的碎瓷、碎石、貝殼很少。第三層的泥牆就不一樣了,夾雜的碎石、碎碗、碟碎片、爛瓦、貝殼等物明顯增多。到了清朝盛期,牆上的木窗腐爛,屋主就用青磚兩米長的縫隙補上。到了民國時期,牆內外的地面漸漸積高,牆變得矮了,安全隱患也存在了。牆的主人不忍毀掉泥牆,於是在泥牆和青磚上,又砌上了充滿民國色彩的紅磚,這一堵牆卻實實地成為沙灣歷史建材的博物牆。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在這裡漫步欣賞,你會眷戀之情油然而生,時間彷彿在不經意間慢慢地凝固。我在古老的清水井旁踮起腳尖,試圖透過一個個鑊耳屋頂,瞭望遠方的青山。在參觀常規景點之餘,可以在喜歡在有故事的小巷裡穿梭。悠然自得,沒有任何負擔,只有淅淅細雨和濃濃鄉情。若是碰巧一人穿著跟鞋,鞋跟敲擊著麻石鋪就的青石板,發出清脆的聲響,使古巷顯得尤其悠長。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街巷的名稱反映了古鎮的文化底蘊:同德巷、仁和巷、達義巷、昇平人瑞巷、敦厚裡、文林坊大街、進士里巷、孝友巷、步雲里巷、華光巷和承芳裡等,彰顯出儒家忠孝仁義禮智信的觀念,也表達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崇尚。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而這裡也有一個來則必去的地方!就是留耕堂,也是沙灣古鎮的標誌性建築。據資料記載,留耕堂又名何氏大宗祠,始建於元朝至元十二年(即公元1275年),是番禺現存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宏大、造工最精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可以說,它是集元、明、清不同時期建築特色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宮殿。"留耕"二字取自於"陰德源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意即建祠造福後人。留耕堂佔地3300平方米,地勢北高南低,建築佈局依次為大池塘、大天街、山門、儀門(牌坊)、丹墀(天井)、月臺(釣魚臺)、享殿(象賢堂)、寢殿(留耕堂)以及東西廡廊和襯祠。山門前是用大青石鋪成的寬闊大天街(廣場),它正對一個池塘,池塘兩邊是駐馬石和8個安裝旗杆的石座,這是古時考取功名後用於豎旗褒揚的。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在廣東的音樂史中,有"沙灣何氏三傑"之說,而何少霞(1894~1942)便是其中一位。他自幼深受粵劇薰陶,為廣東音樂的產生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其代表作有《春光好》、《桃李爭春》、《將軍試馬》、《夜沉沉》、《白頭吟》、《遊子悲秋》和《一代藝人》等。從整體上看,何少霞故居是一棟花崗岩石腳的青磚牆小平房,是典型的三間兩廊式民宅,簡單而樸素。難以想象,在這麼一條深深的小巷裡,能誕生這麼一位音樂名人。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能在古鎮中感受古樸的氣息,在古祠堂內接觸歲月的脈搏,在廣東音樂發祥地體驗歷史的迴響,在街頭巷尾品嚐地道的小吃,尋找久遠的記憶和遠離喧囂的簡單生活,感受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激烈撞擊,這就是古鎮給人們帶來的。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大巷湧路10號沙灣古鎮

交通信息:

公交車

1. 在番禺市橋乘坐番6、番7、番12、番67(途徑市橋地鐵站)、番68公交車至文體中心(或留耕堂站)下車步行至沙灣古鎮。

2. 遊客可以在廣州火車東站,改乘地鐵至番禺下車,在地鐵市橋站B出口右轉坐67路公交車,沙灣文化中心站下車就到了。

自駕遊

1、廣州方向(1h):廣州南環高速——東新高速(沙灣出口)——市良路(往沙灣方向走4.5公里)——大巷湧路——沙灣古鎮

2、深圳方向(2h):廣深高速(廣州方向)——京港澳高速(虎門.中山.珠海方向)——莞佛高速(順德,三水方向)——南二環高速(欖核出口)——往市橋方向直走過北斗大橋(5公里)——市良路(沙灣方向)——大巷湧路——沙灣古鎮

3、 東莞方向(1.5h):京港澳高速(虎門,中山.珠海方向)——莞佛高速(順德,三水方向)——南二環高速(欖核出口)——往市橋方向直走過北斗大橋(5公里)——市良路(沙灣方向)——大巷湧路——沙灣古鎮

4、佛山方向(1.5h):廣佛高速——廣州南環高速——東新高速(沙灣出口)——市良路(往沙灣方向走4.5公里)——大巷湧路——沙灣古鎮

5、珠海方向(1.5h):廣澳高速——中江高速(順德.南海方向)——廣珠西線(番禺.南沙方向)——南二環高速(欖核出口)——往市橋方向直走過北斗大橋(5公里)——市良路(沙灣方向)——大巷湧路——沙灣古鎮

7、中山方向(1h)中江高速—— 廣珠西線(番禺.南沙方向)——南二環高速(欖核出口)——往市橋方向直走過北斗大橋(5公里)——市良路(沙灣方向)——大巷湧路——沙灣古鎮

8、江門方向(1.5h):中江高速(中山方向)—— 廣珠西線(番禺. 南沙方向)——南二環高速(欖核出口)——往市橋方向直走過北斗大橋(5公里)——市良路(沙灣方向)——大巷湧路——沙灣古鎮


周邊景區:

1. 海鷗島

海鷗島,在番禺區石樓鎮範圍內,面積34.61 平方公里,岸線長37.96公里。島上有沙北、沙南、江鷗、海心等4個行政村和石樓鎮農業開發總公司。島北端的海鷗大橋飛架蓮花山水道與島外連接相通,一條13公里長的區級公路由北往南貫穿全島,村村通車、通水電,基本生活設施較完善。島內主要以種養業為主,種植的主要作物有水稻、香蕉、花卉等;養殖以四大家魚為主,特色養殖有稻田養魚、蝦及養殖禾蟲等。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2. 大隱村

番禺大穩村一處位於廣州番禺區東湧鎮寧靜可愛的村莊,不但有風光旖旎的田園美景,還有濃濃的水鄉風情,可以來這裡嚐嚐清新可口的農家菜,也可以登上游船,伴著兩岸綠意遊覽東湧水上綠道,十分愜意。

鄉遇風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沙灣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