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生兒子,兩年她流產三、四次,只爲給老公家傳宗接代

為了生兒子,兩年她流產三、四次,只為給老公家傳宗接代

吃過午飯,帶著麥子在小區裡溜達溜達。一陣微風吹來,暖暖的。沒有了寒意,身心覺得很愉悅。

小區裡的小孩子,老人們也開始活躍起來,扎堆著做在一起曬曬太陽,聊聊天,一派欣欣向榮的現象。

畢竟春天來了,柳樹發芽,柳枝害羞的低下頭。小草也迎著陽光伸伸懶腰,隨著微風扭動著身軀。萬物復甦的季節真美。

從原來穿著臃腫的冬裝,到現在的衣著單薄,行走起來便捷了許多。小孩子在院子裡活蹦亂跳的奔跑著,一個跟頭摔在地上,在趕快爬起來,繼續跑。孩子總是歡喜孩子的,看到會跑會說話的小姐姐,小哥哥,麥子總是目不轉睛的盯著看,小姐姐,小哥哥也盯著她看,彷彿他們的世界,眼神交流就可以了,或許他們的世界,我們更不懂。

走了幾圈,我們找了個位置休息,那些熱情的婆婆們,就過來打招呼,問問麥子多大了,胖乎乎的平時吃什麼。麥子看看婆婆跟她打招呼,顯然她有些失去興趣,坐在我的腿上深深的嘆了一聲氣。

就這樣,我代勞了她的吃喝拉撒話題。然後在轉移到我身上,問問誰幫我帶孩子,然後婆媳長短說起來,在然後又說生男孩生女孩的話題。

事實證明,全天下的婆婆都想要孫子,那種重男輕女根深蒂固的傳統守舊思想,不會因為社會多麼發達,社會怎麼進步,他們思想而有所改變。

有個老太太說,頭一胎是個女兒好,下一胎在要個男孩,要著也有勁。

另外一個老太太說,她的三個兒子生的都是兒子。

然後吧啦吧啦的說了一大堆。

我本能的想說,我們只打算要麥子一個,沒有準備為了兒子衝二胎,但我覺得同他們說,或者爭論,只是白費口舌,反而讓他們覺得我不生兒子,是個罪人。

於是,我默默的走開了。

後來想想,也只有這50,60,70年代的人,對於男孩,女孩意識比較強勢,他們覺得要生就一定要生男孩,才算是跟家庭傳宗接代,才能繼承他們家的香火。到我們這一代應該就不會了。

懷孕後,加入了一個孕媽媽群,有個媽媽說,如果這一胎是個兒子,我就不生了,就完成任務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這不是哪個年代的事,而是隨著年代的久遠一點點複製給兒女,慢慢滋生的事。當父母有著這種思想,他們不管是散養,還是大力培養,生養出來的兒子,女兒,多半都會帶有遺傳性的家庭環境基因,並影響著他們的生育觀念。

我著實搞不懂,你家是有皇位嘛,非要有個兒子才能繼承。

曾經的兩個發小,我們多年不見,就抽了時間聚了聚。那時候,我剛結婚不久。

到了這個年紀,自然會詢問到幾個孩子了,男孩,女孩的問題。

小每說,我家一個。小西說,我家也一個,不過,小每現在正努力要兒子呢。

小每說,現在是個女兒,都已經五歲了。她想給老公生個兒子,這兩年,斷斷續續流產了三、四個了。

說過之後,小每眼神裡透過不好意思的表情,而這種表情多半是覺得為老公生不出兒子,而覺的慚愧。我很能明白,生長在農村,那種濃郁的重男輕女的環境,培養出來的女兒,在遇到沒有生兒子的話題上,表現的是多麼的卑微和羞愧。

彷彿,誰家沒有兒子就是很丟人的事。

當時,我無比的心疼小每,覺得新社會的人,還在被老舊的糟粕文化一點點的吞噬著,令人同情。

但,當我懷孕時,我感受到了這種無比熟悉,從內而外的一種壓力。

肚子一點點的變大,家人不時的研究我的肚型。像個女孩,圓圓的,不對,肚臍眼外翻,應該是個男孩。10個月,家人滿懷期待的希望肚子裡是個男孩,走在路上,碰到上了年紀的阿姨,奶奶們,也會揣測是男孩,女孩。

為了生兒子,兩年她流產三、四次,只為給老公家傳宗接代

小時候,各家各戶住的都是紅瓦房,房子經常寫著這麼一句話:生男生女都一樣。可能越是缺什麼越是會炫耀什麼,越是不平等,才會大肆宣傳的打口號。

記得看過一篇文章,說爸爸做家務的多少,決定了女兒以後的婚姻狀況。如果爸爸勤勞包攬家務,女兒意識裡會懂得男女平等。如果爸爸是個甩手掌櫃,大大小小的家務都是媽媽負責,女兒會覺得這些事就是女人的本職工作,會形成一種男尊女卑的概念。

如果你有女兒,每次去看望女兒時,她在家裡忙上忙下,你的女婿翹著二郎腿指示著她,幹這幹那,你心裡又該怎麼想。

所以,這種傳統的觀念,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就能改變,而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點點的蛻變,而小小的我們,小小的家庭,可以做的是給女兒更好的教育,豐富她的思想,讓她獨立,睿智,聰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