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考試沒考好,會「裝」的家長應該怎麼做?


一年一度的暑假大戲即將上演,幾家歡樂幾家愁。又到了孩子們樂翻天、家長們愁煞人的時候了吧。

告別痛苦的一學期,小學生們像脫了韁的野馬一樣,躍躍欲試想把牢籠衝破,要去廣闊的天地中任意翱翔。

那邊廂,別人家的孩子已經遠渡重洋,開啟“行萬里路”的偉大征程。這邊廂,咱們家的孩子卻不能打點行裝,繼續“破萬卷書”的痛苦煎熬。

小學生考試沒考好,會“裝”的家長應該怎麼做?

本是同林鳥,何必各自飛?都是小學生,差距咋就這麼大尼?遭到家長“虐待”的小學生,原因只有一個:考試沒考好!

考試沒考好,應該怎麼做?

在對待孩子考試成績這件事情上,不同的家長或許會有不同做法。

大多數中國人,大概會選擇本色出演揍一頓他們,畢竟這是事關面子的大事。如果跟同事朋友聊起孩子,相互打探對方的考試成績,是大多數尬聊的重要素材。

這些年好多了,念過書的家長還是會通情達理“裝”一回斯文。通常來講,家庭教育應當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才好,學校幫助孩子提高智商,家長主要幫他們培養情商。考試沒考好,正是孩子遭受挫折的重要時機,恰當的心理疏導方顯家長的重要作用。

當然,還有很多家長認為考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跟家長關係不大,讓他們自生自滅好了。

如果你選擇了綏靖政策,願意做一個善解人意且有修養的父母,咱們不妨一起分析一下孩子沒考好的原因。

小學生考試沒考好,會“裝”的家長應該怎麼做?

考試沒考好,原因有哪些?

對於孩子的生長髮育來說,6-12歲屬於非常關鍵的機制成熟期,會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心理脆弱到意志堅強,從情緒不穩到感情熱烈等各個方面的轉變。

對於小學生來說,考試其實就是對這幾個方面的總結和檢驗。考試沒考好的原因,大概會有三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平時沒學好,考試真的就是不會。

這屬於認知層次的問題,說明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並沒有達到與年齡相匹配的程度。一方面是課堂老師疏於管理,沒能因材施教所致,另一方面則反映出家長平時對孩子的學習過問太少,過程管理不夠及時有效。孩子自身其實是沒有問題的,想想咱們小時候什麼樣子?大概就能判斷出所以然來。

針對這種情況,沒考好的話,真的可以打一頓,不過前提是家長要狠得下心來。

第二種,學得還可以,考時竟然發揮失常。

現如今,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已經成了標配,對於孩子學習怎麼樣,家長或多或少應該體察得出。如果平時作業都會寫,而且老師反映課上也都活躍,那麼考試沒考好的原因,就是心理層面的問題。心理素質較差,缺少必要的應急能力,這個屬於現代大多數孩子都有的通病。

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沒辦法,家長也沒轍,只能求助心理學專家了。

第三種,考題全都會,就是沒能全部答對。

這個屬於情感和心理雙重層次的問題,考完試號稱自己肯定是滿分,結果宣佈成績的時候卻錯了幾個,這就是典型的馬虎和粗心大意。試想,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子,誰又不曾犯過一些低級錯誤呢?如果是這樣的原因導致沒考好,也只能啞巴吃黃連,家長自己默默承受了。

針對這種情況,著急是沒有用的,只能一步一個腳印慢慢攻克。

小學生考試沒考好,會“裝”的家長應該怎麼做?

除了以上三種情況,當然還有什麼考試綜合徵,平時和考時好像是兩個不同的人。另外,也有些孩子是故意不想考好,那就是不喜歡某些老師的表現嘍。

原因找到了,會“裝”的家長應該怎麼做?

不管是出於哪種原因吧,既然孩子考試沒考好的事情已經發生了,悔恨懊惱都無濟於事。與其家長跟孩子鬧得不可開交,不如一起面對失誤理性對待。

借鑑一下老師們讓小學生言聽計從的經驗,家長們應當努力剋制自己的無名之火,假裝自己也是一個有文化、有內涵的人。做一個會“裝”的家長,你應該學會這四招:

第一招,不要攀比他人,縱向分析客觀有效。

學校一般會搞排名,咱們小時候被坑得很慘,所以現在才有了“別人家的”孩子這一說法。如今教育部門好像有規定,不允許學校公開考試排名,但老師一般會私信給家長。

對於在班級裡的整體考試排名,家長做到心中有數就可以了。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特點,就像鄭淵潔的《馴兔記》表達的意思一樣:要尊重孩子的個性。所以說,不要羨慕別人的成功,讓他們嫉妒我們的努力。

比較一下今年和去年的差距,孩子自己的進步才能更好的說明問題。所以,如果孩子這次沒考好,那就多鼓勵他們,讓他們下次有進步就好了。

第二招,不是不聞不問,防微杜漸至關重要。

如果孩子的考試成績家長不當回事,時間久了,孩子也會覺得無所謂,將來容易形成習慣。小學生階段至關重要,隨著年齡增長,小學生的情感也會逐漸變得穩定、豐富和深刻。如果一開始家長輕描淡寫的對待考試成績,小孩子也會對考試失去感情。

兵法上說的,要慎重初戰,如果把考試當作打仗一樣對待,很大程度上會提高考試成績。畢竟,人們對於過分重視的事物,就會投入更多的心思和感情的。

小學生考試沒考好,會“裝”的家長應該怎麼做?

第三招,不能一味指責,賞罰分明公平可靠。

從心理學角度講,平等性是孩子接受事物的前提條件,只有他們認為公平的事情才願意去做。考試只是一次階段性的測試,並不能代表真實水平。兵法上講過,只有賞罰分明的將領才能贏得士兵尊重。同樣的道理,在孩子失誤的時候懲罰,在他們進步的時候獎勵,從小形成一種的客觀公正的氛圍,對於成熟之後也大有裨益。

從心理學角度講,如果嚐到過獎勵的甜頭,人們更願意做這件事情,孩子們更是如此。

第四招,不可搖擺不定,一以貫之保持公道。

說實話,孩子們在成長,家長也會跟著成熟起來。但是另一方面卻出現了小問題,家長的想法也會跟著變來變去。比如說,去年孩子沒考好,恰好趕上家長升職,所以那次就沒怎麼當回事;但今年孩子沒考好,家長卻剛好被領導訓過,於是把怨氣轉移到了孩子身上,便抓住沒考好這件事情大做文章。

其實呢,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標準要統一,不能去年是這樣,今年又這樣。父母之間也要建立統一戰線,提前商量好,唱黑臉的不要突然改成白臉,扮演反面人物的那個這次不要想著搶戲,分工明確。

小學生考試沒考好,會“裝”的家長應該怎麼做?

總而言之,對於小學生來說,考試只是一次小小的測試,並不能決定人生方向。考沒考好,按理說影響都不是很大。

但是,在如何面對考不好這件事情上,家長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卻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和正常的情感,就算他們沒考好,作為成年人的家長,為什麼不能“裝”一回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