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行醫20年,開10家診所,爲了做連鎖將其賣掉,重頭再來!

導語:

隨著國家大力鼓勵分級診療和醫生多點執業,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蠢蠢欲動,希望能夠開設自己的診所,並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方式為病人提供優質的基礎醫療與健康管理服務。

診所的運營和單純的行醫治病不太一樣,不僅需要醫療技術,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商業運營能力,然而大多數醫生可能在之前的學習工作中並沒有積累相應的經驗與技能。那麼,對於剛剛進入或者準備進入診所行業的醫生,未來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呢?怎樣找到合適的合夥人?有哪些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鑑?

《診鎖界》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成都連鎖品牌診所“協卓醫療”的創始人黃顯金醫生,黃醫生在診所領域有著20年的運營經驗,希望本篇採訪能給讀者帶來啟發。

他行醫20年,開10家診所,為了做連鎖將其賣掉,重頭再來!

黃顯金醫生介紹

“協卓醫療“創始人。中西醫結合專業畢業,1996年在內江開設自己的首家診所,5年後紮根成都,陸續開設近10家診所和門診部,2013年開啟診所品牌化、連鎖化的探索之路,並於2015年創立協卓醫療。經過幾年的摸索與調整,目前協卓醫療旗下有三家連鎖診所在營業,更多的診所也在陸續籌備當中,首家連鎖診所開業3個月即開始盈利。

診鎖界Q1:請簡單介紹下您過往開設診所的經歷?

黃醫生:

可以將我過往的診所運營經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 階段一:2009年以前,個體戶的方式,零散開設規模300平米以下的綜合診所;

  • 階段二:

    2009 – 2013年,與合夥人按照合資的方式,開設規模和投入都更大的門診部;

  • 階段三:2013年至今,品牌化連鎖階段,創立協卓醫療,協卓醫療(最初時)管理了5家連鎖診所和門診部,目前旗下共有3家連鎖診所,其它陸續籌備中。

下面具體說下每個階段的經歷。醫學院畢業後,我在醫院工作了1年,1996年在老家內江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診所,運營了5年,2003年轉而紮根成都,開設了在成都的第一家診所。起初幾年診所運營比較順利,按照每年新開一家的速度在擴展,到2007年一共開設了4家診所,同時還幫原來的同事和同學管理兩家診所。個體戶形式開設診所的好處是進入門檻低,環節簡單,運營模式靈活,但是盈利模式單一,很難標準化、連鎖化。

通過第一階段的發展,我們積累了小規模診所的運營經驗,到了2008年,“某”系在成都開設了很多門診部,門診部相比診所業務更加全面,面積更大,一般設有男科、婦科、中西醫結合、牙科和檢驗科,開設成本也在百萬元以上。基於先前幾年的積累,我也加入到了開門診部的隊伍當中。由於投入比較大,採用了與人合夥的形式。

當時一共開設了兩家,一家600多平米,一家300多平米。因為要花精力運營門診部,所以就陸續轉手了先前的幾家小門診,到2010年,還在管理2家門診部和2家診所。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2012年。在運營門店的過程中,我們一直秉承合理醫療,合理收費的理念,比如常見婦科疾病,“某”系的門診部客單價在3000-4000元,而我們的客單價一般都在1000多元,但也正因為收費較低,門店的租金和人力成本每年也在上漲,門店的盈利水平不高,有的虧錢,有的賺錢。

2012年底,我自己感覺有點找不到方向了,不知道診所未來的路在哪裡,所以就去川大讀了MBA。讀書的過程中,我和同學老師交流溝通了很多,也慢慢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可以說這段時間是我的一個轉折點,明確了連鎖化品牌診所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於是,我在2013年正式開始探索適合自己的診所連鎖化模式。

他行醫20年,開10家診所,為了做連鎖將其賣掉,重頭再來!

診鎖界Q2: 您為什麼認為連鎖診所是未來診所的發展方向?

黃醫生:

我們過去按照個體戶的方式開診所,往往有以下這麼一些問題,實際上,大部分傳統診所都面臨著這些問題:

  • 醫師資源:城鄉結合區有執業醫師和助理執業醫師,很少有主治醫師與主任醫師,資格證的含金量低;醫師的依賴程度高,流動性強。

  • 收入來源:盈利模式單一、利潤增長點少、80%的收入是藥品收入。

  • 全科診療:90%以上都是中西醫結合。

  • 管理落後:

    多以夫妻店經驗,經營手法落後、經營成本越來越高。

  • 無品牌:裝修髒亂差,社會信賴程度不高。

  • 信息化水平低:目前全國基層診所的信息化水平應在 3%-5%左右。

  • 風險係數高:沒有醫療事故的預案和應對措施。

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醫療服務水平需求的提高,要想把這部分患者吸引到家門口的診所看病,新型診所就必須解決這些問題,也因此,診所品牌化、規模化、規範化、連鎖化是未來市場必然趨勢。

診鎖界Q3:過去幾年,協卓是怎樣探索適合自己的連鎖方式的?

黃醫生:

我們探索適合自己連鎖方式的方法主要就是嘗試與迭代。

連鎖診所的發展方向定下來後,我們經歷了一個探索期,2013年開始探索,在2015時,協卓品牌一共管理了5家診所,其中分為三個大品類:

  • 門診部:兩家,一家是2009年開的第一家門診部,另外一家是後來收購的,300多平米;

  • 大診所:共兩家,都是200多平米;

  • 小診所:一家,110平米,投入有70萬左右。

經過前期的探索,我們將門診部和200多平米的大診所都轉讓出去了,只留下了小診所這樣的運營模式,以中西醫結合為主。截止目前,協卓品牌旗下總共有3家這樣的小診所,第4家這個月正已經開始籌建。

他行醫20年,開10家診所,為了做連鎖將其賣掉,重頭再來!

小診所的模式對於管理公司而言,開店成本低,回本快,複製快,試錯成本也低,相對容易招商和融資。

對於病人而言,由於運營成本低,客單價也低,在保證醫療服務質量的前提條件下,性價比非常高。

診鎖界Q4:小診所的具體模式是怎樣的?

黃醫生:

目前診所的模式可以總結成以下五點:

  • 選址環境:城鄉結合部、人口居住相對集中區(大型小區、相鄰幾個小區、集中鎮); 社區3公里內住戶在 10 萬人以上;每天 1000 人以上經過;

  • 門店要求:面積120 m²以內; 兩門面最佳,單門面寬帶不低於4m; 一樓臨街商鋪、可做門頭展示; 與競爭診所間距在 500 米以上,切勿強勢競爭對手; 房租在 1W/月以內,合同簽約一次性達 5 年以上; 附近有停車位和餐飲店;

  • 客單價:60元-100元;

  • 人工:護士2人,醫生2人,其餘品牌、銷售、供應鏈等由管理公司統一進行管理;

  • 成本:在上述這些標準的要求下,我們目單店的初期成本投入能控制在50萬以內,24個月左右能夠收回成本。

診鎖界Q5:連鎖化的探索過程中,您認為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

黃醫生:

最困難的就是搭團隊。連鎖診所的運營需要團隊具備多方面的能力,醫療產品打磨能力,連鎖化的管理與運營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市場營銷能力,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資本運作能力等。

作為醫生出身的創始人,怎樣才能網羅各方面的人才呢?這就需要醫生需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心態要開放,還要培養自己的領導能力,目標要遠大,眼光要長遠。找合夥人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先後和6、7位潛在合夥人的磨合,我們現在才慢慢固定下來一個核心的團隊。

診鎖界Q6:可否給新進入診所行業的醫生幾點建議?

黃醫生:

第一點,做連鎖和開個體診所有區別很大,創始醫生需要有較強的組隊能力。這也就要求醫生要有一個更加長遠的規劃,更加宏大的目標,前期的投入構建期非常辛苦,創始人要堅持住。

第二點,醫生要不斷的自我學習,跨專業學習,還需要貴人相助。我是在川大MBA老師們的幫助下,結合自己過往的多年運營經驗,慢慢打磨出現在的商業模式的。

第三點,針對常見病的醫療產品有其特殊性,需要組建專業的醫生技術組打磨產品,優化產品,增加產品組合。

最後想說的是,雖然我們比較早進入到了診所行業,但是在連鎖化、品牌化的道路上,其實也才剛剛開始,未來的道路非常漫長。歡迎《診鎖界》的讀者與我們一起共同探索連鎖診所的發展之路,也非常感謝《診鎖界》給我機會與各位讀者進行交流,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