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薦」古城淶源——一眼千里 一景百年

從閣院鐘聲到殿宇錯落,

從泉水叮咚到古塔滄桑,

從風霜雨雪到長城巍峨…

美景與文化輝映,今時與往世重逢,

縱覽古城淶源

一眼千里,一景百年……

「FENG薦」古城淶源——一眼千里 一景百年

(攝影 劉國利)

閣院寺

閣院寺位於淶源縣城廣昌大街西側,坐北朝南,是全國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築。寺內現存建築有天王殿、文殊殿、藏經樓,坐落在一條從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寺內古松蒼翠,殿宇錯落,“閣院鐘聲”是淶源古十二美景之一。

「FENG薦」古城淶源——一眼千里 一景百年

(攝影 李安利)

文殊殿有三寶。一是殿本身獨特的建築風格。二是堪稱木雕孤品的菱花格子窗欞。文殊殿正門的兩處至今完好的遼代菱花格子窗欞,是中國最古老、保存完好、仍在使用的木窗欞之一,被稱為木雕孤品。三是壁畫佳作。文殊殿內東西北三壁上皆是大幅壁畫,畫技精湛,畫風保留有濃郁的唐代風格。

「FENG薦」古城淶源——一眼千里 一景百年

閣院寺東南角的有明確紀年的大鐵鐘鑄造於遼天慶四年(公元1114年),鍾高1.6米。口徑1.5米,重2噸,鐘身鑄有銘文1200多字,其字跡仍清晰可辨。這是我國現存唯一有明確紀年的遼代大鐘,因鍾銘文中有“飛狐”(原淶源故名)字樣,被稱為“飛狐大鐘”。飛狐大鐘音質極好,6個鐘耳音質略有不同,或渾厚或清脆,用手輕拍,嗡嗡作響,用力撞擊,聲傳十數里,餘音嫋嫋達數分鐘。史書稱其“渾渾然有太古之韻”,顯示了古代高超的鑄鐘技藝。

「FENG薦」古城淶源——一眼千里 一景百年

古樸大氣、歷史悠久的閣院寺為淶源增添了濃厚的文化韻味。

興文塔

興文塔建於唐天寶三年,為七層樓閣式的實心磚塔,是科舉時期,人們為了祈求本地的文人能夠中試及第而建造的一座“風水塔”。

「FENG薦」古城淶源——一眼千里 一景百年

穿越淶水源頭兩側的條石大道,舉目望去,古塔高高矗立在“江山臺”的高地上,姿態挺拔、雋永。興文塔塔修造得十分精細,通體均是澄漿泥青磚,而且磨磚對縫,全部是用糯米漿和灰砌築的。

「FENG薦」古城淶源——一眼千里 一景百年

古人把塔建在拒馬河源頭,主要有三個作用,第一是振興一方文化。第二是求得陰陽平衡、保一方平安。第三則是留財——古人信奉水主財、泉主錢,鎮住了泉就等於留住了財;泉水叮咚,上萬年川流不息,這是自然法則,建一座塔不會讓泉水止歇,但表達卻是一方百姓的人文願望。

明長城

「FENG薦」古城淶源——一眼千里 一景百年

(攝影 周明星)

河北省淶源縣的明長城屬於內長城,是真保鎮長城的一段。它和八達嶺長城同時代修築,建於明萬曆元年至萬曆十一年(公元1573年—1584年),歷經600多年的風霜雨雪,巍然屹立於崇山峻嶺之巔,跌宕起伏,氣勢磅礴。

「FENG薦」古城淶源——一眼千里 一景百年

(攝影 劉海濤)

淶源縣境內長城全長122.5公里,是長城穿越縣域最長的縣份之一。從東至西有烏龍溝、浮圖峪、寧靜庵、白石口、插箭嶺、獨山城、狼牙口七個城堡,敵樓299座、戰臺42墩、烽火臺33個。現保存完好的城牆有60公里,佔總長度的38%;敵樓有142個主體完好,佔47%。因此許多長城專家評價說——淶源長城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明代野長城遺址。

「FENG薦」古城淶源——一眼千里 一景百年

(攝影 李佔峰)

淶源,總有一處古蹟等你探秘,總有一段故事深入你心!

穿越千年的人文風景,

和你約在淶源,不見不散。


文章來源:“發現新豐臺”微信公眾號,若您想獲悉更多豐臺旅遊景區介紹、景區優惠活動以及民生信息,可關注“發現新豐臺”;這裡還有不定期豐臺景區門票禮包等驚喜等您來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