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斤水稻不如1斤廢紙?東北新稻上市,價格看跌!還能收回成本嗎?

水稻最低保護價下調,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每50公斤120元、126元和130元,比2017年分別下調10元、10元和20元。看網友留言評論,市場購銷情況並不是樂觀,稻價自開秤以來呈穩中走低的行情,各方主體收購心態謹慎。後市水稻價格是重演前兩年玉米價格大滑坡?還是有上漲的希望?

1斤水稻不如1斤廢紙?東北新稻上市,價格看跌!還能收回成本嗎?

水稻價格走勢圖 來源:大田知了app

天公不作美

2018年新稻伴隨著東北地區的陰雨天氣上市,稻穀水分普遍偏高,收購後還要進行烘乾,直接加大了貿易商收購成本。同時陰雨天氣,還造成了水稻倒伏,提高了收割成本,而且還不利於水分的降低。可謂是天公不作美,高價難賣。

1斤水稻不如1斤廢紙?東北新稻上市,價格看跌!還能收回成本嗎?

米企在徘徊

黑龍江雖完成了對2013年產水稻的拍賣工作,市場總計成交量約在300萬噸以上,但部分米企的陳糧還未出庫和加工完畢,這對新稻採購有一定的衝擊。尤其是,在新稻米水分普遍偏高的情況下,陳米水分低、價格低、出飯量大,形成了一定的市場吸引力。另一方面,政策仍在主導市場,經過這幾年的市場洗禮,米企大量囤糧的時代彷彿一去不復返,新稻上市以來,米企收購一直保持著謹慎的態度,目前東北產區主要以陳糧購銷為主。

1斤水稻不如1斤廢紙?東北新稻上市,價格看跌!還能收回成本嗎?

政策託底意味不明

一方面,糧食託市政策已進入怪圈,水稻價格市場化,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規律。大批量的糧都進入了糧庫而不是米企,水稻作為國家口糧,主要用途本該是用來食用,如今卻變成了存貯。這使得米企無糧可收,況且次年還要到糧庫採購高價糧。這樣不僅降低了我國米企的市場競爭力,而且國家財政也揹負著沉重的儲存負擔。有報道表明,近些年糧庫中的糧進多出少,以黑龍江2016年產水稻為例,在今年的拍賣中,成交總量不及投放量的三分之一。從優化農產品供給結構,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減輕國家財政負擔較角度出發,首要措施就是逐漸減少託市量,逐步推動水稻價格的市場化。

另一方面,國家有意引導農戶優化種植結構。前兩年國家取消玉米臨儲政策後,東北地區旱改水現象特別突出,因此為了控制水稻面積增加,調低水稻價格,引導價格下行也是舉措之一。

1斤水稻不如1斤廢紙?東北新稻上市,價格看跌!還能收回成本嗎?

新稻後市走勢

國家未啟動最低保護價政策之前,稻價預計會保持低位徘徊。即使託市政策啟動,入庫標準也是衡量水稻價格的標準之一,受今年水稻生長期氣溫低、降雨影響,出米率預計會較往年低,稻價上漲的可能性很小。

結語

回顧年初的政策:國家今年要調減水稻種植面積1000萬畝以上,東北地區重點壓減寒地低產區粳稻面積,這是否意味著東北部分地區新稻價格不僅難有上升可能,而且還面臨著減少水稻補貼或沒有補貼的可能,大有成本都收不回來的可能。

目前市場上流通的主要還是陳稻,其價格走勢較穩,受市場對新稻價格看跌影響較小。儘管如此,從目前的市場報價來看,一向被看做是優質產區的東北稻穀報價1斤僅為一塊五六,一塊七八,可謂是1斤稻穀不如1斤廢紙。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