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複習資料——中國歷史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複習資料——中國歷史

 一、原始社會

(一)原始人群中國的原始社會是與石器時代相始終的,屬於這一階段的原始人類主要有元謀人、藍田人、北京1929年5月,在雲南省元謀縣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元謀人”,距今約l70萬年,是我們已知的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元謀人”會利用自然火進行熟食。考古學家認為元謀人是處在舊石器時代1963年,在陝西省藍田縣的公主嶺和陳家窩兩地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被命名為“藍田人”,距今約1927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北京人”,距今約50萬年。“北京人”已會製造石器,已能使用天然火。知道用火是人類和自然界鬥爭所取得的一個巨大勝利。

(二)氏族公社時期氏族公社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母系氏族:母系氏族是以母系血緣計算,人們只知道其母,不知其父,男子外婚到另一個氏族,女性是生產活動、公共財產的主持者。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相當於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這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最突出的是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又稱“彩陶文化”。前者代表黃河流域的文化遺存,後者代表長江流域的文化遺存。

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會進大了繁榮時期.其中最能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面貌的是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

半坡遺址位於今陝西西安半坡村,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古人類遺址。半坡氏族的人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能夠製造和使用弓箭;種植蔬菜和粟;飼養豬、狗、牛、羊等;已使用彩陶;會建造房屋。半坡氏族的人們形成村落,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河姆渡遺址位於今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村東北,是距今約6千年前的古人類遺址。河姆渡氏族的人們使用骨器、木器、石器和陶器,種植水稻,建造木屋,與半坡氏族的人們一樣形成村落,過著定居生活。

父系氏族: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是龍山文化遺址和大汶口文化遺址。

1928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發現了龍山文化遺址,出土了很多黑陶和其他器物,故龍山文化也稱為“黑陶文化”。龍山文化分佈在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是由仰韶文化發展過來的,反映了由母系氏族公社轉變為父系氏族公社的發展情況。

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山東泰安地區大汶口,距今四五千年,處於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從其遺址墓葬可以看出.已出現了私有財產,有明顯的貧富分化。

父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階段。(二)奴隸社會

1.夏朝

約公元前21世紀。禹的兒子啟在禹死後,破壞了民主選舉部落聯盟首領的慣例,自己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啟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夏朝歷時470餘年,公元前l6世紀,居住在黃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領湯的領導下打敗桀。夏朝滅亡。夏朝的農業已經有相當大的發展,已知釀酒,併發明瞭青銅器鑄造技術,這一創造發明,標誌著中國從夏開始.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銅器時代。夏朝的“夏曆”是我國最早的歷法,以正月為歲首的記歷分法。一直流傳到現代。

2.商朝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奴隸制朝代。從公元前l6世紀到公元前ll世紀。延續600年時間。商朝是我國奴隸制的鼎盛時期,這時已有金屬器物、青銅器冶煉技術和鑄造工藝,為世界歷史所罕見。農耕畜牧及手工業與商業有了明確分工,文字曆法等文化出現。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商朝已有成文法,所以荀子說:“刑名以商”。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商代的文字主要是刻記在甲骨、銅器及其他器物上,其中以刻記在甲骨上為最多,刻記在甲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武王乘商朝內亂,聯合其他部落討伐商紂,激戰於商都郊外的牧野,商兵陣前起義。引周兵攻入商都,商紂王自焚而死,商亡。

3.西周

周武王滅商後建立西周,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韋曲西北)。西周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編制的禮樂制度和建立的完備的宗法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禮”是體現奴隸主貴族統治意志的生活方式,其內容包括國家政治制度、風俗習慣、日常生活儀節等,分吉、兇、軍、賓、嘉五禮,即有關祭祖喪葬、軍族、朝覲盟會和婚冠喜慶儀式,“軍”是配合“禮”的五樂形式。

宗法制度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族制系統,是在父權家長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以嫡長子繼承權的制度。其內容是: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全姬姓宗族的首領,掌握全國最高的政權和族權;每代“天子”都是以嫡長子繼承父位,為下一代的“天子”:每代諸侯也是由嫡長子即位。為下一代的諸侯。宗法制度明確了奴隸主貴族的等級區別,任何人在不同的等級上都要遵循符合自己地位和身份的禮法。否則.要受到刑罰的制裁。

4.春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棄鎬京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社會特點是周王室日漸衰落,大國諸侯先後稱霸。周平王東遷之後.“天子”的威信13益下降,“共主”的地位名存實亡,其直接統治的地域越來越小,春秋中期.“天子”的領地僅限於洛陽及其周邊地區。

春秋初,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不斷髮生戰爭,戰勝的諸侯,迫使其他諸侯承認其領袖地位,成為“霸主”。這一時期先後取得霸主地位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

5.戰國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這期間各國混戰不斷,戰國由此得名。

“戰國七雄”: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至戰國時,諸侯國已為數不多,主要的諸侯國是齊、楚、燕、韓、趙、魏、秦,史稱“戰國七雄”。

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其內容主要是: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軍功.按功授爵;建立縣制;獎勵耕織,禁止棄農經商。秦國經過這次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廢除了舊制度.封建經濟得到發展,秦國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三)封建社會

1.封建統一國家的建立——秦

(1)統一的封建專制與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秦朝建立:經過十年戰爭,秦王贏政於公元前221年滅六國,實現統一,建立秦朝,定都咸陽。秦朝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符合各族人民共同願望.具有重大進步意義。

北擊匈奴:匈奴是居住在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分佈在蒙古高原上,戰國末年以來,常向南方侵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軍30萬北伐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河套一帶)。公元前211年.秦始皇遷3萬戶居民到榆中(今內蒙古河套東北岸)一帶,屯墾開荒。

為防備匈奴的侵擾,秦始皇令蒙恬徵發大批軍民,把戰國時秦、燕、趙三國的長城修補與加固,構築了西起臨洮(今甘肅)。東迄岷縣遼東的古代世界偉大工程的萬里長城。

南統百越:春秋戰國時期,“百越”是我國東南沿海和廣西、雲南~帶居住的越族的統稱,、公行.前221年,秦始皇派尉屠瞧率軍50萬進兵百越地區,公元前214年,秦統一百越.在嶺南地區建置了桂林郡(今廣西)、南海郡(今廣東番禺)和象郡(今越南會安)。至此。秦朝疆域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到南海

(2)陳勝、吳廣農民起義

公元前209年7月,秦徵發去戍守漁陽(今北京密雲縣)的900餘人行至薊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時、因連日大雨道路不通,無法按期趕到漁陽,按秦律規定“失期當斬”。於是.陳勝、吳廣率領眾人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旗幟。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一路撥城破關,所向披靡9月,起義軍逼秦都成陽。面對起義軍的節節勝利,秦二世調集秦軍進行反撲.陳勝、吳廣被叛徒莊賈殺死,起義軍被秦軍隊殘酷鎮壓,起義僅半年.最後失敗。

(3)秦王朝的滅亡

陳勝、吳廣起義後,舊楚名將燕之子項梁和項梁的侄子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起兵響應。不久.原沛縣亭長劉邦歸人梁軍。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率部進入咸陽,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亡。

2.強盛的西漢王朝

(1)劉邦建漢

秦亡後,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劉邦、項羽進行了為期四年的楚漢戰爭,最終以項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而死。劉邦勝利而結束。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定國號漢(史稱西漢或前漢),先定都洛陽,後遷至長安(今陝西西安)。

(2)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

連年戰爭.社會生產受到了嚴重破壞,西漢新政權國庫空虛,財政困難.漢高祖劉邦在政治上推行黃老“無為而治”,在經濟j二採取“休養生息”政策:兵士復員歸農、流亡山澤的人士各歸本土.以飢餓自賣為奴的人,一律免為庶人,抑制商人,限制商人對農民的兼併.輕徭薄賦緩刑。

(3)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統治時期,繼續崇尚黃老“無為而治”政治,沿襲先帝的方針政策.繼續與民休養經過幾十年努力,到景帝末年,兩漢社會經濟發展,農民安定生活、生產,國庫財政充裕,國家由貧變強。歷史上把文、景帝時期寬刑減政.輕徭薄賦,提倡節儉帶來的生產發展,社會安定的局瓣稱為“文景之治”。

(4)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公元前l41年。景帝去世後。子劉徹(漢武帝)即位。漢武帝在位53年,雄才大略.把漢帝國推向了強盛頂點。他執政時期,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准許諸侯王將自己封地再分給其子孫建立侯國,以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解除王國對中央的威脅;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只提倡儒家學說,禁止其他各家思想的傳播,實行了思想的統一;宣揚天子代表天統治人民。神化了皇帝:在長安興辦太學,用儒學培養貴族子弟,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5)劉秀建東漢與光武中興

25年6月,劉秀在酃城(今河北柏鄉)即皇帝位(光武帝),沿用漢國號,後定都洛陽,因洛陽在長安以東,史稱東漢。東漢至219年止,共l94年。

劉秀稱帝后,經過l0餘年的奮戰,到40年統一全國。與此同時,光武帝加強封建專制,大力恢復生產,精兵簡政,釋放奴婢,減租屯糧,安撫流民,全國出現了較為安定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

3.秦漢時期的科技與藝術(1)數學

武帝時期,出現了我國第一部數學著作《周髀算經》,該書是我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錄勾股定理的著作。

漢代的另一部著作是《九章算術》,由246個算術命題和解法記編而成,該書內容極為豐富,應用了分數、負數、比例、開平方、二次方程與聯立一次方程等.其中負數與分數的計算.聯立一次方程的解法,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九章算術》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代數學完整體系的形成。

(2)天文

漢代觀察天象記錄相當豐富,《漢書•五行志》中有關黑子的記錄,是人們公認的觀察黑子的最早記錄.歐洲直到807年才有黑子記錄。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星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著作。

安帝時,張衡根據渾天理論,用銅鑄成了渾天儀;132年.又發明了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

(3)醫學

秦漢時期建立了中國醫學(中醫體系),我國獨特的針灸療法,西漢時得到了發展,最早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成書於西漢,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出自東西漢時期。華佗、張仲景都是東漢時期的著名中醫師。

(4)造紙術

西漢以前,文章是寫在竹簡、木簡或帛上,西漢時期已出現了植物纖維製作麻紙。東漢和帝時期發明了“蔡侯紙”。晉朝時“蔡侯紙”代替了簡帛,成為主要的書寫用料。魏晉以後。我國的造紙術傳向世界,在世界文化的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5)繪畫與雕刻

漢時,裝飾性的壁畫很多,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江蘇邛江縣漢墓出土的木板彩畫與彩繪漆器,都具有構思精巧,畫卷優美的特點。

陝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坑,發掘出的陶製武士俑是秦代陶俑的傑出代表。武士俑高l.75米到1.86米,姿態各異,生氣勃勃,為世界罕見。咸陽茂陵霍去病墓兩旁的石人、石馬代表了西漢時期的雕刻技術水平。石人、石馬都是利用天然石頭形態略為加工而成,造型古樸,渾厚有力。

東漢時期的雕塑,以甘肅威武雷公漢墓中出土的銅馬、銅俑最有代表性。其中“馬踏飛燕”是古代銅塑的珍品。東漢雕塑品流傳下來最多的是石刻畫,其中最著名的是山東嘉祥縣的武梁祠石刻、山東肥城縣的孝武山祠石刻、山東沂南縣的漢墓石刻。這些石刻多系優美的浮雕。它們是我國最早的浮雕藝術品。

4.三國兩晉南北朝

(1)官渡之戰

197年春,曹操先滅袁術,接著又消滅了呂布等,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

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紹的l0多萬大軍在官渡決戰。曹操親率5千精兵夜襲烏巢,燒燬袁紹的軍糧,並乘勝追擊,大敗袁紹。這一戰役史稱“官渡之戰”。“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2)赤壁之戰

曹操統一北方後,企圖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208年,曹操率20多萬大軍南下,與孫權、劉備5萬聯軍在赤壁決戰。孫劉聯軍用火攻曹,曹軍大敗退守北方。這一戰役史稱“赤壁之戰”。

此後,孫權勢力在長江中下游得以鞏固,劉備佔據了湖北、湖南地區,又進佔四川。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三國鼎立

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自立為帝,定都洛陽,建立魏國。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222年。孫權建吳國,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4)西晉的短期統一

三國後期,隨著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魏國力量逐漸強大,而吳、蜀日趨衰落。263年.魏滅蜀。265年,魏權臣司馬炎發動宮廷政變奪取魏政權,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發兵{滅吳,重新統一南北。316年,匈奴兵攻佔長安,西晉亡。西晉的統一前後僅36年。

(5)東晉與十六國;西晉滅亡後,漢族在江東建立東晉政權。公元317年,鎮守建康(今江蘇南京)的晉宗室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東晉政權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治,到公元420年被劉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國103年.歷4代11帝。

十六國即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後稱前趙)及成漢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他們在這個範圍內相繼建立許多國家,北魏史學家崔浩取其中十六個國家來代表這段時期.稱這個時期為“五胡十六國”。

(6)南朝和北朝的興替

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廢東晉皇帝,自立為帝,國號宋。此後的近170年問。南方又先後出現了齊、梁、陳三個朝代,都城均在建康,史稱南朝。南朝中,梁宋疆域最大,齊統治時間最短陳最弱小。

386年,鮮卑族拓拔珪建立北魏。6世紀,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後來,東魏和西魏又各為北齊和北周所代替。北方的這五個朝代總稱北朝,南朝和北朝並存,稱南北朝。

(7)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為了加強統治,北魏孝文帝吸取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經驗.於485年進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頒佈均田令,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服徭役和兵役。為接受漢族文化,494年遷都洛陽;改革鮮卑舊俗著漢服,學說漢話,採漢姓,提倡與漢族通婚。孝文帝的這些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8)文化與藝術

圓周率和“大明曆”:南朝祖沖之求得圓周率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是世界首創,比西方早了l000多年。463年,祖沖之完善了以前的歷法,創造了新曆法“大明曆”。“大明曆”測定一年的日數為365.242"81481日,與近代科學所測定的日數只差50秒。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賈思勰,山東益都人,古代傑出的農學家。他研究了大量的古代農業文獻和農業諺語,訪問老農,結合自己的實踐,著成《齊民要術)10卷,共90篇。該書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農書.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鉅著之一。

馬鈞的機器製造:馬鈞,魏國扶風(今陝西興平)人,製造了方向能夠固定的指南車.他改制了東漢時畢嵐發明的翻車,提水灌田,效率提高了百倍,稱龍骨水車。馬鈞在指南車、龍骨水車中運用的機械原理.國外直到近代才開始運用。

酈道元的《水經注》:酈道元,范陽涿縣(今河北涿縣)人,生活於北魏時期,《水經》原為我國古代記述水遭的地理學專著,書中記述大小河流l37條,l萬餘字。酈道元作注時,補充記述達到1252條,增加近l(1倍,註文約30萬字,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統、文筆絢麗的鉅著。

藝術:這一時期的藝術,以雕塑、繪畫和書法三個方面最為發達。

雕翅的主要成就反映在石窟寺藝術上。石窟寺藝術是一種佛教寺廟建築形式.以鑿山雕像為其特點,其中以甘肅敦煌、山西大同雲岡、河南洛陽龍門三大石窟最為著名。

繪畫方面以佛畫為中心內容,三國東吳的曹不興,被譽為中國佛像畫的鼻祖。繪畫帶動了書法的發展,從東漢末年開始,書法逐漸成為了我國獨特的一種藝術,字體也由篆書、隸書轉變到了楷書。東晉時期的王羲之被人們稱為“書聖”,其子王獻之人稱“小聖”。父子合稱“書聖二王”。

東晉以後,北朝的石刻盛行,其書體稱為北碑體,由於北魏時墓碑多用這種字體.故後人稱這一字體為魏碑。

5.隋唐時期

(1)隋朝的建立及統一全國

580年,周宣帝死,由他8歲的兒子宇文闡即位,即周靜帝,581年楊堅廢周靜帝自立。改國號為隋,定都長安,年號開皇,是為隋文帝。

隋文帝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加強了中央集權,發展了社會經濟,使隋朝的國力蒸蒸日上。587年,隋文帝滅梁國,589年,陳後主被隋活捉,陳亡。隨後,隋平定了陳的殘餘勢力叛亂,南北實現統一。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少數民族對中國北方的統治。自316年西晉滅亡後,北方一直是少數民族統治,前後歷時265年.至此漢族又重新掌握了政權。

(2)改官制創科舉

隋文帝即位後和隋煬帝統治時期,改革官制,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創立科舉制,廢除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選官打破了門第的限制,一些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參加政權管理。

(3)大運河的開鑿

604年,隋文帝死,隋煬帝即位,把都城從長安遷到洛陽,開鑿了大運河,全長四千多華里。南北貫穿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廣大地區,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當時世界上的巨大工程之一。大運河對加強統一,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都起著重大作用。

(4)隋亡唐建

604年7月,文帝次子楊廣乘文帝病重,勾結大官僚楊素殺死文帝,登上皇位,是為隋煬帝。

大業十三年(617)3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隋煬帝孫子楊侑為帝,即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義寧二年(618)五月,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為唐。

(5)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626年,李淵次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其兄皇太子建成後為皇帝,是為唐太宗。從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統治的貞觀年代。在此期間,由於唐太宗君臣勵精圖治,政治清明,社會安定。開創了唐代繁榮昌盛的局面。因而被譽為“貞觀之治”,號稱封建治世。

(6)唐高宗與武則天

649年,唐太宗死,其第9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683年,高宗死,其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690年,武則天自己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7)“開元盛世”

唐玄宗統治前朝,平息了統治集團內部動亂,穩定了政局;任用姚崇、宋璟為相;重視地方官員人選。在唐玄宗的治理下,社會政治比較安定,生產繼續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期。由於這個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因此,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開元盛世”。

(8)“安史之亂”

唐玄宗統治後期,朝政日漸腐敗。755年,節度使安祿山乘唐朝內地兵力空虛,政局混亂,在范陽起兵叛亂,攻佔洛陽、長安。唐玄宗逃往四川。直至763年,唐朝才平息叛亂。這場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唐朝由強盛轉向衰落。

(9)唐末農民起義與唐朝滅亡

公元875年,王仙芝、黃巢先後在河南、山東起義。不久,王仙芝戰死,黃巢採取“避實擊虛”的方針展開流動作戰。881年,起義軍攻古長安,建立“大齊”農民政權。黃巢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唐朝統治.唐朝統治名存實亡。

黃巢農民起義後,唐朝日漸衰落。904年,宣武鎮節度使朱全忠(朱溫)迫昭宗遷都洛陽,隨即遣人殺之。907年,朱全忠廢李代唐稱帝,唐至此滅亡。

(10)文化與藝術

建築:隋唐傑出的工匠李春設計建造了聞名世界的安濟橋。該橋位於趙州(河北趙縣),故又名趙州橋。趙州橋約建於公元605年(大業元年),是用石料建造的一座單孔大弧圈橋,全長50.82米,寬9米,橋的跨度37.45米,橋洞高7.23米。趙州橋距今有l300餘年,經歷了兩次地震與洪水的衝擊,至今仍安然無恙地橫拱在趙縣的汶水上,它反映了隋代先進的建橋技術水平。

唐代的長城,周圍70餘里,規模宏大,佈局嚴整,街道寬闊,殿閣巍峨,聞名當時世界。唐時佛教、寺院建築非常講究,其中長安的走慈恩寺、大興善寺最為有名,大興善寺是西域僧人不空傳佈密宗之所,寺殿祟廠,為長安寺院之冠。大慈恩寺是唐高宗為追念其母長孫皇后所建。故名慈恩。寺內有浮屠,名大雁塔,共7層,高64米,巍峨壯觀。唐代士子中榜後,多於此提名,稱“雁塔題名”。大雁塔至今尚存.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唐代木結構寺院尤為珍貴,現存的有建於782年(建中三年)的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和建於857年(大中十一年)的五臺山佛光寺大殿。這兩座佛殿,是我國現在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物,斗拱粗壯,屋槽外挑,樑架內承,充分體現了我國建築藝術的特點。

雕版印刷:“雕版肇自隋時,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目前存世的最早雕版印刷珍品為868年(鹹通九年)王玢印的《金剛經》。

醫學:隋唐時期的醫學也取得了很大進展,名醫輩出,有很多重要醫學著作問世。

隋朝名醫巢元方著有《諸病源候論》,對醫學的貢獻很大,這是我國第一部詳論疾病的病源和症狀的著作。

唐代名醫孫思邈,今陝西耀州人,著《千金翼方》30卷,收集5300多個處方,他首創複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被後世尊稱為“藥王”。

唐代醫學的另一成就是由蘇敬等人奉唐高宗詔令而編集的《唐新本草》,全書53卷,圖文並茂。收集藥物844種.糾正了原有藥物學著作中的一些謬誤,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佈的藥典。

藝術:唐代石雕氣魄宏偉,獨具特色。四川樂山石雕大佛坐像,高72米,雄偉壯觀.為我國最大的石佛像。太宗墓前浮雕石刻六匹駿馬,世稱“昭陵六駿”,線條簡練有力,形態遒勁逼真。此外,乾陵和順陵的巨大雕刻群都極為壯觀、精湛,是石雕中的珍品。

唐墓中出土的三彩唐俑,無論是人物俑還是動物俑,無不表情生動,充滿活力,顯示出藝人們高超的造型技藝。在世界藝術叢林中都享有盛譽。

唐玄宗時的吳道玄(又名吳道子)有“畫聖”之稱。他的人物畫,運用暈染法非常成功,富有立體感.所畫人物的衣帶,看上去會隨風飄動,因而有“吳帶當風”的稱譽。另有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擅長金碧山水畫(清秀山水),色彩絢麗,描繪細膩,具有濃厚的貴族氣息,為山水畫北派之祖。王維則首創水墨山水畫,使筆簡練,色彩淡雅,富於想象,後人評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為南派之祖。

唐代的書法藝術,名家很多,書體繁茂,在我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初唐盛行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的書法。中唐顏真卿,書體有了新的創造,他打破五體的嬌媚,自創肥厚大方端莊而雄偉的顏體,對後世影響很大。後唐的書法大家是柳公權,他融合諸家筆法,自創一體,他的字不僅嚴謹.而且具有開闊疏朗的神致。

唐代的草書以張旭、懷素最有名。唐人賀知章稱張旭“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世稱“草聖”。懷素也善草書,他融合篆書筆法,有所創造,字跡剛勁有力又婉轉多姿,如龍蛇競走,變化自如,稱為“狂草”。

6.五代遼宋夏金元(1)五代十國

從907年節度使朱全忠(朱溫)廢唐建立後梁,到960年北宋建立,黃河流域相繼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更替,統治北方長達50多年,史稱五代。與五代同時,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出現過l0個割據政權交替並存,總稱十國。

(2)契丹的興起與遼國的建立

契丹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原先居住在遼河一帶,過著遊牧、漁獵生活,後遷至長城以北開始建造城郭和農耕。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並於916年稱帝,建契丹國。耶律阿保機任用漢族知識分子制定典章制度,創制契丹文字,他就是遼太祖。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

(3)陳橋兵變與北宋統一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東京(河南開封)東北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在鞏固了原後周境內的統治後,開始了統一南北的事業。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親率大軍攻陷北漢,十國中的最後一國終被征服,唐末五代以來軍閥割據的局面終告結束.全國重歸統一。

(4)元昊建立西夏

西夏是党項族建立的政權,居住在寧夏、甘肅和陝西西北一帶,過著遊牧生活。1038年,元昊稱大夏國皇帝。西夏政權建立後,與北宋多次發生戰爭。

(5)女真的興起與北宋的滅亡

女真是我國東北的古老少數民族,過著漁獵生活,契丹建國後,受契丹的剝削和壓迫。l2世紀初,完顏阿骨打領導女真反抗遼,建立金政權。

金滅遼後,瞭解到北宋統治腐朽、防備空虛,於1126年大舉進攻北宋。宋徽宗將皇位傳給兒子宋欽宗,後欽宗將抵抗派將領李綱罷免。不久,東京被攻陷。次年,金軍擄走徽宗、欽宗二帝。北宋滅亡。

(6)南宋的建立與金“紹興和議”

1127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應天(今河南商丘)稱帝,為宋高宗,後來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1129年到ll30年間,金兵大舉南下,宋高宗向金兵求和。1137年(紹興七年)12月,宋高宗獲悉

金願意議和的消息後,立即再度啟用秦檜為宰相兼樞密使。他們不顧岳飛、韓世忠、胡栓等文武大臣的反對,加緊投降活動。

1141年(紹興十一年)11月,南宋投降派與金簽訂了臭名昭著的“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宋每年向金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宋金疆界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宋割唐(河南唐河)鄧(鄧縣)二州及南(陝西商縣)、秦(甘肅天水市)---'kH之半給金。至此,宋金南北對峙的局面最後確立。

(7)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草原的古老民族,大小部落過百。1189年。鐵木真被推選為蒙古部落的首領.經過l0餘年戰爭。鐵木真統一了蒙古。l206年,蒙古部落共推鐵木真為全蒙古大汗,尊稱“成吉思汗”,意為強大的至高無上的君主。

(8)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1260年3月,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北)繼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國號元,忽必烈是元世祖。l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南宋亡,1279年。元軍消滅了南宋殘餘力量,元朝統一了全國。元朝的統一,結束了中國歷史上自五代以來分裂割據和南北長期對峙的局面.促進了全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9)行省制與宣政院

元朝是我國疆域最遼闊的朝代,民族眾多。為了加強對廣闊疆域、各族人民進行有效統治,元政府實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附近地區。在其他地區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這一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元朝在中央設置宣政院.負責管理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委派官吏,駐紮軍隊,清查戶口,徵收賦稅,實行有效管轄,使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域。

(10)科學技術

宋朝是中國古代科技史的鼎盛時期。北宋畢異發明了活字印刷。人們創造了懸掛型指南針、水浮和支撐式的指南工具,並被廣泛用於航海上,火藥、火器在宋朝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和應用。

天文學方面,北宋天文學家蘇頌和韓公廉等人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結構複雜、自動運轉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被國際公認為天文鐘的始祖。元代科學家郭守敬修訂的《授時歷》,計算出一年為365.2425日,比地球繞日一週的周差只差26秒,與現行的格里哥利歷相等。但卻早於格里哥利歷300年。

北宋人沈括晚年所著《夢溪筆談》30卷,是科學史上的不朽名著,這部鉅著以筆記形式,縱論政治、軍事、歷史、文學藝術以及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各個領域,是作者對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成就的總結。

7.明清時期

(1)朱元璋建立明朝

1368年。參加元末紅巾軍起義的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明朝建立後,用了近20年的時間。掃平割據勢力,完成了統一。

(2)加強專制主義統治

明太祖即位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中央機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屬於皇帝,地方機構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設布政使掌管民政、財政;設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司掌管刑法:又置都指揮使司,設指揮使管理軍政,合稱“三司”,三司都直接受命於中央。佈政便是朝廷派駐地方的代表.執行中央政令,全國設l3個布政使司俗稱省。便於皇帝控制。

(3)完備學校制度和科舉制度

明朝學校分為國子學和府(州)縣學兩種,國子學的學生叫做“監生”,多為官僚地主的子弟.結業後可直接做官或通過科舉做官。府(州)縣學中試的學生叫做“生員”(通稱“秀才”),“生員(秀才)”至佈政習(省)參加鄉試,合格的稱作“舉人”。“舉人”到京師參加禮部的會試,考中者稱為“貢士”。“貢士”經皇帝主持的殿試(複試),考中後為“進士”。“進士”分為一、二、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1370年,明朝政府設科舉,規定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是種特殊文體,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八個部分組成。考試以《四書》和《五經》命題,《四書》要以朱熹的注為依據。(4)鄭和下西洋

從1405年一l433年,鄭和先後七次航海,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鄭和的船隊由五六十隻船兩萬多人組成,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航行早80多年。鄭和是我國和世界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

(5)遷都北京

洪武時期,都城應天(南京)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國防重心卻在北京。永樂時。因削藩王兵權.北方空虛。蒙古騎兵倏忽馳驟,威脅邊境安全,因而明成祖決定把國防中心北移.遷都北京。

1424年正月,明朝都城正式遷至北京。以應天府為南京,成為留城。(6)滿族的興起和明與後金的戰爭

滿族是女真的後裔,明初,女真族分為東海女真、海面女真和建州女真三部。明朝後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滿族。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建立了後金政權,脫離明中央政府的控制。1618年,努爾哈赤宣佈與明廷有“七大恨”,誓師伐明。1621年,努爾哈赤陷瀋陽、破遼陽,奪遼東70餘城。1625年後,金遷都瀋陽,改稱盛京。l636年,皇太極在瀋陽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7)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和明朝滅亡

明朝末年,宦官專權,土地高度集中,賦稅繁重,連年災荒,莊稼顆粒無收,陝北地區尤為嚴重。1628年,陝北農民起義爆發。農民起義軍領袖高迎祥戰死後,起義軍主力分別由李自成和張獻忠率領。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進入河南後,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爭已經發展到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新水平。l644年3月,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明崇禎帝吊死在紫禁城後的煤山(今景山)明亡。

(8)清軍入關

當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北京後,清軍大舉南下,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1644年4月,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與吳三桂在山海關進行激戰,清軍猝然襲擊,農民軍戰敗,清軍入關。5月,清軍攻佔北京,清世祖順治帝定都北京,清朝逐步統一全國。

(9)科學技術

明清的科學技術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對傳統技術的總結和研究達到新的高度:二是中西科技的交流加強,一批近代科學技術開始傳人中國。

明清時期出現了一批具有總結性和實用價值的科學技術成果。在這些科學技術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和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本草綱目》:“本草”是我國古代藥典的通稱。李時珍(公元l518--1593)。今湖北人。他從35歲起,一邊行醫,一邊鑽研藥方。用了27年時間,著成了《本草綱目》。該《本草綱目》52卷,分16部60類,l90餘萬字,記載藥物l892種,附圖ll00餘幅。該書把中國傳統中醫藥技術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農政全書》:徐光啟(公元l562--1633年),今上海市人。他潛心收集農學典籍,並自己實驗、著成了《農政全書》。該《農政全書》50卷,採用文獻200多種,系統總結了明代以前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是傳統農業生產的集大成之作。

《天工開物》:宋應星(公元l587一?),今江西奉新人。他是明末傑出的科學家,其所著《天工開物》共18篇,系統描述了生產原料、生產設備、生產過程以及主要技術數據,對明末各工業部門的生產技術均有涉及,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

《徐霞客遊記》:徐弘祖( 一、原始社會

(一)原始人群中國的原始社會是與石器時代相始終的,屬於這一階段的原始人類主要有元謀人、藍田人、北京1929年5月,在雲南省元謀縣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元謀人”,距今約l70萬年,是我們已知的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元謀人”會利用自然火進行熟食。考古學家認為元謀人是處在舊石器時代1963年,在陝西省藍田縣的公主嶺和陳家窩兩地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被命名為“藍田人”,距今約1927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北京人”,距今約50萬年。“北京人”已會製造石器,已能使用天然火。知道用火是人類和自然界鬥爭所取得的一個巨大勝利。

(二)氏族公社時期氏族公社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母系氏族:母系氏族是以母系血緣計算,人們只知道其母,不知其父,男子外婚到另一個氏族,女性是生產活動、公共財產的主持者。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相當於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這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最突出的是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又稱“彩陶文化”。前者代表黃河流域的文化遺存,後者代表長江流域的文化遺存。

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會進大了繁榮時期.其中最能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面貌的是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

半坡遺址位於今陝西西安半坡村,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古人類遺址。半坡氏族的人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能夠製造和使用弓箭;種植蔬菜和粟;飼養豬、狗、牛、羊等;已使用彩陶;會建造房屋。半坡氏族的人們形成村落,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河姆渡遺址位於今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村東北,是距今約6千年前的古人類遺址。河姆渡氏族的人們使用骨器、木器、石器和陶器,種植水稻,建造木屋,與半坡氏族的人們一樣形成村落,過著定居生活。

父系氏族: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是龍山文化遺址和大汶口文化遺址。

1928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發現了龍山文化遺址,出土了很多黑陶和其他器物,故龍山文化也稱為“黑陶文化”。龍山文化分佈在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是由仰韶文化發展過來的,反映了由母系氏族公社轉變為父系氏族公社的發展情況。

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山東泰安地區大汶口,距今四五千年,處於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從其遺址墓葬可以看出.已出現了私有財產,有明顯的貧富分化。

父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階段。(二)奴隸社會

1.夏朝

約公元前21世紀。禹的兒子啟在禹死後,破壞了民主選舉部落聯盟首領的慣例,自己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啟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夏朝歷時470餘年,公元前l6世紀,居住在黃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領湯的領導下打敗桀。夏朝滅亡。夏朝的農業已經有相當大的發展,已知釀酒,併發明瞭青銅器鑄造技術,這一創造發明,標誌著中國從夏開始.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銅器時代。夏朝的“夏曆”是我國最早的歷法,以正月為歲首的記歷分法。一直流傳到現代。

2.商朝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奴隸制朝代。從公元前l6世紀到公元前ll世紀。延續600年時間。商朝是我國奴隸制的鼎盛時期,這時已有金屬器物、青銅器冶煉技術和鑄造工藝,為世界歷史所罕見。農耕畜牧及手工業與商業有了明確分工,文字曆法等文化出現。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商朝已有成文法,所以荀子說:“刑名以商”。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商代的文字主要是刻記在甲骨、銅器及其他器物上,其中以刻記在甲骨上為最多,刻記在甲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武王乘商朝內亂,聯合其他部落討伐商紂,激戰於商都郊外的牧野,商兵陣前起義。引周兵攻入商都,商紂王自焚而死,商亡。

3.西周

周武王滅商後建立西周,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韋曲西北)。西周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編制的禮樂制度和建立的完備的宗法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禮”是體現奴隸主貴族統治意志的生活方式,其內容包括國家政治制度、風俗習慣、日常生活儀節等,分吉、兇、軍、賓、嘉五禮,即有關祭祖喪葬、軍族、朝覲盟會和婚冠喜慶儀式,“軍”是配合“禮”的五樂形式。

宗法制度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族制系統,是在父權家長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以嫡長子繼承權的制度。其內容是: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全姬姓宗族的首領,掌握全國最高的政權和族權;每代“天子”都是以嫡長子繼承父位,為下一代的“天子”:每代諸侯也是由嫡長子即位。為下一代的諸侯。宗法制度明確了奴隸主貴族的等級區別,任何人在不同的等級上都要遵循符合自己地位和身份的禮法。否則.要受到刑罰的制裁。

4.春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棄鎬京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社會特點是周王室日漸衰落,大國諸侯先後稱霸。周平王東遷之後.“天子”的威信13益下降,“共主”的地位名存實亡,其直接統治的地域越來越小,春秋中期.“天子”的領地僅限於洛陽及其周邊地區。

春秋初,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不斷髮生戰爭,戰勝的諸侯,迫使其他諸侯承認其領袖地位,成為“霸主”。這一時期先後取得霸主地位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

5.戰國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這期間各國混戰不斷,戰國由此得名。

“戰國七雄”: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至戰國時,諸侯國已為數不多,主要的諸侯國是齊、楚、燕、韓、趙、魏、秦,史稱“戰國七雄”。

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其內容主要是: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軍功.按功授爵;建立縣制;獎勵耕織,禁止棄農經商。秦國經過這次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廢除了舊制度.封建經濟得到發展,秦國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三)封建社會

1.封建統一國家的建立——秦

(1)統一的封建專制與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秦朝建立:經過十年戰爭,秦王贏政於公元前221年滅六國,實現統一,建立秦朝,定都咸陽。秦朝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符合各族人民共同願望.具有重大進步意義。

北擊匈奴:匈奴是居住在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分佈在蒙古高原上,戰國末年以來,常向南方侵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軍30萬北伐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河套一帶)。公元前211年.秦始皇遷3萬戶居民到榆中(今內蒙古河套東北岸)一帶,屯墾開荒。

為防備匈奴的侵擾,秦始皇令蒙恬徵發大批軍民,把戰國時秦、燕、趙三國的長城修補與加固,構築了西起臨洮(今甘肅)。東迄岷縣遼東的古代世界偉大工程的萬里長城。

南統百越:春秋戰國時期,“百越”是我國東南沿海和廣西、雲南~帶居住的越族的統稱,、公行.前221年,秦始皇派尉屠瞧率軍50萬進兵百越地區,公元前214年,秦統一百越.在嶺南地區建置了桂林郡(今廣西)、南海郡(今廣東番禺)和象郡(今越南會安)。至此。秦朝疆域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到南海

(2)陳勝、吳廣農民起義

公元前209年7月,秦徵發去戍守漁陽(今北京密雲縣)的900餘人行至薊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時、因連日大雨道路不通,無法按期趕到漁陽,按秦律規定“失期當斬”。於是.陳勝、吳廣率領眾人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旗幟。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一路撥城破關,所向披靡9月,起義軍逼秦都成陽。面對起義軍的節節勝利,秦二世調集秦軍進行反撲.陳勝、吳廣被叛徒莊賈殺死,起義軍被秦軍隊殘酷鎮壓,起義僅半年.最後失敗。

(3)秦王朝的滅亡

陳勝、吳廣起義後,舊楚名將燕之子項梁和項梁的侄子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起兵響應。不久.原沛縣亭長劉邦歸人梁軍。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率部進入咸陽,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亡。

2.強盛的西漢王朝

(1)劉邦建漢

秦亡後,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劉邦、項羽進行了為期四年的楚漢戰爭,最終以項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而死。劉邦勝利而結束。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定國號漢(史稱西漢或前漢),先定都洛陽,後遷至長安(今陝西西安)。

(2)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

連年戰爭.社會生產受到了嚴重破壞,西漢新政權國庫空虛,財政困難.漢高祖劉邦在政治上推行黃老“無為而治”,在經濟j二採取“休養生息”政策:兵士復員歸農、流亡山澤的人士各歸本土.以飢餓自賣為奴的人,一律免為庶人,抑制商人,限制商人對農民的兼併.輕徭薄賦緩刑。

(3)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統治時期,繼續崇尚黃老“無為而治”政治,沿襲先帝的方針政策.繼續與民休養經過幾十年努力,到景帝末年,兩漢社會經濟發展,農民安定生活、生產,國庫財政充裕,國家由貧變強。歷史上把文、景帝時期寬刑減政.輕徭薄賦,提倡節儉帶來的生產發展,社會安定的局瓣稱為“文景之治”。

(4)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公元前l41年。景帝去世後。子劉徹(漢武帝)即位。漢武帝在位53年,雄才大略.把漢帝國推向了強盛頂點。他執政時期,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准許諸侯王將自己封地再分給其子孫建立侯國,以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解除王國對中央的威脅;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只提倡儒家學說,禁止其他各家思想的傳播,實行了思想的統一;宣揚天子代表天統治人民。神化了皇帝:在長安興辦太學,用儒學培養貴族子弟,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5)劉秀建東漢與光武中興

25年6月,劉秀在酃城(今河北柏鄉)即皇帝位(光武帝),沿用漢國號,後定都洛陽,因洛陽在長安以東,史稱東漢。東漢至219年止,共l94年。

劉秀稱帝后,經過l0餘年的奮戰,到40年統一全國。與此同時,光武帝加強封建專制,大力恢復生產,精兵簡政,釋放奴婢,減租屯糧,安撫流民,全國出現了較為安定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

3.秦漢時期的科技與藝術(1)數學

武帝時期,出現了我國第一部數學著作《周髀算經》,該書是我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錄勾股定理的著作。

漢代的另一部著作是《九章算術》,由246個算術命題和解法記編而成,該書內容極為豐富,應用了分數、負數、比例、開平方、二次方程與聯立一次方程等.其中負數與分數的計算.聯立一次方程的解法,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九章算術》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代數學完整體系的形成。

(2)天文

漢代觀察天象記錄相當豐富,《漢書•五行志》中有關黑子的記錄,是人們公認的觀察黑子的最早記錄.歐洲直到807年才有黑子記錄。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星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著作。

安帝時,張衡根據渾天理論,用銅鑄成了渾天儀;132年.又發明了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

(3)醫學

秦漢時期建立了中國醫學(中醫體系),我國獨特的針灸療法,西漢時得到了發展,最早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成書於西漢,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出自東西漢時期。華佗、張仲景都是東漢時期的著名中醫師。

(4)造紙術

西漢以前,文章是寫在竹簡、木簡或帛上,西漢時期已出現了植物纖維製作麻紙。東漢和帝時期發明了“蔡侯紙”。晉朝時“蔡侯紙”代替了簡帛,成為主要的書寫用料。魏晉以後。我國的造紙術傳向世界,在世界文化的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5)繪畫與雕刻

漢時,裝飾性的壁畫很多,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江蘇邛江縣漢墓出土的木板彩畫與彩繪漆器,都具有構思精巧,畫卷優美的特點。

陝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坑,發掘出的陶製武士俑是秦代陶俑的傑出代表。武士俑高l.75米到1.86米,姿態各異,生氣勃勃,為世界罕見。咸陽茂陵霍去病墓兩旁的石人、石馬代表了西漢時期的雕刻技術水平。石人、石馬都是利用天然石頭形態略為加工而成,造型古樸,渾厚有力。

東漢時期的雕塑,以甘肅威武雷公漢墓中出土的銅馬、銅俑最有代表性。其中“馬踏飛燕”是古代銅塑的珍品。東漢雕塑品流傳下來最多的是石刻畫,其中最著名的是山東嘉祥縣的武梁祠石刻、山東肥城縣的孝武山祠石刻、山東沂南縣的漢墓石刻。這些石刻多系優美的浮雕。它們是我國最早的浮雕藝術品。

4.三國兩晉南北朝

(1)官渡之戰

197年春,曹操先滅袁術,接著又消滅了呂布等,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

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紹的l0多萬大軍在官渡決戰。曹操親率5千精兵夜襲烏巢,燒燬袁紹的軍糧,並乘勝追擊,大敗袁紹。這一戰役史稱“官渡之戰”。“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2)赤壁之戰

曹操統一北方後,企圖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208年,曹操率20多萬大軍南下,與孫權、劉備5萬聯軍在赤壁決戰。孫劉聯軍用火攻曹,曹軍大敗退守北方。這一戰役史稱“赤壁之戰”。

此後,孫權勢力在長江中下游得以鞏固,劉備佔據了湖北、湖南地區,又進佔四川。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三國鼎立

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自立為帝,定都洛陽,建立魏國。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222年。孫權建吳國,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4)西晉的短期統一

三國後期,隨著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魏國力量逐漸強大,而吳、蜀日趨衰落。263年.魏滅蜀。265年,魏權臣司馬炎發動宮廷政變奪取魏政權,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發兵{滅吳,重新統一南北。316年,匈奴兵攻佔長安,西晉亡。西晉的統一前後僅36年。

(5)東晉與十六國;西晉滅亡後,漢族在江東建立東晉政權。公元317年,鎮守建康(今江蘇南京)的晉宗室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東晉政權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治,到公元420年被劉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國103年.歷4代11帝。

十六國即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後稱前趙)及成漢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他們在這個範圍內相繼建立許多國家,北魏史學家崔浩取其中十六個國家來代表這段時期.稱這個時期為“五胡十六國”。

(6)南朝和北朝的興替

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廢東晉皇帝,自立為帝,國號宋。此後的近170年問。南方又先後出現了齊、梁、陳三個朝代,都城均在建康,史稱南朝。南朝中,梁宋疆域最大,齊統治時間最短陳最弱小。

386年,鮮卑族拓拔珪建立北魏。6世紀,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後來,東魏和西魏又各為北齊和北周所代替。北方的這五個朝代總稱北朝,南朝和北朝並存,稱南北朝。

(7)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為了加強統治,北魏孝文帝吸取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經驗.於485年進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頒佈均田令,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服徭役和兵役。為接受漢族文化,494年遷都洛陽;改革鮮卑舊俗著漢服,學說漢話,採漢姓,提倡與漢族通婚。孝文帝的這些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8)文化與藝術

圓周率和“大明曆”:南朝祖沖之求得圓周率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是世界首創,比西方早了l000多年。463年,祖沖之完善了以前的歷法,創造了新曆法“大明曆”。“大明曆”測定一年的日數為365.242"81481日,與近代科學所測定的日數只差50秒。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賈思勰,山東益都人,古代傑出的農學家。他研究了大量的古代農業文獻和農業諺語,訪問老農,結合自己的實踐,著成《齊民要術)10卷,共90篇。該書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農書.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鉅著之一。

馬鈞的機器製造:馬鈞,魏國扶風(今陝西興平)人,製造了方向能夠固定的指南車.他改制了東漢時畢嵐發明的翻車,提水灌田,效率提高了百倍,稱龍骨水車。馬鈞在指南車、龍骨水車中運用的機械原理.國外直到近代才開始運用。

酈道元的《水經注》:酈道元,范陽涿縣(今河北涿縣)人,生活於北魏時期,《水經》原為我國古代記述水遭的地理學專著,書中記述大小河流l37條,l萬餘字。酈道元作注時,補充記述達到1252條,增加近l(1倍,註文約30萬字,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統、文筆絢麗的鉅著。

藝術:這一時期的藝術,以雕塑、繪畫和書法三個方面最為發達。

雕翅的主要成就反映在石窟寺藝術上。石窟寺藝術是一種佛教寺廟建築形式.以鑿山雕像為其特點,其中以甘肅敦煌、山西大同雲岡、河南洛陽龍門三大石窟最為著名。

繪畫方面以佛畫為中心內容,三國東吳的曹不興,被譽為中國佛像畫的鼻祖。繪畫帶動了書法的發展,從東漢末年開始,書法逐漸成為了我國獨特的一種藝術,字體也由篆書、隸書轉變到了楷書。東晉時期的王羲之被人們稱為“書聖”,其子王獻之人稱“小聖”。父子合稱“書聖二王”。

東晉以後,北朝的石刻盛行,其書體稱為北碑體,由於北魏時墓碑多用這種字體.故後人稱這一字體為魏碑。

5.隋唐時期

(1)隋朝的建立及統一全國

580年,周宣帝死,由他8歲的兒子宇文闡即位,即周靜帝,581年楊堅廢周靜帝自立。改國號為隋,定都長安,年號開皇,是為隋文帝。

隋文帝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加強了中央集權,發展了社會經濟,使隋朝的國力蒸蒸日上。587年,隋文帝滅梁國,589年,陳後主被隋活捉,陳亡。隨後,隋平定了陳的殘餘勢力叛亂,南北實現統一。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少數民族對中國北方的統治。自316年西晉滅亡後,北方一直是少數民族統治,前後歷時265年.至此漢族又重新掌握了政權。

(2)改官制創科舉

隋文帝即位後和隋煬帝統治時期,改革官制,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創立科舉制,廢除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選官打破了門第的限制,一些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參加政權管理。

(3)大運河的開鑿

604年,隋文帝死,隋煬帝即位,把都城從長安遷到洛陽,開鑿了大運河,全長四千多華里。南北貫穿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廣大地區,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當時世界上的巨大工程之一。大運河對加強統一,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都起著重大作用。

(4)隋亡唐建

604年7月,文帝次子楊廣乘文帝病重,勾結大官僚楊素殺死文帝,登上皇位,是為隋煬帝。

大業十三年(617)3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隋煬帝孫子楊侑為帝,即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義寧二年(618)五月,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為唐。

(5)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626年,李淵次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其兄皇太子建成後為皇帝,是為唐太宗。從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統治的貞觀年代。在此期間,由於唐太宗君臣勵精圖治,政治清明,社會安定。開創了唐代繁榮昌盛的局面。因而被譽為“貞觀之治”,號稱封建治世。

(6)唐高宗與武則天

649年,唐太宗死,其第9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683年,高宗死,其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690年,武則天自己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7)“開元盛世”

唐玄宗統治前朝,平息了統治集團內部動亂,穩定了政局;任用姚崇、宋璟為相;重視地方官員人選。在唐玄宗的治理下,社會政治比較安定,生產繼續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期。由於這個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因此,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開元盛世”。

(8)“安史之亂”

唐玄宗統治後期,朝政日漸腐敗。755年,節度使安祿山乘唐朝內地兵力空虛,政局混亂,在范陽起兵叛亂,攻佔洛陽、長安。唐玄宗逃往四川。直至763年,唐朝才平息叛亂。這場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唐朝由強盛轉向衰落。

(9)唐末農民起義與唐朝滅亡

公元875年,王仙芝、黃巢先後在河南、山東起義。不久,王仙芝戰死,黃巢採取“避實擊虛”的方針展開流動作戰。881年,起義軍攻古長安,建立“大齊”農民政權。黃巢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唐朝統治.唐朝統治名存實亡。

黃巢農民起義後,唐朝日漸衰落。904年,宣武鎮節度使朱全忠(朱溫)迫昭宗遷都洛陽,隨即遣人殺之。907年,朱全忠廢李代唐稱帝,唐至此滅亡。

(10)文化與藝術

建築:隋唐傑出的工匠李春設計建造了聞名世界的安濟橋。該橋位於趙州(河北趙縣),故又名趙州橋。趙州橋約建於公元605年(大業元年),是用石料建造的一座單孔大弧圈橋,全長50.82米,寬9米,橋的跨度37.45米,橋洞高7.23米。趙州橋距今有l300餘年,經歷了兩次地震與洪水的衝擊,至今仍安然無恙地橫拱在趙縣的汶水上,它反映了隋代先進的建橋技術水平。

唐代的長城,周圍70餘里,規模宏大,佈局嚴整,街道寬闊,殿閣巍峨,聞名當時世界。唐時佛教、寺院建築非常講究,其中長安的走慈恩寺、大興善寺最為有名,大興善寺是西域僧人不空傳佈密宗之所,寺殿祟廠,為長安寺院之冠。大慈恩寺是唐高宗為追念其母長孫皇后所建。故名慈恩。寺內有浮屠,名大雁塔,共7層,高64米,巍峨壯觀。唐代士子中榜後,多於此提名,稱“雁塔題名”。大雁塔至今尚存.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唐代木結構寺院尤為珍貴,現存的有建於782年(建中三年)的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和建於857年(大中十一年)的五臺山佛光寺大殿。這兩座佛殿,是我國現在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物,斗拱粗壯,屋槽外挑,樑架內承,充分體現了我國建築藝術的特點。

雕版印刷:“雕版肇自隋時,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目前存世的最早雕版印刷珍品為868年(鹹通九年)王玢印的《金剛經》。

醫學:隋唐時期的醫學也取得了很大進展,名醫輩出,有很多重要醫學著作問世。

隋朝名醫巢元方著有《諸病源候論》,對醫學的貢獻很大,這是我國第一部詳論疾病的病源和症狀的著作。

唐代名醫孫思邈,今陝西耀州人,著《千金翼方》30卷,收集5300多個處方,他首創複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被後世尊稱為“藥王”。

唐代醫學的另一成就是由蘇敬等人奉唐高宗詔令而編集的《唐新本草》,全書53卷,圖文並茂。收集藥物844種.糾正了原有藥物學著作中的一些謬誤,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佈的藥典。

藝術:唐代石雕氣魄宏偉,獨具特色。四川樂山石雕大佛坐像,高72米,雄偉壯觀.為我國最大的石佛像。太宗墓前浮雕石刻六匹駿馬,世稱“昭陵六駿”,線條簡練有力,形態遒勁逼真。此外,乾陵和順陵的巨大雕刻群都極為壯觀、精湛,是石雕中的珍品。

唐墓中出土的三彩唐俑,無論是人物俑還是動物俑,無不表情生動,充滿活力,顯示出藝人們高超的造型技藝。在世界藝術叢林中都享有盛譽。

唐玄宗時的吳道玄(又名吳道子)有“畫聖”之稱。他的人物畫,運用暈染法非常成功,富有立體感.所畫人物的衣帶,看上去會隨風飄動,因而有“吳帶當風”的稱譽。另有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擅長金碧山水畫(清秀山水),色彩絢麗,描繪細膩,具有濃厚的貴族氣息,為山水畫北派之祖。王維則首創水墨山水畫,使筆簡練,色彩淡雅,富於想象,後人評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為南派之祖。

唐代的書法藝術,名家很多,書體繁茂,在我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初唐盛行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的書法。中唐顏真卿,書體有了新的創造,他打破五體的嬌媚,自創肥厚大方端莊而雄偉的顏體,對後世影響很大。後唐的書法大家是柳公權,他融合諸家筆法,自創一體,他的字不僅嚴謹.而且具有開闊疏朗的神致。

唐代的草書以張旭、懷素最有名。唐人賀知章稱張旭“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世稱“草聖”。懷素也善草書,他融合篆書筆法,有所創造,字跡剛勁有力又婉轉多姿,如龍蛇競走,變化自如,稱為“狂草”。

6.五代遼宋夏金元(1)五代十國

從907年節度使朱全忠(朱溫)廢唐建立後梁,到960年北宋建立,黃河流域相繼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更替,統治北方長達50多年,史稱五代。與五代同時,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出現過l0個割據政權交替並存,總稱十國。

(2)契丹的興起與遼國的建立

契丹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原先居住在遼河一帶,過著遊牧、漁獵生活,後遷至長城以北開始建造城郭和農耕。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並於916年稱帝,建契丹國。耶律阿保機任用漢族知識分子制定典章制度,創制契丹文字,他就是遼太祖。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

(3)陳橋兵變與北宋統一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東京(河南開封)東北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在鞏固了原後周境內的統治後,開始了統一南北的事業。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親率大軍攻陷北漢,十國中的最後一國終被征服,唐末五代以來軍閥割據的局面終告結束.全國重歸統一。

(4)元昊建立西夏

西夏是党項族建立的政權,居住在寧夏、甘肅和陝西西北一帶,過著遊牧生活。1038年,元昊稱大夏國皇帝。西夏政權建立後,與北宋多次發生戰爭。

(5)女真的興起與北宋的滅亡

女真是我國東北的古老少數民族,過著漁獵生活,契丹建國後,受契丹的剝削和壓迫。l2世紀初,完顏阿骨打領導女真反抗遼,建立金政權。

金滅遼後,瞭解到北宋統治腐朽、防備空虛,於1126年大舉進攻北宋。宋徽宗將皇位傳給兒子宋欽宗,後欽宗將抵抗派將領李綱罷免。不久,東京被攻陷。次年,金軍擄走徽宗、欽宗二帝。北宋滅亡。

(6)南宋的建立與金“紹興和議”

1127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應天(今河南商丘)稱帝,為宋高宗,後來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1129年到ll30年間,金兵大舉南下,宋高宗向金兵求和。1137年(紹興七年)12月,宋高宗獲悉

金願意議和的消息後,立即再度啟用秦檜為宰相兼樞密使。他們不顧岳飛、韓世忠、胡栓等文武大臣的反對,加緊投降活動。

1141年(紹興十一年)11月,南宋投降派與金簽訂了臭名昭著的“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宋每年向金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宋金疆界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宋割唐(河南唐河)鄧(鄧縣)二州及南(陝西商縣)、秦(甘肅天水市)---'kH之半給金。至此,宋金南北對峙的局面最後確立。

(7)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草原的古老民族,大小部落過百。1189年。鐵木真被推選為蒙古部落的首領.經過l0餘年戰爭。鐵木真統一了蒙古。l206年,蒙古部落共推鐵木真為全蒙古大汗,尊稱“成吉思汗”,意為強大的至高無上的君主。

(8)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1260年3月,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北)繼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國號元,忽必烈是元世祖。l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南宋亡,1279年。元軍消滅了南宋殘餘力量,元朝統一了全國。元朝的統一,結束了中國歷史上自五代以來分裂割據和南北長期對峙的局面.促進了全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9)行省制與宣政院

元朝是我國疆域最遼闊的朝代,民族眾多。為了加強對廣闊疆域、各族人民進行有效統治,元政府實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附近地區。在其他地區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這一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元朝在中央設置宣政院.負責管理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委派官吏,駐紮軍隊,清查戶口,徵收賦稅,實行有效管轄,使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域。

(10)科學技術

宋朝是中國古代科技史的鼎盛時期。北宋畢異發明了活字印刷。人們創造了懸掛型指南針、水浮和支撐式的指南工具,並被廣泛用於航海上,火藥、火器在宋朝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和應用。

天文學方面,北宋天文學家蘇頌和韓公廉等人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結構複雜、自動運轉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被國際公認為天文鐘的始祖。元代科學家郭守敬修訂的《授時歷》,計算出一年為365.2425日,比地球繞日一週的周差只差26秒,與現行的格里哥利歷相等。但卻早於格里哥利歷300年。

北宋人沈括晚年所著《夢溪筆談》30卷,是科學史上的不朽名著,這部鉅著以筆記形式,縱論政治、軍事、歷史、文學藝術以及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各個領域,是作者對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成就的總結。

7.明清時期

(1)朱元璋建立明朝

1368年。參加元末紅巾軍起義的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明朝建立後,用了近20年的時間。掃平割據勢力,完成了統一。

(2)加強專制主義統治

明太祖即位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中央機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屬於皇帝,地方機構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設布政使掌管民政、財政;設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司掌管刑法:又置都指揮使司,設指揮使管理軍政,合稱“三司”,三司都直接受命於中央。佈政便是朝廷派駐地方的代表.執行中央政令,全國設l3個布政使司俗稱省。便於皇帝控制。

(3)完備學校制度和科舉制度

明朝學校分為國子學和府(州)縣學兩種,國子學的學生叫做“監生”,多為官僚地主的子弟.結業後可直接做官或通過科舉做官。府(州)縣學中試的學生叫做“生員”(通稱“秀才”),“生員(秀才)”至佈政習(省)參加鄉試,合格的稱作“舉人”。“舉人”到京師參加禮部的會試,考中者稱為“貢士”。“貢士”經皇帝主持的殿試(複試),考中後為“進士”。“進士”分為一、二、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1370年,明朝政府設科舉,規定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是種特殊文體,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八個部分組成。考試以《四書》和《五經》命題,《四書》要以朱熹的注為依據。(4)鄭和下西洋

從1405年一l433年,鄭和先後七次航海,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鄭和的船隊由五六十隻船兩萬多人組成,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航行早80多年。鄭和是我國和世界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

(5)遷都北京

洪武時期,都城應天(南京)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國防重心卻在北京。永樂時。因削藩王兵權.北方空虛。蒙古騎兵倏忽馳驟,威脅邊境安全,因而明成祖決定把國防中心北移.遷都北京。

1424年正月,明朝都城正式遷至北京。以應天府為南京,成為留城。(6)滿族的興起和明與後金的戰爭

滿族是女真的後裔,明初,女真族分為東海女真、海面女真和建州女真三部。明朝後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滿族。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建立了後金政權,脫離明中央政府的控制。1618年,努爾哈赤宣佈與明廷有“七大恨”,誓師伐明。1621年,努爾哈赤陷瀋陽、破遼陽,奪遼東70餘城。1625年後,金遷都瀋陽,改稱盛京。l636年,皇太極在瀋陽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7)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和明朝滅亡

明朝末年,宦官專權,土地高度集中,賦稅繁重,連年災荒,莊稼顆粒無收,陝北地區尤為嚴重。1628年,陝北農民起義爆發。農民起義軍領袖高迎祥戰死後,起義軍主力分別由李自成和張獻忠率領。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進入河南後,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爭已經發展到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新水平。l644年3月,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明崇禎帝吊死在紫禁城後的煤山(今景山)明亡。

(8)清軍入關

當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北京後,清軍大舉南下,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1644年4月,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與吳三桂在山海關進行激戰,清軍猝然襲擊,農民軍戰敗,清軍入關。5月,清軍攻佔北京,清世祖順治帝定都北京,清朝逐步統一全國。

(9)科學技術

明清的科學技術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對傳統技術的總結和研究達到新的高度:二是中西科技的交流加強,一批近代科學技術開始傳人中國。

明清時期出現了一批具有總結性和實用價值的科學技術成果。在這些科學技術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和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本草綱目》:“本草”是我國古代藥典的通稱。李時珍(公元l518--1593)。今湖北人。他從35歲起,一邊行醫,一邊鑽研藥方。用了27年時間,著成了《本草綱目》。該《本草綱目》52卷,分16部60類,l90餘萬字,記載藥物l892種,附圖ll00餘幅。該書把中國傳統中醫藥技術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農政全書》:徐光啟(公元l562--1633年),今上海市人。他潛心收集農學典籍,並自己實驗、著成了《農政全書》。該《農政全書》50卷,採用文獻200多種,系統總結了明代以前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是傳統農業生產的集大成之作。

《天工開物》:宋應星(公元l587一?),今江西奉新人。他是明末傑出的科學家,其所著《天工開物》共18篇,系統描述了生產原料、生產設備、生產過程以及主要技術數據,對明末各工業部門的生產技術均有涉及,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

《徐霞客遊記》:徐弘祖(公元l586年一l641年),今江蘇江陰人。他從20多歲起.遊歷了大半個中國。30多年後,根據每13遊歷記載,寫成了《徐霞客遊記》。《徐霞客遊記》共20卷,收40萬字.是我國地學史上第一次較全面地對自然地理現象及其成因理論的探索,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野外考察記錄和優秀的地理學著作。公元l586年一l641年),今江蘇江陰人。他從20多歲起.遊歷了大半個中國。30多年後,根據每13遊歷記載,寫成了《徐霞客遊記》。《徐霞客遊記》共20卷,收40萬字.是我國地學史上第一次較全面地對自然地理現象及其成因理論的探索,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野外考察記錄和優秀的地理學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