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遲到?試試修改一下大腦設置

遲到,可能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過,不過,你有沒有注意到,有一些人經常遲到。久而久之,遲到成了他們的一種習慣。美國ABC新聞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有15%至20%的人會“習慣性遲到”。

習慣性遲到?試試修改一下大腦設置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習慣性遲到”呢?研究結論有點扎心,可能是這些人對時間的感知出現了偏差。那麼,人類的大腦是如何感知時間的呢?

科學家們用一個模型來解釋這個問題,叫做“起搏器——累加器模型”。這個模型是說,人類的大腦內部有一個類似於起搏器那樣的機制,會穩定地發出脈衝,記錄時間的流逝。而每發出一次脈衝,大腦就會把它們累加起來,存儲到累加器裡面,再把累積的脈衝數量和大腦中的時間信息做比較。

比如,當外界時間過去一分鐘,而我們的大腦在這段時間內收集到五十次脈衝,那麼大腦就建立起這樣一個認識:五十次脈衝等於一分鐘。但是有一個因素會嚴重地影響“起搏器”的工作,這個因素就是注意力。這是因為,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功能屬於大腦的認知系統,而注意力也屬於認知系統,二者佔用的是同一塊資源,而認知資源是有限的。

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上的時候,大腦中的“起搏器”分配到的資源就會變少,產生的脈衝也會變少。原本一分鐘產生五十次脈衝,但由於大腦資源被別的事情佔用了,這段時間只產生了二十五次,但大腦還是固執地堅持著“五十次脈衝等於一分鐘”的判斷,於是我們會感覺這個時間只相當於平時的半分鐘,就會覺得“時間過得真快啊”。

反過來,當沒有其它事情,絕大多數的大腦資源都會分配給“起搏器”,原本一分鐘五十次的脈衝,這時可能會達到100次,那我們感受到的時間就比實際時間長了一倍。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看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和看一部非常無聊的電影,同樣是90分鐘,是不是感覺看精彩的電影時間過得好快,無聊的就很漫長。

習慣性遲到?試試修改一下大腦設置

現在我們知道了大腦內部計時系統的工作原理,也知道了如果注意力被別的事情佔用,配置給這個計時系統的認知資源太少,就會造成我們對時間的感知發生偏差,然後導致遲到。如果這種情況經常出現,會使人非常沮喪。怎麼又遲到了呢!通常來講,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建立在主觀經驗之上。在一些人的大腦中,之前的經驗使他建立起來的對時間的認知,與客觀時間發生了嚴重偏差。

如果這種偏差沒有及時被修正,就會逐漸形成頑固的習慣。假設正常情況下,“五十次脈衝等於一分鐘”,而在他的認知裡,可能是“六十次脈衝等於一分鐘”。這樣在他收到五十次脈衝的時候,他以為,1分鐘還沒到,還差10次脈衝呢!但實際上1分鐘已經到了!

從這個原理出發,要想給“習慣性遲到”開出個什麼藥方來,還是挺有難度的,因為大腦認知的偏差,修正起來是很困難的。但也不是完全不可救藥。你可以買一個秒錶,用來練習估算時間,逐漸糾正對時間感知的偏差。或者列一個詳細的計劃,計劃越詳細,我們就越容易估計每項任務花費的時間,進而減少偏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