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為何有底氣把阿里交給別人?

9月10日馬雲宣佈卸任阿里巴巴主席,以後不再管淘寶了,要“退休”去當老師了。從馬雲宣佈完的那一刻開始,國內外媒體瞬間“炸鍋”:一個創造了互聯網帝國的男人,現在正是風生水起的時候,但要在54歲時從阿里巴巴“退休”,去當一名老師。這真的難以想象,放眼全世界,這樣的人不多。

馬雲為何有底氣把阿里交給別人?

與馬雲同時代的創業者,如馬化騰、李彥宏、丁磊、張朝陽等依然具有神聖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彥宏有聘請陸奇的資本,但百度沒有容下陸奇的制度,這是所有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基本國情”:創始人是創始人,職業經理人是職業經理人,兩者之間是真空地帶。

2014年,馬雲帶著阿里“合夥人制度”準備奔赴香江時,被告知以違反“同股同權”為由不能在港上市;四年之後,阿里成為中概股市值最高的公司,港交所也終於接受“同股不同權”的機制設計。港交所的煩惱,華爾街沒有。

古今中外,一家公司的傳承問題無非兩種:家族延續或者創始人轉移。前者主要適用於單一股份型公司,後者主要適用於存在幾個聯合創始人的公司;前者風行上千年,後者流行於新經濟崛起之後。李澤楷接班李嘉誠、徐小平王強把新東方留給俞敏洪,是上述兩種傳承模式的集中體現。

馬雲為何有底氣把阿里交給別人?

美國曆史比中國薄,但美國商業公司的接班人制度要比中國公司成熟得多。很多人以為美國主要是靠悠久而龐大的職業經理人群體解決接班人問題的,但殊不知,空降CEO已經不是硅谷科技公司的主流。

喬布斯在離開之前就已經選定了庫克、鮑爾默不行蓋茨還可以選納德拉、施密特老了谷歌還有皮查伊……這三位接班人有一個共同點:都在公司有超過10年以上的工作年限。你說他們屬於創始人還是職業經理人?

合夥人制度本質上是在創始人和職業經理人之外,找到了一條道路,而不是一群人。當年喊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 CFO 做 CEO”的馬雲,怎麼也不會想到如今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的兩大CEO都是CFO出身。

不是馬雲變了,而是張勇、井賢棟們變了:阿里高度統一的企業文化特別是合夥人制度,把他們從過客變成了東家。這個制度既是組織保障,也是路線保障。

戰略規劃能力一直被認為是阿里的核心優勢。馬雲說,阿里是一家願景、使命驅動的公司,因為相信,所以看見。這意味著舉什麼旗、走什麼路,至關重要。而一旦把旗幟問題、道路問題搞清楚了,考驗的就是執行力,這恰恰又是最顯著的阿里企業文化。合夥人制度,上接戰略,下銜文化,融二為一,就是繃緊履帶的壓路機。

合夥人制度的先進性,體現在它把一家公司無形的東西具象化、實操化,這是典型的頂層設計。而不用再摸著石頭過河。

馬雲為何有底氣把阿里交給別人?

與其說是馬雲選擇了張勇,不如說是制度選擇了張勇。在合夥人體系內,你首先要證明自己,其次要持續證明自己,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不偏離正確的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張勇接班馬雲、井賢棟接班彭蕾,是合夥人制度開花結果的明證。

單從外貌上看,很難想象張勇只比劉強東大兩歲,同屬70後。這一方面說明了阿里的工作強度,另一方面也意味著馬雲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目前阿里36位合夥人中,已經出現兩位80後,分別是天貓技術負責人吳澤明和螞蟻金服副CTO胡喜。

中國互聯網巨頭,大多勝在成事,弱在建制。二十年來,馬雲也是一路經歷損兵折將,但收穫了一套合夥人制度。這套制度比起阿里市值有多高、利潤有多少,更具示範性、普世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