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在中国艺术史上,不同文化的融合并不鲜见,而“中西融合”也是20 世纪世界艺术发展潮流中的一种。看似“自然而然”的中西艺术融合却凝聚着艺术家们的汗水与心血,这也是林风眠一生的艺术理想,他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


一方面在课内画着所谓“西洋画”,一方面在课外也画着我心目中的中国画,就在这中西之间,使我发生了这样一种兴趣:绘画在诸般艺术中的的地位,不过是用色彩同线条表现而纯粹用视觉感得的艺术而已,普通所谓“中国画”用“西洋画”者,在如是想法之下还不是全没有区别的东西吗?

——林风眠《我的兴趣》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林风眠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 1972年

“西式”的林风眠

众所周知,林风眠曾在法国学习多年,所以他十分注重西方绘画的写实观念,他曾说过:“我认为学习绘画的都必须先学习素描,三年以后再选专业”,“而画画,我看还是由素描开始再用毛笔啰”,从这些话语中,不难看出林风眠对素描真的是“爱得深沉”。

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印象派的凡·高,莫迪里阿尼,还有现代的马蒂斯、毕加索、达利康定斯基等,都是林风眠非常喜欢的画家。所以在林风眠的画作中,也时常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比如在林风眠的花卉和风景作品中,就能看到印象派的笔触。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林风眠 《蓝色花》 66cm×67cm 纸本设色

1964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林风眠 《春天》 66.5cm×67cm 纸本设色

20世纪4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除此之外,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题、原始主义等也是影响林风眠创作的主要风格。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林风眠 《思念》 68cm×66cm 纸本设色

20世纪5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林风眠用简简单单一两笔就勾勒出了一个满面愁容的仕女,这种形象与莫迪里阿尼的《女像柱》十分相像,就连露出的哀愁的表情也都十分相近。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莫迪里阿尼 《女像柱》 铅笔与蓝色蜡笔画于纸上

1913—1914年 藏于沃尔萨尔新博物馆

林风眠的仕女图的背景常常会使用一些方形的色彩,与仕女的形象形成了微妙的平衡。而这种方形的色块在马蒂斯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林风眠 《琵琶仕女》 66cm×68cm 纸本设色

20世纪60年代 中华艺术宫藏

此外,林风眠和马蒂斯在刻画女子的形象时,都将面目处理的十分简约,她们都有着细长的眼睛和细长的眉毛。在马蒂斯的《音乐课》和林风眠的《琵琶仕女》中,除了眉目和神态,就连坐姿和动作也十分的相似。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亨利·马蒂斯 《音乐课》 115.25cm×115.25cm 布面油画

1939年 藏于阿尔布赖特-克诺克斯艺术博物馆

林风眠的仕女图显然受到了传统中国画的影响,但是又与张萱、周昉等人的不同。林风眠喜欢宋瓷,在创作这些仕女题材的作品时也从中汲取灵感。


我的仕女画主要是接受来自中国的陶瓷艺术,我喜欢唐宋的瓷器,尤其是宋瓷,受官窑、龙泉窑那种透明、颜色影响,我用这种东西的一种灵感、技术放在画里。

——林风眠

他还巧妙地利用西方画中的现代画的形式表现了京剧中的人物。在立体主义中,画画开始在同一平面上表现物体的不同层次。林风眠就将戏剧中的时空与立体主义的时空相结合,创作出了既有东方形象,又有西方艺术形式的作品。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林风眠 《宇宙锋》 68cm×58cm 纸本彩墨

1977年 私人收藏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林风眠 《群舞》 68cm×68cm 纸本彩墨

1978年 私人收藏

而林风眠晚年的作品似乎更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宣泄,以致于他的作品中又蕴含着许多西方表现主义的色彩。

林风眠晚期的作品有着一种神秘的气氛,就如同戈雅的作品,给人一种黑暗艺术的感受。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林风眠 《噩梦》 83.3cm×150.5cm 纸本彩墨

1989年 私人收藏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戈雅 《安息日》140cm×438cm 油画 1819-1823年

这种带有北欧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总让人不禁联想到表现主题和北欧浪漫主义画家恩索尔的,或许林风眠也借鉴了这些作品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吧。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詹姆斯·恩索尔 《面具围绕着艺术家的肖像》(局部)

布面油画 1899年 私人收藏

其实在林风眠早期的作品中,就已经开始使用表现主义的手法表达痛苦、迷茫的感情了。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林风眠 《人类的痛苦》 尺寸不详 布面油画 1929年

只不过在晚期作品中,这种手法更多的用来宣泄他自己的情感,看起来就更加的深刻和震撼了。

林风眠“表现主义”风格的另一类作品是他创作的黄山风景。在他的笔下,黄山的风景没有了云雾缭绕的神秘和婉约,而是一种血与火的融合。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林风眠 《黄山》 41.5cm×51cm 纸本彩墨

1978年 私人收藏

一座座尖锐的山峰,完全没有了传统文人画中的情愫,更像是但丁画中的地狱的样子了。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林风眠 《群舞》 68cm×68cm 纸本彩墨

1978年 私人收藏

林风眠在对于西方艺术的鉴赏和判断上是非常有选择的,他不仅看到西方艺术中值得学习之处,也看到它们的欠缺之处:


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一样,是绝对个人主义的结果。

——林风眠

立体主义里有这许多东西,有好的、有坏的、相反的意志,和异样的可能之果,实不可褒或贬的……所以,还是只讲它的建设方面的好处,新的客观性,和注重风格之趋势,而希望从不好里,发生出好的东西来吧。

——林风眠

正是这种客观而有所取舍的艺术态度让林风眠的艺术在20世纪真正做到了集众家之长,他将西方艺术内化为自身的艺术语言,并以它们书写自己的人生历程。

“中式”的林风眠

傅雷是一位眼光苛刻、下笔犀利的艺术批评家,但他对于林风眠作于宣纸上的作品却赞赏有加:


现在只剩一个林风眠仍不断从事创作。因抗战时颜料画布不可得,改用宣纸与广告画颜色(现在时兴叫做粉彩画),效果极像油画,粗看竟分不出,成绩反比抗战前的油画为胜。诗意浓郁,自成一家,也有另一种融合中西的风格。以人品及艺术良心与努力而论,他是老辈中绝无仅有的人了。捷克、法、德诸国都买他的作品。

——傅雷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林风眠 《秋鹭》 49cm×69.5cm 纸本设色

1975年 上海中国画院收藏


不能否认西方艺术对他有积极影响,但林风眠终究是东方的艺术家,他的这一作品意味显得更接近于将景与情统一的中国诗篇……

——王朝文

花鸟画是林风眠作品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贯穿着他的艺术生涯。《悲叹命运的鸟》受到了著名诗歌《受伤的鸟》的启发,用十分东方化的手法描绘了一队水鸟在芦苇从上飞翔的情景,气氛忧郁而悲伤,表现出夜的静寂。似乎林风眠的花鸟画一开始就与其悲剧性的人生轨迹相联系。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林风眠 《白鹭》 150cm×39.5cm 绢本水墨 1930年

林风眠的花鸟画的线条有一种流畅、直接的美感。他十分看重中国艺术中线条的魅力,无论是水鸟的线条还是仕女图中的线条都是十分考究的:


我是比较画中国的线条,后来我总是想法子把毛笔画得像铅笔一样的线条,用铅笔画线条画得很细,用毛笔来画就不一样了,所以这东西要练得久,这种线条有点像唐代的铁线描、游丝描,一条线下来,比较流利地,有点像西洋画稿子、速写而我是用毛笔来画的。

——林风眠

在林风眠的鹤、鹭鸶等作品中,确实能看到其中的线既有中国画白描的痕迹,又有西方速写的特点,课件林风眠的线确实有传统、有技术。

除了花鸟画之外,林风眠的山水画也让人过目不忘。他的山水画是中式的意境与内容和西式的变现形式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林风眠 《独立》 33cm×33cm 纸本设色

20世纪50年代 中华艺术宫藏

林风眠的山水画作品主要有三个主题:杭州、重庆江边和黄山。江边的风景多与水鸟相结合,黄山主要用表现主义的手法画山,而杭州则是所有作品中最令人会与和不舍的。明艳的颜色表达出他内心深处对杭州美好生活的记忆。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林风眠 《江南》 65cm×65cm 纸本设色

1961年 上海美术家协会藏


(西湖的风景)这些画面,深入在我的脑海里,但是我当时并没有想画它……创作时,我是凭收集的材料,凭记忆和技术经验去作画的,例如西湖的春天,就会想到它的湖光山色,绿柳长堤,而这些是西湖最突出的东西,也是它的特性,有许多想不起来的,也许就是无关重要的东西了,我大概是这样概括自然景象的。

——林风眠《抒情、传神及其他》

20 世纪20 年代至40 年代,有许多艺术家画过那时的西湖,他们笔下的西湖是充满了文人气息、古色古香的西湖。例如关紫兰1929 年创作的《西湖风景》和陈抱一1944 年所画的《西湖艺专一角》。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关紫兰 《西湖风景》 52cm×58cm 布面油画 1929年

他们笔下的西湖水光滟潋、风景迤逦,多有亭台楼阁点缀其中,非常精致典雅,有着浓浓的文人意趣。

林风眠:宣纸水墨画“油画”

陈抱一 《西湖艺专一角》 52.9cm×64.7cm

布面油画 1944年

如果照传统的中国画笔墨来论,林风眠的书法和中国画笔墨功底在他的时代确实不能算是有什么过人之处。然而林风眠对于中国艺术的继承是广泛的,他的许多作品体现出敦煌壁画、宋瓷、民间艺术等中国传统因素的影响。而林风眠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领悟,无疑可以追溯到他留法时博览众多博物馆的东方艺术藏品与后期他在国内进行的研究。正是得益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广泛借鉴和吸收,才使得林风眠画作中的东方格调如此自然而真切。

本文改编自《中国艺术》2017年第3期

《从欧洲现代派到中国意境——再看林风眠艺术中的形式语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