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信仰者|願我身如琉璃,內外明澈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淨無暇穢。

琉璃,中國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寶之一的藝術品,僅憑一個美到極致的名字就讓人心生嚮往。​

在古代它更是比玉器還珍貴,它的明徹和清亮讓無數詩人傾倒,爭先恐後地將它寫進詩句。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崔十八新池》中讚美琉璃道:“忽看不似水,一泊稀琉璃”。

​元稹也曾寫道:“水魄輕涵黛,琉璃薄帶塵。”​

琉璃就如一個冰肌玉骨,含辭未吐的美人一般,讓每一個看到它的人為它著迷,而張楊只是其中一個而已。

​- 1 -​

北漂十五年,最後選擇在寧波安家落戶​如果說你在北漂了十五年,打拼下了一份不錯的事業,實現了財務自由,在一線城市有房有車,你會選擇來寧波安家落戶嗎?

​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會這麼做,而張楊不同。

​當張楊把戶口遷到寧波,並且舉家搬到寧波時,她的朋友們都驚呆了。即使她曾多次和朋友提起想要換一個城市生活,也沒有任何一個人相信。​

當你的所有一切都和這個城市有關,花費了十五年的青春在這個城市打拼,怎麼可能會選擇放棄,去新的地方重新開始?​然而她卻真真切切地愛上了這個包容的城市,選擇做一個新寧波人。​​

寧波信仰者|願我身如琉璃,內外明澈

我好奇地問她為什麼離開北京?

她說:“我在北京生活了十五年,卻沒有歸屬感,北京的方方面面都在提醒我是個外地人。”

花費了十五年時間還是融不進這個城市,讓張楊決心離開北京。

來到寧波也是命運的指引。

寧波信仰者|願我身如琉璃,內外明澈

寧波是座繁華的城市,低調卻不平凡。尤其是它清新的環境讓飽受霧霾折磨的張楊心生好感。

而這裡的人毫不做作,帶點兒刀子嘴豆腐心的倔氣,給你友善的時候也毫不吝嗇。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寧波被稱為“四明三佛之地”,它富有特色的佛教傳統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張楊。

在寧波試住了兩次之後,她就毫不猶豫地決定搬到寧波生活。

- 2 -

初識琉璃,一見傾心

人生太短,張楊早就明白這個道理。前幾十年她總是走的太快,走的太匆忙,現在是該停下來等等自己的靈魂了。

所以,她放棄了忙碌的國外展覽的工作,但接下來的生活該是什麼樣的?她不知道。

直到與琉璃命中註定的相遇,才真正拉開她新生活的序幕。

到底是什麼樣的琉璃讓她一見傾心呢?

很簡單,一尊琉璃四臂觀音。

寧波信仰者|願我身如琉璃,內外明澈

“這座觀音僅僅放在那裡,就讓人感受到一種自在,好像耳邊能聽到梵音輕唱,洗去心間一切塵念。”

梵音,白雲,夢痕,靜修止,動修觀,止與觀之間,佛意綿綿。

這一尊琉璃一看就充滿靈動,且又交織著時光、故事和情感,這三者的交融、相互映襯讓四臂觀音變得栩栩如生。

張楊驚喜的發現,琉璃原來可以這麼瑰麗靈秀。

正應了韋應物的《詠琉璃》:“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玉。”

從此,張楊對琉璃的熱愛一發不可收拾,也就有了後來“有故事的琉璃茶器”。

寧波信仰者|願我身如琉璃,內外明澈

- 3 -

追尋大師的腳步僅憑一件作品就能征服觀眾的心,它的背後必然是技藝高超的大師。

沒錯,四臂觀音的作者正是中國著名琉璃藝術家戴舒豐。

寧波信仰者|願我身如琉璃,內外明澈

他的經歷拿出來任誰也會驚歎不已。

他是無錫梵宮鎮宮之寶«華藏世界»的創作者,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唯一入選琉璃作品«融»的作者,他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玻璃藝術專業、第一個大學玻璃藝術工作室——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玻璃藝術工作室,建立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玻璃藝術專業委員會等。

寧波信仰者|願我身如琉璃,內外明澈

«華藏世界»​

如此傳奇的人物一向是遠在天邊,而緣分又是那麼不可思議。張楊和戴教授都是虔誠的佛弟子,皈依的是同一位上師——尊貴的嘎瑪仁波切。

寧波信仰者|願我身如琉璃,內外明澈

«融»​

琉璃是意外的藝術,中國古代最初製作琉璃的材料,有的說是從青銅器鑄造時產生的副產品有的說是陶瓷燒造工藝中窯壁上獲得的,經過提煉加工然後製成琉璃。

中國琉璃,有過悠久的歷史,有過燦爛的輝煌,而後,是長長的沉寂。戴教授是中國琉璃的先行者,正是他通過舉辦、參加一系列展覽,使當代中國玻璃藝術理念逐漸植根於國內外觀眾的視野和記憶裡,實現修補中國玻璃藝術歷史斷層、使琉璃逐漸走進大眾視野。現在張楊也想一起把琉璃振興起來。

張楊懷揣著滿腔熱情,加入了戴教授的北京濱哲亞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一時之間,懷疑、輕視、不以為然的情緒在她身邊的人一一展現。

“你對琉璃什麼都不瞭解,怎麼能做好這個品牌?你是不是瘋了?”

在周圍人都懷著質疑的心態時,是戴教授給了她最大的支持。

戴教授:“既然你真的熱愛琉璃,也有堅持的勁頭,那我就願意支持你。”

戴教授一直以來都是做琉璃藝術品高端定製,雖然張楊一直跟隨著戴教授學習琉璃的知識,但關於日用琉璃的產品的設計研發,他卻一推再推。

在戴教授看來,開發日用類琉璃器皿因緣時機未到。

寧波信仰者|願我身如琉璃,內外明澈

既然被拒絕了,是不是應該放棄?

不存在的。

張楊花了兩年的時間來說服戴老師。

她想:如果琉璃一直作為高端藝術品存在於博物館或者私人收藏裡,那麼它將慢慢變得不為人知甚至消失。

琉璃是中國的發明,卻在海外發揚光大,中國面臨的卻是技藝斷層的現狀,這何嘗不與當年王族的壟斷有關呢?

琉璃作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傳,我們必須要傳承下去。

只要有一點微小的光,最後總能匯聚成燈火的海洋。

她的熱忱和堅持打動了戴老師,於是便有了現在的濱哲亞琉璃雅集、茶器、花器、香器等。

寧波信仰者|願我身如琉璃,內外明澈

濱哲亞是藏語琉璃的諧音,以琉璃為媒介,傳遞美好,願每個愛琉璃的人--生如琉璃流光溢彩,心似琉璃晶瑩剔透。

- 4 -

萬法緣生,皆系緣分

無論是定居寧波,還是結緣琉璃,都逃不過一個字“緣”,既是佛緣,也是物緣。

“佛法和生活一直都是緊密相連的。”張楊說。

以禪意寫紅塵,以佛法道人生,這句話與張楊的生活態度不謀而合。

她說:“一開始學佛是為了還願,因為菩薩給了她一雙女兒。但跟隨上師嘎瑪仁波切修行後,我漸漸認識到,修佛修的是心。”

修佛不等於求福,而是通過修行改變自己,修一顆慈悲之心,智慧之心。

寧波信仰者|願我身如琉璃,內外明澈

說到這,她還和我講了一段令她感悟頗深的經歷。

寧波信仰者|願我身如琉璃,內外明澈

藏地的孩子們渴望讀書,渴望考上大學。但很多貧窮的家庭條件負擔不起讀書的費用,上師就組織他們資助孩子們上學。

寧波信仰者|願我身如琉璃,內外明澈

她們都是本是出於一種善心,沒有想過要得要回報。

但總有一些人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告訴你:種善因,得善果。

張楊至今還記得她資助的那家人一聽說她來了藏地,大清早起來背了一籮筐土特產趕了十幾里路,只為了向她表達一聲感謝。

一個普通的竹筐裡,裝滿了蜂蜜、花椒還有蘑菇,她特地指了指花椒說:“我知道你溼氣重,藏地的花椒祛溼效果很好的,你拿它多泡泡腳。”

說完她還遞給張楊兩串佛珠:“我特別感激你資助我兩個兒子,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報答你。這兩串佛珠是我誠心念夠20萬遍觀音菩薩心咒才去廟裡求來的,希望能夠保佑你的兩個女兒健健康康。”

藏地寺廟的佛珠不是明碼標價的,而是需要自己發願念夠10萬遍咒去換。

一串佛珠包含著藏民最真摯的感恩之心,也讓張楊覺得自己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種善因得善果,因緣不可思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