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找到和每一片海的距離

有一部12分鐘的動畫短片《幸福路上》,拿下了2013年第15屆臺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獎。

時間又過五年,《幸福路上》變成了111分鐘的動畫長片,拿下了當年臺北電影節的百萬首獎、最佳動畫片和觀眾票選獎。

去找到和每一片海的距離


單看海報和電影名,潮汐就會覺得這是一部畫風相對低幼的動畫片

因為成年人是不會總把幸福掛在嘴邊的,加上童真的畫風都使得這部動畫過於可愛了一點

當然並非是由於潮汐偏愛於這類型的動畫,也不是由於電影獲獎而慕名觀看

一切只是因為,潮汐也住在幸福路上

潮汐所居住的這條路,也那麼恰好,就叫做幸福路

去找到和每一片海的距離


所以啊,潮汐也算是幸福路上的人呢

《幸福路上》自然而然也就進了潮汐的片單

不管別人用什麼眼光去看待這部電影,把它的主題和藍綠、移民,大地震等關鍵詞聯繫起來。

在潮汐眼裡,這部電影給潮汐最大感受

莫過於電影已經去世的外婆和女主林淑琪的心靈對話

“你相信是什麼,你的人生就會是什麼。”

“妹仔,幸福是沒有永遠的啦。”

這就是一部關於幸福的電影

去找到和每一片海的距離


從大致的印象上來講,寶島的動畫片都不怎麼出名,並且多以文藝片為主,此片中女主小琪的配音便是桂綸鎂,意料之中的遭人詬病,有揮之不去的大齡文青文藝腔。

但是這部電影做到了文藝而又不討人厭,沒有文藝片一貫的緩慢節奏和晦澀感

電影的故事從1975年4月5號的臺灣開始說起,那天也是小琪的出生的日子。

電影的開始,是小琪一家人搬到新北市的幸福路168號

年幼的小琪問“幸福”是什麼?

母親說說:“能吃飽睡飽那就是幸福啊”,小琪聽不懂只有一臉的天真

父親還調侃道:“從小就問這個人生大問題,長大後是要當哲學家”

母親卻說:“當哲學家是要餓死的,還是要當大醫生”

去找到和每一片海的距離


然而,一語成讖,長大後的小琪,如魯迅一般的棄醫從文,選擇文科專業,到報社打工賺錢,遠渡重洋婚嫁。

這一切都是小琪的幸福之路,在小琪看來,美國一切都好,是夢想之地,是自由之地,是幸福之邦。等自己真的擁有曾經迫切渴望的美國家庭,卻發現其間無法彌合的文化障礙。

從小最疼愛的小琪的外婆的突然離世,小琪決定回到故鄉,回到幸福路,陪伴父母

於是她開始不斷的追問:“自己是誰,自己是什麼時候變成這個樣子的,幸福又是什麼?”

去找到和每一片海的距離


在鄰居的眼裡,她是美國人,在美國是賺大錢,有著優渥的條件和生活。他是鄰居口裡誇讚的“別人的孩子”,沒有人知道其中的辛酸苦辣。

丈夫家是丁克家族,她不小心懷孕後,決定生下來,也由於文化的巨大差異,決定離婚,回到家鄉,獨自撫養小孩。她卻不覺得幸福,她甚至茫然無措。

而另外一個女孩,叫做貝蒂,她是美國混血,有著一頭金髮,卻時常被同學嘲笑。

美國混血的身份並沒有讓她幸福,而是困擾。

貝蒂堅信美國爸爸會來接她,她想象自己會去到不曾去過的遠方。

可當夢想幻滅,金髮碧眼的她竟要染上一頭黑髮,表演異域的舞蹈賣藝,靠此為生。

去找到和每一片海的距離


通過小琪的回憶,所有的故事都重現眼簾,和再次遇到成年後的貝蒂相遇後,小琪反而成為了美國人,金髮碧眼外表下的貝蒂能講一口流利的國語。

命運彷彿給人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個人角度重歷歷史,帶來一種真實觸感。我們都不知道幸福是什麼,當小琪和貝蒂兩個人面對彼此貌似顛倒的迥乎不同的人生的時候。

一切都在慢慢的釋然,也許幸福其實就是和家人一起粗茶淡飯。

幸福就是兩個舊時好友呆呆的看著天空,看雲捲雲舒

幸福就是看著一粒雨滴打在夏天的池塘中,水波盪漾

幸福就是伸開手讓一粒雪花落在你的掌心,然後看著它慢慢化開

去找到和每一片海的距離


也許只要我們努力,我們終究能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

外婆說:“你相信是什麼,你的人生就會是什麼。”“妹仔,幸福是沒有永遠的啦。”

潮汐相信前半句,對後半句也深信不疑

小琪變成了她想要的樣子,她的人生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擁有著美國的家庭,當她覺得不幸福,她依然可以繼續改變,回到自己的故鄉,開始新的生活。

也許到了故鄉她依然不會幸福,依然不能準確的感知到幸福,就如貝蒂一般的隨波逐流。

去找到和每一片海的距離


可幸福是什麼,幸福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定義,都有無數個標準,潮汐想,每個人的幸福,一定都要在追求屬於自己的“卓越”

我們不需要知道那“幸福”究竟是什麼,甚至不需要去擔心,只需要寬心的去感受生活,去

感受自己身體的每個起起伏伏,才能更喜歡這個世界。

去處理,欣賞自己的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美妙和醜陋。找到與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潮汐更希望,自己能把這一路看到的風景,最終都能用審美的筆觸表達出來。

然後去找到和每一片海的距離,找到欣賞它們的最好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