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中秋特稿」賈曉奮散文:月依舊,境已非


「河曲中秋特稿」賈曉奮散文:月依舊,境已非

【河曲中秋特稿】賈曉奮散文:月依舊,境已非


河曲視窗網特稿:(通訊員 賈曉奮)熟悉優美的旋律在屋間嫋嫋輕旋,扣動心絃的歌詞在耳畔靜靜迴盪。透過輕紗微遮的窗欄,一輪月色無遮無攔地肆意傾瀉,柔柔的,靜靜的,給整間屋子籠罩上了神秘的色彩。“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的輾轉纏綿侵蝕著我的內心,我知道,只有中秋節的月亮才會有這種不可抗拒的魅力,讓人忍不住隔著窗紗還要頻頻回首。沉浸在這樣柔美的月色中,我才在倏忽間意識到又一箇中秋節已然真真切切地來到了我的身邊。或許是平時太過於忙碌了,此刻的寧靜和柔美顯得分外珍貴,就這樣靜靜地把中秋圓月之光當做現代化明燈,任憑一首接一首曲子循環播放,各種思緒在這靜謐柔和的月色中如潮水般湧現。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曾記得前幾年我也在中秋節這個特殊的節日裡應邀寫了很多文章,這些文稿的內容如電影般在我腦海中反覆再現,細細回首,寫得最多的還是回憶童年時期和哥哥期盼吃到渴望已久的月餅的情形,更多的還是懷念媽媽做的月餅的味道。而今,兒子在不經然之間已經長到了我們當時圍著媽媽做月餅那般大小,唯一不同的就是,兒子再也不會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催著媽媽早點做月餅好讓自己一解饞勁兒,因為沒有了那種難得的對月餅的期盼勁兒,中秋節對於他來說也好像沒了什麼意義,而今的他關注更多的是中秋節的假期,因為在那樣的假期裡,他才可以盡情玩耍。在他的意念中,關注更多的是掛在深藍色天際中的那輪圓月為什麼在這一天會分外明亮?多少年如一日,人們為什麼對中秋節這輪圓月情有獨鍾,亙古不變?

是啊,不曾有期翼,也就沒了儀式感和珍視感。在我孩提時代,因為食物的單一和緊缺,一年僅能吃一次的自制月餅似乎成了生活中最迫切的期待,因為漫長的期待,月餅的味道也分外香甜,月餅的記憶也停留在了那香味瀰漫,饞涎欲滴的時代,那時候吃月餅的儀式一直深深地印在腦海中不曾有半點模糊。媽媽做月餅的時候,總會先做一個直徑大約15釐米的大大的圓圓的月餅作為進貢月兒老爺爺的珍品,這個月餅也是所有月餅中最講究的一個,媽媽會用紅色的胭脂在上面點綴最漂亮的圖案,然後配上各種各樣的珍貴水果。專等夕陽西下,月上柳梢頭的時候搶在別人的前面把這個最珍貴的月餅放在院子裡能被月光照到的最顯眼的方桌上,然後點燃爆竹,隔著天際告訴月兒老爺爺來吃我家最香甜美味的月餅。在進貢月兒老爺爺之前,我們小孩子的髒手是決不能去碰這個月餅的,用媽媽的話說,弄髒了月亮老爺爺就不會光臨我家給我們送祝福了。而我們也會虔誠地聽媽媽的話,互相提醒著圍在一起用眼睛盯著看,絕不用手去碰。經過漫長的期待,覺得月兒老爺爺吃飽了,也把福氣傳遞到了月餅當中,媽媽一聲令下,我們便會迫不及待地伸手去分吃這個期待已久盯了半天的大月餅,也期待能把所有的福氣全都吃到肚子裡,祈求自己將來能過上想要的生活。現在想來,正是因為吃月餅時的那種儀式感,讓我們總是懂得珍惜生活中的分分秒秒,也總是把那份美好的記憶小心翼翼地珍藏。

月依舊,境已非!兒時的那般記憶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變成一種永遠的懷念和追憶,如今再沐這輪圓月的光輝,感觸最深的卻是時不待我,遺憾倍增的惆悵和落寞。詩仙李白用“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來感嘆月亮和人生的牽絆,詩聖杜甫用“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來抒發圓月和思鄉的藕斷情思,溫庭筠用“鏡水夜來秋月,如雪。”來描繪秋月與秋景的清冷之美,李清照用“晚風庭院落梅初。淡雲來往月疏疏。”來抒發自己的諸多情思。隔著窗紗,我依然能感受到這輪圓月帶給大地的光輝,可是,在這清冷的光輝下,氤氳著多少離人愁思?這輪普通的月亮正是被賦予中秋節這份厚重的儀式感而分外惹人注意,生命賦予我們太多責任,恍然間才發現,歲月過往中,我們的生活中缺失了太多的儀式感,以至於在此刻的靜謐之中遙望孤月,竟然有種“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寂。

早年,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以“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話語表達自己的無奈和感慨,此時,月色瀰漫的靜夜裡,雖然月依舊,境已非,可我還是努力讓自己的思想遊離,希望能找到曾經的儀式感,像兒時虔誠地咬下進貢月兒老爺爺的那個大月餅那樣品味人生中每一個重要的時刻,找到久違的那份儀式感,讓生命在每一箇中秋之夜都能保持天際那輪圓月般亙古不變的最本真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